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5、孔乙己

鲁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情节,品味人物形象。

2.情感目标:了解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中,认识中国病态社会的冷酷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3、能力目标:掌握探究、概括等多种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特定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模式:启发点拨、共同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作品简介(课件展示):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的战斗檄文。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预习检查——画孔乙己

1、按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插图,然后由小组选出精品插图到班里展示并说出自己画的是小说里的哪一个情节。

2、教师播放示范插图(三张)并与学生讨论怎样对一个故事情节进行概括总结。(概括时可以利用某人做某事的句式进行概括)

3、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比如第一张插图写的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4、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讨论插图内容,教师一边倾听学生讨论情况,一边适当指导,最后由各组选出代表用一句话复述插图所描述的故事片段。

2

第二课时

走进课文——识孔乙己

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用课件展示):

1、鲁镇这地方有什么特点?咸亨酒店又有怎样的特色?

2、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正式出场在第几自然段?

3、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是怎样写的?

二、师生共同讨论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怎样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1、学生讨论。

2、教师提示:先找出文段所在,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对于怎样写,我们可以从描写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解决。

3、学生分组讨论各题答案,最后教师做点评。

三、师生探究以下问题:

(1)“唯一”能否去掉?(穷书生,身份特殊。回顾前面两种喝酒人——长衫主顾:里面坐着;短衣帮:外面站着。)

(2)皱纹间伤痕,说明——常挨打。

3

(3)又脏又破的长衫,同学们你们愿意穿吗?(长衫有特殊含义,表明是读书人)回顾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作者所反映的是那个年代的下层知识份子遭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衫是孔乙己的精神支柱。

(4)“之乎者也”——酸、迂腐

(5)买酒时一个动作——排,好不好?(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回答:在短衣帮面前摆阔。实际:①拮据穷酸,②本分、规矩,③掩饰窘相。

(6)神态词——涨红了,因别人说“偷了”,孔说“窃”——虚荣心强。偷、窃有无区别?——死要面子,迂腐。其实无本质区别,“偷”是口语,“窃”是书面古语,“偷窃”是书面语。

深入课文——品孔乙己

一、师生共同回忆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重点词、句,修辞,深层含义等)

二、小试牛刀,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讨论分析。

1、品析第6自然段。

神态词——不屑置辩、颓唐不安好在哪里?(可让生做“不屑置辩”的样子。)

最痛的伤疤——没考上,一揭变成“颓唐不安”说明他把什么看得最重要?(科举功名)

请一名学生打比方体现刚才两个神态词的变化。

(当别人问他识字时,孔乙己就像高傲的孔雀,而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时,他就像斗败的公鸡。)

4

(当别人问他识字时,孔乙己就像吹胀的气球,而当别人说他怎么没考上时,他就像泄了气的气球。)

2、品析第八自然段。

①“伸开五指……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用手“罩”是否真的不让小孩们吃?

(如果真不让吃,会用“捂”——严实)吊小孩胃口,逗着玩——善良。

②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第三课时

再进课文——二品孔乙己

一、教师提出问题。

1、你认为孔乙己好不好,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反映孔乙己的特点,请找出一句做简析。

二、分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三、点名学生回答。

四、教师作补充。

5

1、孔乙己也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因为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他的善良就是优点,但他的好吃懒做、迂腐又是他的缺点,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原理。

2、文中能反映孔乙己特点的句子很多,比如“排出九文大钱”就把孔乙己卖弄、显摆、清高的性格反映得淋漓尽致。

深层理解——评孔乙己

一、用课件提出问题

1、现在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你选取某一个角度,用一、句话,对孔乙己进行点评。

2、假如你通过时间隧道,来到清朝末年的咸亨酒店,假如你碰到孔乙己你会怎么做?

二、分析问题

1、对于用一句话评价一个人,我们该怎样进行?(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班里共同总结)

2、第二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只需言之有道即可,但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理呢?我们该注意哪些,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说讨论对策后小组合作答题)

三、教师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名家点评:

叶圣陶 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

6

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冯雪峰 孔乙己的不可救药性和他的善良,他的不长进和他的被损害,他的自爱和他的自暴自弃,都是显然不可分离地交结在一起的。

鲁 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幻灯片14—18)

四、学生根据课件中的示范,修改完善自己的评介,然后到班上发言。

理解拓展——忧孔乙己

1、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孔乙己最后死了吗?说出你的理由。

(2)孔乙己生活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如果孔乙己这样的人能在现代社会生存吗?为什么?

(3)有的人说 “孔乙己似乎的确死了。”是矛盾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2、教师总结:

看起来似乎矛盾,因为这些年来从没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事情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只能

7

用“大约”来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他的死亡是必然的,不用怀疑的。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毋庸置疑的同情中,有力控诉了旧社会。所以,他的结局只有死,死,死……

3、课堂小结:

孔乙己的死,就像树上一片枯叶,就像田野里一颗草,随风飘摇,没人注意。小说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都是小说的成功之处。现在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难得的幸福生活,读好书,办好事,做好人!

4、作业:

思考:孔乙己的悲剧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