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4期 学术信息 401 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 一“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韩 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l0001O) 2o08年6月19—21日,由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伙伴小组(以下简 称“MPL/cAs”)组织的“中国传统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天荣宾馆召开。来自中 国大陆、美国、日本,以及香港地区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孙小淳研究员和曹圣洙 (Philip cho)博士主持,共提交论文19篇。 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民间文化、宗教和仪式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医学的影响。历史学家过去主 要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细节而很少注意工匠和医者藉以理解、使用和传播技艺的社会语境。对于中国几 乎所有专业技艺来说,民间节日、宗教和仪式活动占据着中心环节。历史研究过去主要依据文人笔记, 其中极少记述民间文化。即便有所提及也只是远处观花,并无亲身实践。研讨会旨在从丰富多样的民 间文化和宗教资料中挖掘关于传统技术和医学的重要信息。 会议主要有如下特点:(1)应该重视民间文化、宗教和仪式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医学产生的影 响。开展传统工匠技艺的文化史、宗教史、风俗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是与会学者关注较多的话题。 问题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和医学等知识如何借助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宗教礼仪等途径发展和传播以及 二者之间的关系上。(2)传统工匠技艺保留了完整的技术信息,其内容远比任何历史文献的记载丰富得 多。要想深入地认识技术传统,了解古代工匠的社会组织、技术传播途径和使用方法,一个有效的途径 就是调查研究现存的工匠技艺。会议提交的论文中有9篇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3)在科学史 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上,与会学者们将考古学、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行政管理学、政策学等概 念和方法引入科技史研究范畴,因而拓展了科技史研究的内涵。一些学者通过亲身调查和参与复原一 些濒临失传的古建筑和机械,加深了我们对民间文化中工匠技艺的认识和理解。 与会学者的报告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社会组织、行会、宗教场所在科技手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对传统科技手工业内部社会组织、行会、宗教场所等展开研究,藉以探讨 传统科技的发展动力、传承模式和社会关系,是此次研讨会关注的一大热点。 潜伟(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从大型物质文物看明清时期铁匠的社会组织》一文通 过对冶金史研究的历史、经济、宗教和信仰的考察,回顾了明清时期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钢 铁业内部铁匠的社会组织及演化情况,认为铁匠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并经过了宋元时期“金火大监、匠 人”、明清时期“金火匠家族”和民国初年“铁厂、炉房”的演化历程。 鞠熙(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手工行会、寺庙、祭祀——国子监“火神庙”商会调查》一文 以民族学的角度和视野,大量调查和收集民国时期与“火神庙”有关的碑刻、笔记等,对火神庙周围的 “工匠共同体”的历史、组成、演化及其与附近寺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李晓岑(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石范铸造与宗教仪式——纳西族石范铸造的考察》 中一国科技史杂志 29卷 文对纳西族地区东巴寨一带流行的石范铸造与宗教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石范制作是一 整套地方知识体系,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技术层面,也包含信仰层面,宗教仪式在传播民间技术知识方面 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织者何人衣者谁?——唐代的丝织作坊概述》一文论述了唐代丝织作坊 的两种主要形式、丝织作坊的体系与结构等,并对唐代丝织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技术转移和产品流通情 况进行了探讨。 (2)宗教寺庙、祭祀礼仪对丝织业技术传播的影响 明清以来,养蚕业技术在蚕神庙等民间祭祀活动中得到传播与发展,蚕神庙的出现是地方官员和寺 观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曹圣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 MPL/cAs成员)《清代杭嘉湖养蚕业与蚕神崇拜》一文通过对清代江南地区下层社会养蚕业的民间宗教 活动案例的研究,考察民间宗教与技术知识的关系。文章研究了农村养蚕业的民间宗教集会活动以及 通过宗庙形成的社会网系统,认为在18世纪,地方绅士与小地方官为了控制民间养蚕活动而在城市附 近创建了越来越多的蚕神庙,并创立了各类相关仪式。最后,文章分析了民间养蚕诗歌如何在宗教背景 下编排养蚕方面的经验及技术知识。 (3)农业占候、日用类书、民俗化知识在科技传播与应用中的作用 宋元明清以来类书、通书、农书和小说中大量科技知识的出现,反应了传统科技与社会多元交汇的 特色和趋向。 曾雄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MPL/cAs成员)《占候在农业中的运用——以(田家五 行)为例》一文认为农业占候是紧密围绕农业生产环节来展开的,如《田家五行》中的农业占候主 要是依据水稻生产来展开。同时,文章讨论了《田家五行》的知识结构和来源及在不同生活领域中 的运用。 刘天振(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晚明日用类书编辑艺术与知识普及——以万历问刊(万用正宗 不求人)和(万宝全书)为考察中心》一文,重点探讨专门性日用类书的编辑艺术及其对当时民间知识传 播产生的影响,认为日用类书出版的直接动力来自阅读市场的需求,因此编纂者不仅在题材内容方面尽 力迎合读者需求,在编辑艺术方面更表现出旺盛的创新精神。 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盘(经)的运用与天文地理知识的民俗化》一文运用 考古材料及民间调查文献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1)堪舆师如何对罗盘(经)所传承的天文地理知识 进行民俗化的注释;(2)堪舆师如何将罗盘的实际运用日渐仪式化和神秘化;(3)罗盘所传承的知识如 何日渐被家族用来诠释社区空间的吉凶及家族的兴衰成败。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并讨论了如何从“数 术化”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形态。 (4)传统工匠技艺调查与古建筑、古机械的复原 传统工匠技艺具有师承性、隐密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传统机械知识传承的主要载体。在文献分析 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调查和复原是研究古代建筑史和机械史以及理解工匠技艺的重要方面。 林嘉书(福建省漳州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物质形态与精神心理的契合——以中国汉族客家泥木 匠造土楼民居技艺展开的研究》一文论述了客家土楼民居常见形制造型的技术与传统文化心理之关系, 认为所有土楼民居泥木匠工艺,都是相应历史时地空间中其建造者的物质文明况景的结果。客家土楼 民居的夯土技艺、大木技术以及土楼民居的造型艺术境界与自然环境的契合程度,所营造之天地人三才 合一的画景,达到了以农业稻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巅峰。 关晓武(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兰州水车制作技术、应用历史与社会功能》一文 通过在兰州的多次调查,梳理了文献中水车的含义、历代文人对水车的描述,重点探讨了兰州水车的制 作材料、不同类型、应用区域、结构功用、观者感受及制作原理。 4期 学术信息 403 (5)民间宗教、风俗信仰与医学知识 民间宗教与风俗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医学知识的传播。宋代民间巫医的盛行,明清以来仙方、善书的 出现便是医学知识和民间宗教信仰相结合的结果。 韩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MPL/cAs成员)《宋代政府对民间巫医的控制与改造》一文致 力于研究宋代民间巫医分布的地域变化、社会影响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对巫医采取的应对措施,认 为两宋时期民间巫医对正统医学知识和地方统治秩序构成严重的挑战,遭到地方官僚士大夫的普遍反 对,而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僚士大夫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在宋代皇帝、政府和官僚士大夫的推动下 巫医威胁国家统治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活动逐渐得到控制,但并不能根除。 游子安(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济仙方——清末以来岭南地区善书、民众与吕祖信 仰》一文通过吕祖仙方、善书在民间流通的几个例子,探讨善书与仙方承传的意义,指出善书与仙方除了 药疗效用,亦具有信仰治疗的功能,认为善书兼融三教及民间信仰,是劝诫人们行善止恶并确立道德规 范的指导书,宋明以来对社会民众产生深刻影响。 (6)冥界知识、丧葬礼仪与纸扎技艺传统 彭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纸与物化阴间:湖南丧礼的个案考察》~文根 据作者在湖南省茶陵县调查参加的二十多次丧礼,考察了纸扎在当地丧礼仪式中的使用及影响。文章 认为纸冥器深刻地影响了民众关于阴问的想象,影响了冥界知识在民间的传承、生产与再生产。反过 来,关于阴间的想象与知识又使纸扎技艺传统具备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源泉。 (7)行业文化、宗教崇拜与陶瓷制造技术 宋元至明清以来,陶瓷制造业技术的传承与其特殊的行业文化、组织制度、宗教信仰之问形成某种 密切的关系。 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血缘、地缘、业缘的集合体——清末民初景德镇陶 瓷手工业行业社团组织》一文探讨了手工业行业群体中血缘、地缘、业缘问的互动关系,认为千百年来景 德镇的陶工们创建了一套适于当地陶瓷生产发展的行业文化,这一行业文化的产生与传统的中国社会 息息相关。与以血缘、地缘为基础构成的乡土农村比较起来,景德镇作为一座手工业城市还多了一项业 缘。血缘、地缘、业缘的互动,形成了传统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特殊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不仅包含了 一套有关陶瓷技术本身的知识,还包含了一套特殊的行业组织形式,行业组织制度,行业组织崇拜等文 化形式,并在其相互的关联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手工业文化模式。 陈建中(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泉州窑德化瓷雕塑工艺传承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文以德化瓷为 个案,分析了宗教仪式与陶瓷技术进步的关系,认为德化瓷雕塑工艺独具特色,在传承方面受到了民间、 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影响,反映了文明的互动与兼融。 (8)中外文化交流与传统科技知识的外传 从中西文化交流这一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农学和机械技术的传播,同时探讨与其它知识的关联, 是国内外学者了解中国科技传统的一个重要窗口。 渡部武(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部)《关于(齐民要术)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一文论述了日本最早的有 关《齐民要术》的记录,北宋版《齐民要术》和金泽文库抄本《齐民要术》的关系及其流变等,并对日本江 户时代接受《齐民要术》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对西山武一、熊山幸雄的《齐民要术》日文翻译和天野元之 助的《齐民要术》研究进行了介绍,认为日本人通过《齐民要术》学到了中国文化的许多内容。 龚昌奇、席龙飞(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明清时代中日航线上的宁波船——日本的(唐船 之图)与中国造船工匠传统技术相结合》一文通过对一套记录明末清初中国木制帆船的彩图——《唐船 之图》中宁波船的复原研究,探讨17—18世纪之交的中国造船技术及其与海外的交流,梳理了《唐船之 图》产生的背景,“宁波船”的部位名称与尺度、船型与线性、龙骨结构及连接工艺、船板、舱壁板等,论述 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对海外的影响。 中国科技史杂志 29卷 (9)圭表测景、宇宙论、历法计算与帝国文化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天文历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法计算、宇宙论、观测技术 与帝国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接的情况。 孙小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MPL/cAs组长)、黎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MPL/cAs成员)《圭表测影、宇宙论、历法计算与帝国文化》一文探讨了历法计算、观测技术与帝国文化 相互交接的情况,认为圭表测量被视为立都建国的根本,文章探讨了圭影测量中的盖天说传统和浑天说 传统,认为浑天说的兴起虽然导致了计算和测量影长的变化,但关于“地中”和“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却 直到唐朝在南北广大的地域内进行表影测量后才不攻自破。表影测量在制定历法上的重要性也越来越 强,制定历法是帝王的政治要务。再者,影长测量还有星占的意义,与帝国社会的政治清明与社会和谐 联系在一起,这更使得影长推算成为历法理所当然就具有的内容。 (10)中国古代的“科学神”崇拜 中国古代是一个奉行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国家。宋元以来,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神灵崇拜和人物 崇拜大肆出现,并经官方的认可和册封而进入世俗领域。 汪前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的“科学神”崇拜》一文首次提出“科学神”的概 念,分析了“科学神”产生与演变的各种规律,认为中国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众多的“科学神”,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西方没有“科学神”崇拜是因为进入中世纪以后成为一神教社会。中 国对于“科学神”的崇拜更多的是乞求神的保佑,很少是对神的创造力与智慧的崇拜,因而“科学神”崇 拜对科学发展并不起直接推动作用。 王锡阐诞辰38O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震泽召开 20HD8年l0月25—26日,为纪念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1628—1682年)诞辰380周年,江 苏省吴江市政府、震泽镇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天文学会等十余家单位联合在江苏震泽 镇举办王锡阐诞辰3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30余人。 震泽位于吴江市西南,已有三千年历史,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王锡阐就生长在这座古镇中心的 王家弄内。 26日上午9点,开幕式在王锡阐纪念馆举行,与会代表和震泽中学学生代表60余人以及地方领导 和记者数十人出席。开幕式由震泽镇人民政府石荣镇长主持,震泽镇党委张炳高书记致欢迎词,随后中 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潘君骅教授,中国著名天文学家陈久金研究员,吴江市市委范建坤副书记先后 致辞。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胡考尚为会议特作《颂贤》诗一首。学术交流在震泽中学尊经阁内举 行,由陈久金主持。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宁晓玉博士委托与会代表向大会转交了她研究王锡阐的论文5篇。昆山 政协的陈兆弘在10年前发表了关于王锡阐的文献资料后,至今又收集到几万字的资料,并正在整理研 究之中。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朱敬整理编辑的《关于王锡阐的论著、论述目录》受到大家的欢迎。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朱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