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催化剂的升温 1、升温介质
氮气及脱硫后的天然气(其中C2+C3≤0.2%)均可作为升温介质和还原载气。在使用天然气为载气时,操作温度不得超过260℃,否则会发生强烈的积炭反应,并产生氢使催化剂快速超温,损坏催化剂,反应式如下:
2CuO+CH4=2Cu+C+2H2O CuO+CH4=Cu+CO+2H2
有些小型厂,不具备干气还原的条件,升温初期可采用空气作升温介质(还原后催化剂再次升温时,禁止用空气升温),到150℃时改用蒸汽作载气继续升温,但用蒸汽作载气,还原后对催化剂活性有影响,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应尽量用干气作载气(干气循环使用时,应在反应器出口冷却掉出口气中的还原水,可使催化剂获得较好的还原活性。
2、升温空速
一般为200~400h1,较高的空速,有利于床层温度分布均匀,也有利于带走还原水汽。
-
二、催化剂的还原
低变催化剂的还原特点是速度快,还原实践证明,对于轴径向塔,当塔进口温度为160℃,进塔氢浓度为1.0~1.2%时,耗氢量可达1%以上,因此,催化剂可在较低的氢浓度下完成还原反应。
1、氢源
低变催化剂的还原氢源可以是钢瓶氢,合格的脱碳工艺气,甲烷化气,合成气,脱碳合格
的高(中)变工艺气。小型厂可用转化气,但用转化气时,还原末期要注意区分还原反应温升和变换反应温升,以免造成误判。无论使用何种氢源为还原气,均要求还原气中不含氯、硫和油,且其它成份也必须合格,如要求H2≥70%、O2<0.1%、CO+CO2≤3%等。
2、配氢试验
分析载气中O2<0.2%后,可进行配氢试验,若干气作载气,配氢试验可在130℃进行。若
用蒸汽作载气可在170℃进行,在此温度下,耗氢反应不明显,故在此阶段试验配氢阀门开启度与浓度的关系,还可用来检查整个配氢系统,分析系统是否准确无误等。
3、还原压力
加压下氢分压高,反应速度加快,温度难以控制。因此小型厂还原压力通常在0.3MPa以下,
大中型厂还原压力则在0.5MPa以下进行。
4、配氢浓度
催化剂的还原反应是一个强烈的放热反应,故还原反应必须在低氢浓度下进行,根据温升
情况将进口温度在能较好进行还原反应的温度,逐步使氢浓度从0.2%、0.4%、0.6%逐步增加到2%左右稳定下来,尽量不要超过3% 。
5、空速(载气量)
空速的大小影响还原的速度,配氢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加大空速,加氢量增多还原就快,
-
放出的热量也容易带出,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采用较大的空速,一般情况下还原空速为200~700h1,同时要求气流的空炉线速度>0.5m/s。因为过低的线速度容易产生偏流。
6、还原初期(诱导期)
最初配氢可间断进行,如配氢后有氢耗,可在该温度,浓度稳定下来连续配氢。还原初期
采用低浓度氢气和较低温度时,还原可以有较长的诱导期。
本阶段注意要点:用干气作载气,配氢在160℃即可进行,用蒸汽作载气,配氢可在200℃
开始进行。
7、还原主期
当还原进入主期时,入口温度为160±5℃(干气作载气)视温升情况,可逐渐递增还原气
浓度至1.0~2.0%,还原从上至下逐层进行。若干气作载气,热点温度从上层逐渐到下层,若用蒸汽作载气,热点温度主要出现在床层下部。
本阶段注意要点:以提温不提氢,提氢不提温的原则,控制床层热点温度不超过230℃,床
层温升不超过50℃,即耗氢量不大于2%,少加氢,勤分析。一旦温度有飓升迹象,应及时降低进口氢浓度,若载气循环使用,要加强进口氢浓度分析,防止氢积累,引起超温。
8、还原末期
本阶段特点是,床层各点温度逐渐趋于一致,仅尾部温度居高不下,出口氢浓度逐渐增加,
理论耗氢量与实际耗氢量相差不大于5%,可以认为还原基本结束,进入最后考察期。
本阶段注意要点:该期有一定氢耗,应根据各种数据,现象,掌握还原进程。做到心中有
数,不要操之过急,引起误判而超温。
理论耗氢量=实际装填量(吨)╳1000╳22.4╳CuO含量/79.5
9、还原考察期
在氢耗逐渐降低到0.2%左右时,可先将入口温度提高至200~210℃,此时氢耗又可能增
加,当温升不大时,则可将氢气浓度从3%逐渐提至15~20%,当催化剂床层温度不见升高,视为催化剂已还原好,可将温度降至180~205℃,准备投入生产。
若还原为干气作载气,氢气为还原气,当工艺气串入低变时,会发生20~50℃的温升,这
是由于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上化学吸附之故,这样的热波由上而下通过床层,约半小时即可消失。为尽量减少串气温升影响催化剂的使用活性,可将入口温度降至180℃左右,采用快速串气的方法,把温升影响尽量降低。
除以上注意事项外,由气体轴向流动改为轴径向流动的变换炉,在还原时,应比轴向炉更
为小心,尤其在还原主期应适当控制温升幅度,避免床层内部气流分布不均而造成不可见的高温热产生。
变换反应:每变换1%的CO(干基)床层温升约11.6℃。
低变催化剂升温还原进度表 (以干气作载气,仅供参考)
阶段 升温 初期 还原 主期 末期 考察期 降温通气 进口温度℃ 室温~150 150~160 160 160 160~180 160~180 200~220 升温速率℃/h 30~40 10 恒温 时间h 5 1 2 10 24 8 4 累计时间h 5 6 8 18 42 50 54 备注 氮气 氮气 床层尾部>150℃ H2:0.2~0.8% H2:0.8~1.0% H2:1.0~2.5% H2:2.5~20% 高变工艺气
注:出入口H2浓度分析方法
1. 做出入口干气中的H2浓度,称出“干氢”。一般入口60-70%,出口50-60%。 2. 然后做出入口收集的冷凝水量。
经过换算,把水量换算成体积,再求出水蒸汽中的氢浓度,使用厂称为“湿氢”。
刘世龙
2012年4月19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