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一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卷帙(zhì) 取缔(dì) 聒(guā)噪 剑拔弩(nǔ)张 ....B.撷(xié)取 发窘( jiǒng) 羁绊(bàn) 脍(kuài)炙人口 ....C.剽(piāo)悍 蓑(suō)衣 沉缅(miǎn) 合辙(zhé)押韵 ....D.嗔(chēn)视 蓬篙(hāo) 凛冽(liè) 引颈受戮(lù)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滑稽 恍惚 惊慌失措 不毛之地 B.啜泣 硬朗 生机勃勃 见意思迁 C.鄙薄 殉职 精益求精 精疲力竭 D.凌乱 险躁 满腔热忱 慷慨激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一脸不快。 ....
B.爸爸涨工资了,妈妈喜出望外地说:“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真高兴!” ....C.导游把我们分成两组,爬山的爬山,玩水的玩水,大家各得其所。 ....D.我们班的张伟是个名副其实的“书虫”,吃饭时他都抱着书在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 C.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新航线陆续开辟,使盐城南洋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下列句子与“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 / 9
C.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 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商品大潮的汹涌而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③①⑤④②⑥ C.④⑤①②③⑥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言名句。
(1)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默写) ①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请完整默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
B.⑥⑤①②③④ D.④②①⑤③⑥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____) .
2 / 9
(2)无案牍之劳形 (____) .(3)可爱者甚蕃 (____) .(4) 香远益清 (____) .
2.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以我酌油知之 .C.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反激之力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结合文中三种花的象征义简要分析。 5.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
3 / 9
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以“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第①自然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
4 / 9
引起下文。
C.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 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
5 / 9
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四、写作题(40分)
细品香茗,享受一苦、二甜、三回甘的茶趣;细品六月,欣赏夏日的浓墨重彩;细品唐诗宋词,感叹古韵的典雅;细品身边小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6 / 9
请在“细品 ”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不少于600字。
7 / 9
参考答案:
一 B B A D B D
(1) ①风正一帆悬②海日生残夜③随君直到夜郎西(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
1.大使……劳累多更加 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2)我只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4.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
5.甲文: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乙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三 【答案】
1.葳蕤如春;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棱角分明,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消融过程美妙而悄然无声.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雪夜,风停夜静,山野村庄一片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 3.DE
4.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园
8 / 9
那种甜美温馨生活的深深怀恋.
【答案】1.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福了自己。
2.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盛赞母爱做铺垫。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3.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4.①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登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②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③)抵拔坚强,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④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背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5.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表述完整,言之成理,要写出人与花相似之处)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