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科教融合、产学协同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于科教融合、产学协同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22年7月第29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Jul. 2022No.29基于科教融合、产学协同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张 刚,马志敏

(武汉工程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 现阶段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前教学应基于科教融合、产学协同去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科研项目和比赛项目做支撑,注重学科和专业的有机建设,注重系统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此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加快从“多数量”向“高质量”转变,力争使科教融合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常规模式,只有通过这种全面提升培养“精细化”人才的方式,进而达到提升人才质量的效果,才有可能解决当前高技术、善创新人才短缺的困境。

[关键词] 科教融合;创新型国家;高质量;精细化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武汉工程大学校级教研项目“材料力学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X202007)

[作者简介] 张 刚(1991—),男,甘肃陇南人,博士,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合金研究;

马志敏(1977—),女,湖北天门人,硕士,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力学类课程和工程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9324(2022)29-0009-04      [收稿日期] 2022-04-07

引言

为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

[1]

而实现创新发展,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高校缺乏“创新气息”,大学生缺乏创新的舞台。创新思想的孕育和萌芽,寄托于适宜的生存环境;创新能力的产生依赖于宽松、进取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潜在创新能力形成及充分发挥的客观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在基础,因此对于构建学生的创新平台、积极培养参与创新型比赛的学生、建立有关的实践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学生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不统一

从原来的提高教育水平到现在的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进入大学后,被灌输要好好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完成教师传授的学业内容,从而形成了固化的思想,在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能力。即使有很好的想法,也只是停留在想象层面,无法付诸实践,也无法将专业知识中的基础内容转化为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在后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更需要有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创新想法固然重要,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储备也同样重要。只有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才

关键在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如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有助于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从大国制造到大国智造的转变。

一、现阶段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

当代各个高校之间的内在竞争和高质量办学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实践能力和增。在此模式下培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上[2-5]

养的学生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从而取得不菲成果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9-

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7月有可能在遇到问题时,做出判断与应对措施。

(二)学生创新与实践结合能力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未充分“吸收”和“消化”,存在在实践过程中无法活学活用专业知识的现象。学生在接到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命题后,临时组建一个创新团队参加比赛,经过为期较短的创新学习后,所组建的团队势必缺乏组织性,无法做到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从而无法形成系统的模式,不利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样在经历创新型比赛之后无法形成创新实践的能力,更不会形成自己的创新实践思路。当前部分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有的有创新想法却缺乏专业知识的储备,有的有创新想法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又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导致无法付诸实践,更加无法形成一个有组织、分工明确的创新型团队。

(三)缺乏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指将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团队配合解决难关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归档留存并分享的应用平台。当前出现的大部分问题是在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之前,参加大赛之后的成果及经验仅局限于相关指导教师与本组成员,无法形成大范围且有效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其他具有创新能力而深陷困难之中的学生无法给予有效借鉴,从而形成前期干劲十足,最后临阵脱逃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逐渐丧失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资源共享平台就是让学生不断吸取经验和进行自我总结,给滞后的创新实践活动注入活力。

二、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探索基于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举措[6-8]

(一)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策略,如图1所示。对于人才培养的措施包括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学生竞赛、科研创新、教研创新等方面,结合这一理论到实践再到培训的循环

教学培养模式,完善多学科交融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在当下的创新创业大赛,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二)以科研项目和比赛项目做支撑

以科研项目和比赛项目做支撑,注重学科和专业的有机建设,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科研项目和比赛项目,使学生对所学学科有一个基本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优化思维方式,从而促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例,需要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由于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因此在跨学科的合作交流和研究过程中,通过优势互补、思维碰撞,更容易创造出新的思想见解。这样学生不仅在专业领域的能力有所提高,还对其他专业领域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学能力也会逐步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三)注重学科和专业的有机建设

学科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为专业的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结合以产出为导向的专业认证工作,注重学科和专业的有机建设,开展跨学科的专业建设,能增强专业特有内容的建设,有利于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新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指导性意义。学科与专业建设关系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有机联系,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倘若偏重学科建设,忽略了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就算拥有了理论知识也难以将所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倘若偏重专业建设,忽略了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拥有了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但是思维缺乏系统性与深刻性,更难以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形成有机联系,切实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注重系统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从来都不能割裂开来。目前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灌输式”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终导致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无法相互联系,理论知识难以付

-10-

第29期张 刚,等 基于科教融合、产学协同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生竞赛:机械创新大赛、互联网+、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科研创新:各类级别的科研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

教研创新:项目化培养、各级教改课题、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育人、课程思政与党建相互结合创新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

深入融合:教学相长、以课程育竞赛、以竞赛促学习,科教融合,产学协同

“三面循环”教学模式

理论:人工智能导论、单片机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

实践:机房授课理论与仿真同步融合、机器人实验室情景化授课

培训: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深化与各个相关实验室的培训、处理实际问题、建立稳定的培训和实践基地

多学科有机交融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度交叉:多学科老师联合授课

重点突出:关注竞赛要求的主题创新设计层次分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以面向本届主题创新大赛的跨学科信息类实践人才培养为驱动机电工程系

1、机械电子工程2、机械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人工智能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1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系1、工业设计2、装饰艺术设计

诸实践,因此需注重系统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首先,要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产教科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挑战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进一步以全新的认知去指导新的实践。其次,要积极打造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的结合不仅在于亲身实践,同学间的互相

沟通与合作也很重要。如果具有创新能力的低年级学生没有与系统能力较强的学长、学姐或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他们将无法获得快速解决困难的帮助,从而导致前期干劲十足,最后却临阵脱逃。因此,搭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资源共享平台,能让学生将在创新创业大赛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团队配合解决难关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归档留存并分享,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形成可持续的模式。最后,高校应寻求产学

-11-

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7月合作,整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地与实习场所,加强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以专业综合能力为基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三、展望

当今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多数量”向“高质量”转变,科教融合成为现在我国高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常规模式,只有通过这种全面提升“精细化”人才,以及提升人才质量的方式,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缺少高技术、善创新人才的困境。为了使科教融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中起到主导作用,必须使得各方面向着一个方向共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教融合完美展示。但是,教师和学生在科教融合的推进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因此限制了科教融合的进程。高校在实施科教融合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实力来选取合适的模式。不能只是一味地为了参赛而赛,要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成果为目标的创新式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力求学生具备勤于思考和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迁移应用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基于科教融合、产学协同,创新型比赛最终还是要促进科技的进步,形成产业化,服务于社会大众。深化科教融合、产学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这是推动教

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参考文献

[1]*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

[EB/OL].(2015-03-09[)2022-03-01].http://m.cnr.cn/mil/20150305/t20150305_517898242.html.

[2]苏凯新.精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

科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3):165-168.

[3]周衍平,陈会英,马有才,等.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知能

一体的投资学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11):124-128.

[4]任常在,华栋梁,程屾.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

实践[J].高教论坛,2021(11):31-33.

[5]娄有信,赵萍,王旭平,等.深化科教融合,加快创新型

人才培养[J].科技和产业,2021,21(9):73-76.

[6]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实“三个融合”[J].中

国高教研究,2020(3):1-3.

[7]刘开振,刘海峰,殷伟,等.新时代高校科教融合创新育

人的着力点[J].中国高校科技,2019(S1):85-87.[8]姜骞,刘晓伟,胡国杰,等.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大

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选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89-91.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ndustry-School Collaboration ZHANG Gang, MA Zhi-min

(School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China)

Abstract: Some problems remai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t this stag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the current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ndustry-school collaboration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should be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competition project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disciplines and majors, and combin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innovative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ransform from “large number” training to “high quality” training as soon as possible.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should become the conventional mode for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by taking this refined training mod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an we solve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high-tech and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high-quality; refinement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