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的“以和为贵、推己及人”。“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和谐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儒家文化尤其注重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倡导和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孔子特别强调,要从“仁”出发去爱人,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的弟子有人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孟子更是把“和”提到了决定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得天下在于得民,得民在于得民心,民心是取得天下、守天下的基础。故此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达到“人和”便无敌于天下,以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2)道家的“和为贵”。《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老子就提出了这样的见解:“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家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张无为而治,最希望实现社会和谐。《太平经》、《道德经》中描绘的大同理想社会就是一种和谐社会。《太平经》说,“调和平均,使各从其愿”,“皆自平均,无有怨讼者”。反映了主张“平均”的思想。又说,“人无贵贱,皆天所生”。反映了主张平等的思想。它还反对强欺弱、智欺愚、年轻人虐待老人,“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后必凶也”。道祖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我无欲而民自朴”,认为清静则无欲。这就告诉人们应效法天道,自然无为,不强求争名夺利。《道德经》还提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用自己的能力和德行帮助别人,就感觉自己精神和道德更富有;将自己的精神或财富施给别人,自己也能得到更多的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