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易混排查(经济生活)
1.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承担者()
提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 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 )
提示:错误。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3.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 )
提示:错误。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 )
提示:错误。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5.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降低会使我国企业增加对美国的商品出口。 ( )
提示:错误。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降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的对美国出口。
6.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 )
提示:错误。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7. 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 )
提示:错误。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8. 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供过于求)。 ( )
提示:错误。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是价值决定价格,所以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9. 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 )
提示:错误。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下降。
10.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 )
提示:错误。由于供求关系不断变化,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所以,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
中。
11.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食品支出金额的减少。 ( )
提示:错误。恩格尔系数降低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减少,并不意味着食品支出金额的减少。
12.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 ( )
提示:错误。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13.居民消费已由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 ( )
提示:错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没有由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
14.贷款消费属于超前消费,背离了科学的消费观。 ( )
提示:错误。当贷款消费超出了当前收入及未来收入预期时,属于超前消费。
15.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 )
提示:错误。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1.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 )
提示:错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
提示:错误。应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3.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 )
提示:错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4.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提示:错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市场地位都是平等的。 ( )
提示:错误。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平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6. 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 ( )
提示:错误。公司的执行机构是总经理及其助手,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7. 公司的股东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负清偿责任。 ( )
提示:错误。以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8. 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营利。 ( )
提示:错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营利,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9. 只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 ( )
提示:错误。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价格、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
10.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 )
提示:错误。有些权利可以放弃。
1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 )
提示:错误。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2.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 )
提示:错误。国债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13.股票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 ( )
提示:错误。股票是股份凭证,债券是债务证书。
14.社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 )
提示:错误。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1.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 )
提示:错误。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2. 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 ( )
提示:错误。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动要素分配则是非按劳分配方式,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3. 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 ( )
提示:错误。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公平不等于平均。
4.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 )
提示:错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5.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 )
提示:错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6. 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 )
提示:错误。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
7. 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 ( )
提示:错误。还包括收入小于支出,略有赤字;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
8.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 )
提示:错误。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9. 要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增加国债发行量。 ( )
提示:错误。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10.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 )
提示:错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11.为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应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长。 ( 提示:错误。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应该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
12.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 )
提示:错误。财政赤字会形成社会总需求,而不是增加社会总供给。
13.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违反了税收的固定性。 ( )
提示:错误。税收的固定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以更改。
14.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 )
提示:错误。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整,而不是初次分配。
15.“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利于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 )
提示:错误。“营改增”有利于国家税种结构的优化,但并没有拓宽财政收入的来源。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财政、税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提示:错误。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
提示:错误。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 )
提示:错误。是基本标志,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
4. 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 )
提示:错误。促进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5. 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 )
提示:错误。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6. 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 )
提示:错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强调“量”,经济发展不仅强调“量”,更注重“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 )
提示:错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8. 把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 )
提示:错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9. 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表明农业的基础地位在逐渐减弱。
( )
提示:错误。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处于上升趋势,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10.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 )
提示:错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和威胁。
11.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 )
提示:错误。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12.我国可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 )
提示:错误。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会增加政府负担,也不符合世贸规则。
13.对外直接投资取代商品出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 ( )
提示:错误。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对外直接投资不会取代商品出口。
14.对外开放战略应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 ( )
提示:错误。我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
提示:错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3、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4、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
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6、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7、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8、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
9、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立法上的平等。
10、人民当家作主表明人民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11、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12、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
13、政治自由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1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一样的。
15、公民平等地适用法律表明任何公民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16、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说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17、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18、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9、等额选举在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20、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和直接选举。
21、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22、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23、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24、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府。
25、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6、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27、中国共产党(人大、人民政协)可以代替政府行使政府职能。
28、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9、政府建立了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
30、政府依法行政是政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32、行政监督体系中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有人大、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
33、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
34、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备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5、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36、人大是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
37、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或者政府应该包办一切。
38、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树立政府威信。
39、政府要依法执政。
40、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
41、检察机关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42、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43、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44、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5、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4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
4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
4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4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
5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51、民主党派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5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5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55、中国共产党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6、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执政。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57、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各级人大和政协都接受党的政治领导,人民政协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58、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9、.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60、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6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前提和基础是自治权,在各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实行。
6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6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
6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65、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66、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67、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68、在我国,任何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
69、.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70、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71、中共中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72、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
73、我国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所以不存在民族问题了。
74、我国宗教实行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
7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76、.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最主要的参加者。
77、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是主权国家享有平等权的表现。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
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是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的表现。
78、.解决国际摩擦与纠纷只能依靠国际组织。
79.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
80.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出发点。
8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多极化已经形成
82、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8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4.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越多,贡献也越大,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85、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86、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87、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主导作用。
88、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
89、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标
90、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易错易混文化生活
1. 纯自然现象有时也是文化现象。 ( )
提示: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2.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 )
提示:错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文化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则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3.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 )
提示:错误。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 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 )
提示:错误。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5. 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 ( )
提示:错误。文化不等于文化程度。
6. 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 )
提示: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7.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 )
提示: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8. 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
提示:错误。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作用。
9. 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 )
提示:错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10.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
提示: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 )
提示:错误。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终身不变。
12.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 )
提示: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是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
13.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 )
提示: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深远持久并非不会改变。
14.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
提示: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5. 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 )
提示:错误。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6. 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 ( )
提示:错误。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17.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 ( )
提示: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等于说要承认和保护所有的文化。如对那些腐朽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18. 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提示:错误。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9.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 )
提示:错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途径和手段不要混淆。
20. 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 )
提示:错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1.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 )
提示: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
又能因时而变。
22. 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 )
提示:错误。判断文化过时与否,要看它能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时它就是不过时的;反之,它就是过时的。
23.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 )
提示: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4.文化继承就是文化发展。 ( )
提示:错误。继承和发展强调的内容、要求和地位不同。
25.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
提示:错误。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26.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 )
提示: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根本途径。
27.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 )
提示:错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8.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
提示:错误。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9.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
提示:错误。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