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勋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湿地公园管理局,广西
桂林541199)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保护湿
地、恢复湿地,而湿地公园建设就是其中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分析湿地公园效益,并深入探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措施与恢复措施。
[关键词]湿地公园;保护;恢复;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TU986.5;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9)09-116-2
湿地是大自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环境美化、气候调节、水质净化、保护水源等一系列作用。湿地还是天然的陆地系统蓄水库,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珍稀水禽、野生动物聚集。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保护湿地、恢复湿地,而湿地公园建设就是其中的主要措施之一。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是湿地,兼具湿地保护、湿地应用、湿地恢复、湿地展示等多种功能。本文将针对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进行探讨。
11.11.1.1
湿地公园效益分析生态效益
可有效抑制湿地迅猛退化。目前,湿地公园
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又可降低灰尘污染和噪音污染。
1.3.2形象。
2
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保护措施
提升城市竞争力。湿地公园的建设必将有
效改善整个城市的景观结构,为城市打造良好的“品牌”
针对湿地公园内湿地生物的具体特点,可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护湿地生物[2]。第一,建立完善隐蔽条件。可通过在靠近干扰源区种植地被植物、乔灌木等方式建立噪声缓冲带,以降低噪声对湿地鸟类觅食、栖息等的影响程度。第二,构建繁殖巢。可基于湿地鸟类的密度、生活习性等因素,每年在其繁殖前选择郁闭度较高、气候条件干燥的区域安放人工巢箱,确保湿地鸟类能够顺利繁殖。第三,生态廊道。通过设置生态廊道,能够为湿地动物栖息、取食、繁殖等活动提供场所。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廊道要结合湿地动物的迁移特点、生物类型等因素予以建设。第四,野外投食。可将若干个野外投食点设置在湿地动物频繁活动区,而野外投食点的食物投放量要综合考虑湿地动物的种群数量合理确定。第五,建立警示牌与生态围栏正确引导及教育广大游客,避免游客擅自进入湿地生态系统开展人为破坏活动。
33.1
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恢复措施植被恢复
的建设规模通常较大,能够有效管理尚未得以保护的湿地资源。湿地公园的科学布局有利于遏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质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1.1.2
可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通过科学规划湿地
公园,有利于为湿地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提供较佳的栖息场所与繁殖场所,进而形成生物多样化的环境湿地。
1.1.3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湿地公园能够有效调节
区域气候与区域环境,还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较佳的休憩娱乐场地。
1.21.2.1
经济效益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湿地公园的良好环境会
吸引大量的市民旅游参观,进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直线飙升旅游收入。还可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湿地经济[1]。
1.2.2
供给湿地物质产品。湿地公园中的鱼虾、莲
藕等均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在湿地公园中种植经济物种来提高经济效益。
1.31.3.1
社会效益
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湿地公园既可有效改
植被是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恢复的关键。通过湿地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通常通过种植挺水植物恢复常水位下方的植被带,通过种植灌木植物恢复滨水带的植被带,通过种植高大乔木或低矮灌木植物恢复湿地边界的植被带,通过种植具有较强自净化性植物恢复水质净化区的植被带,通过种植根系发达灌木植物恢复护岸区域的植被带,通过浮岛水培种植方式恢复湿地深水区的植被带,
116XIANGCUNKEJI2019年3月(下)
通过片状种植、带状种植等多种方式恢复湿地浅水区的植被带。
3.23.2.1
水环境恢复
生态用水保障。为了能够保障湿地公园的生
地与潜流湿地处理水质污染问题。若湿地公园的水源为上游来水或自然降水,可将表流湿地建设在湿地公园的水源入口处,以此实现水质净化。
参考文献
[1]李伟,崔丽娟,赵欣胜,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4(2):13-16.
[2]王永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9):245.
[3]于贞.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7(21):96.
态用水,可采用生态节水、生态滞水、生态补水等多种方式[3]。其中,可降低高耗水植被的种植面积等方式实现生态节水,可在湿地公园出水口修建橡胶坝、拦水坝等方式实现生态滞水,可利用中水再利用、不同地区水资源调度等方式实现生态补水。
3.2.2
水质净化。在提高湿地公园内部湿地资源自
净化能力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营造人工湿地改善水质环境。若湿地公园的水源为中水,那么可采用表流湿
植物与灌木植物深植于易出现土壤侵蚀、植物数量稀少的岸坡区域,通过植物根系的不断生长来大幅度提升湿地岸坡的稳定性。块石护坡方式是指采用石笼护坡、散抛块石等多种方法来提高稳定性较差岸坡的稳定性,具体方法如下:基于水流的冲刷力在岸坡上放置一些石块,可将粒径较大的块石铺设在临水区域的上层,可将粒径较小的碎石铺设在临水区域的下层,并且可将适量的种植土覆盖在其上方。这样既可有效避免水流冲击侵蚀岸坡,又可有效恢复岸坡植物。木桩护坡方式是指将具有发达根系的植物种植在湿地的陡斜岸坡,并且在水平面垂直放置木桩,而且要将木桩深深地嵌入斜坡中[3]。这
样既可避免出现滑坡、塌陷等灾害,又可大大提高湿地斜坡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汤国平,刘小青.湿地功能及保护措施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4-6.
[2]赵建成,吴跃峰,李盼威.温带暖温带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研究: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王京国,白山,王毅杰.湿地的功能与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0(2):54-56.
XIANGCUNKEJI2019年3月(下)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