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的提升

浅谈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的提升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出国与H业Work&SmdyAbroad浅谈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的提升0方芳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是一支长期战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力军.他们既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影响学生,同时义要对学生的言行及一切有关学生方面的工作效果负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教育中起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他们基本素质的提升直接关系的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效果的实现。【关键词】基本素质:重要性;紧迫性;提升当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着对立统一,社会由以强调社会价值向着尊重个人价值的方向科学发展着,但是在价值的融合统一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具有社会影响的群体,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而出现了一些违背社会价值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反思,~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大学生辅导员基本素质提升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一、辅导员基本素质的内涵1.思想政治素质。所谓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政治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它随着个人的成长,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个体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和情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个体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追求。在我国,思想政治素质集中体现为一个人为社会主义制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政治过程的认识、态度与参与情况。对高校辅导员而言,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体现。2.知识文化素质。文化知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成果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延续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知识文化总量急剧增长,呈现出既高度专业化,又相互渗透:既高度综合,又纵横交叉的态势,这对新时期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能力素质。能力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动性。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人在感知、想象、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跨世纪人才必需的重要素质之一。二、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提升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辅导员基本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是由其自身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1.教育引导作用辅导员对学生所具有的教育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既要对学生开展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又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既要教育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又要引导学生有文明的言谈举止。因此,这种教育并不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方面,而是几乎涵盖了与学生成长有关的所有方面。2.管理监督作用很多高校的师生都把辅导员称为“管理员”。就是因为所有有关学生方面的工作,事无巨细政治辅导员都得过问、参与管理,而且这种管理还体现在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有关学生方面的各种关系,促进学校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更好地保证学校整体力量的发挥。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学校的遵纪守法及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学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往健万方数据康文明的方向发展。3.桥梁纽带作用学校的政策、规章制度要靠辅导员去贯彻与落实,学生的意见、想法要靠辅导员去收集、汇报。这样,辅导员就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沟通了思想,畅通了渠道,增进了了解,使学校的工作更能在一种“和谐状态”中稳定、高效地运转。4.榜样示范作用俗话说“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学生从入校开始直至大学毕业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感情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辅导员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而且重要。三、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提升的紧迫性交互主体理论认为,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把其他主体当作单纯的客体来取得其他主体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达到对其他主体的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操作中不能脱离“灌输”老框框,忽视了大学生的人格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一中介一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往往被等同于物,导致受教育者的非人化或者是物化,进而也导致了另一个极端:当教育者主体成为别的主体的客体时,同样会被视为非人或是物的地位,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非主体化。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己显露出疲态与缺陷,其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要求。反思以往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要的教育实施方式是灌输方式,它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一方面,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教导训诫的客体地位.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判断与选择,造成大学生独立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行动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以“束缚人、约束人”为目的。当然,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立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我们党向来肯定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有不少人将灌输等同于强制服从、等同于压服,从而导致了对灌输意义错误的理解。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形式实际上是强制服从的意义后的“灌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管理理论学派把人看作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人被“物化”的现象日趋严重。“科学”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人对物的处理方式。这种理论辐射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对象的学生“客体”实际上被等同于物,导致受教育者——学生的非人化或者物化。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特性,教育者重在追求“产品”规格的同一性,比如在评价内容上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的时候,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状态.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受教育者,而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这就导致对教育对象估计失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失调、对立,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个体发展.“两张皮”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出国与吐业Work&S.,dyAbroad当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之际,如何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交互主体性原则的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同样也是辅导员基本素质提升的紧迫性所在。四、辅导员基本素质的提升要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一)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体现在敬业精神的培养上辅导员应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做到言传身教、行为示范。具有敬业精神的辅导员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着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的使命感。必须坚定教育信念,把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应该有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荣,立足本职,甘为人梯,追求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枯燥的工作。一个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辅导员必然是热爱自身的工作,能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辅导员政治素质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敬业精神的培养。(二)知识文化素质的提升关键在科研能力的培养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辅导员没有学问就会误人子弟,而误人子弟本身就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这是涉及师德问题的根本和基础。大学辅导员最基本的入行条件就是要有相当的科研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知识的快速发展,辅导员的一生都应处于不断的学习和完善之中,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以吸收新成果、新理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带动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通过一流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对于他们的教育不应是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做,这样会限制、束缚学生的发展。高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的交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望,善于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宽容学生,并且有效地、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展。(三)能力素质的提升要从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入手辅导员必须探索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即由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灌输转向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重视和提高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问的互动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单方面地传递或灌输思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而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仅仅是教育主体的单边单向活动,而是教育主体客体的双边参与双向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启发觉悟、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主动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受教育者通过参与教育过程,选择接受教育或拒绝教育影响,并进行信息反馈,以影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和教育效果的评价,从而调整教育活动。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要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原则。(1)内化阶段。在强调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客体的主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客体主动接受、适应主体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2)外化阶段。一方面,主体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采取积极行动对客体实施外部引导和控制教育,加深其认识,激励其情感,增强其信念,锻炼其意志,训练其行为,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思想品德认识相平衡、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主体要注意激发客体的主动作用,引导客体以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训练、自我控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万方数据互动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影响和推动。当然这里不是降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作互动,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受教育者不但对教育内容有选择和接受的能动性,也对教育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性。教育者如果不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进行全面的研究,就不能正确地实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难以提高。主导主动的关系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基本关系,不仅受教育者要向教育者学习,教育者也要向受教育者学习,双方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过程。在此前提下,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高人一等、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互动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虽然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之间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相互交流,都在影响对方的同时接受对方的影响,并根据对方的反应肯定或否定、加强或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表现。正是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我们认为,教育主体同时可能成为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同时可能成为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使受教育者提高主体意识和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自我修养而自我发展。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则的核心。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主体性原则内涵,才能不断开拓出教育者和大学生主体性的新领域,才能为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提供新的土壤。(四)心理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在于师德的培养师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规范的总和,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果的反映。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品质的培养,而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长期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便是师德的反映,充分认识和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每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理应成为育人的主力军和立德树人的示范者。首先,高校要组织辅导员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履行“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和提高水平”的义务,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其次,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引导辅导员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敬业意识。第三,教育辅导员正确处理好师德、教学和科研三者的关系,做人、做事、做学问并举,勇于承担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搞好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关系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工作,辅导员基本素质的提升对我们社会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尤为主要,可喜的是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了高校辅导员的队伍,我们相信中国的大学教育的发展会更加科学、健康。浅谈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的提升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方芳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出国与就业

OVERSEAS TRAVEL AND EMPLOYMENT2011(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gyjy201107044.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