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 简论朱敦儒的俗词 。周泥杉 (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重庆400017) 【摘要】有宋一朝,词可谓雅、俗双线并行发展。朱敦儒在创作婉丽明快的雅词同时,也有大量清疏晓畅 的俗词传世。朱敦儒多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俗事中,发掘常人发现不了的雅趣,使其俗词 表现出一种清俗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朱敦儒;《樵歌》;俗词 词本源于市井民问,天然带着一股俚俗之气。而一旦词转 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为文人创作后,避俗趋雅必成大势,但在宋词雅化的过程中,俚 词首句就充满了戏谑的口吻,一个贪吃老头儿的形象跃然 俗词风始终没有销声匿迹。从欧阳修、苏轼,再到周邦彦,都是 纸上。词人将“白菜”、“黄齑”、“肥葱”、“香油”、“汤饼”这些日常 既有雅词,也有俗词问世。俗词在困顿中,艰难发展。到两宋之 食物一一列举,呈现给读者一顿极其用心,并引得神仙侧目的 交时,俗词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描写男女之情、市井生活,其 家常饭食,从中不无体昧出词人的满足自在之感。此词语句直 题材范围愈发广泛。 白,有如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无明显雕饰之感,显得质朴无华。 作为两宋时期代表词人的朱敦儒,也有不少俗词传世,并 这类词描写了朱敦儒平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谈不上雅 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的俗词既不同于柳永充满市井气息的 致深切,但也不粗陋无聊。通过这些俗词,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 世俗,也不同于黄庭坚大量使用方言土语的土俗,而是一种充 到一个饱经世事的老人晚年恬静的生活状态。 满自然率真的清俗。 第二类,关于佛道思想的俗词。 “由于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 内心修养的转变,更容易在思想的层面上有机地融合起来。到 现存的朱敦儒词主要作于南渡后。靖康之难,山河沦陷,民 了北宋中叶,三教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故而作为士大 众流亡,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无意北征。朱敦儒这样心怀收复 夫的朱敦儒在接受佛道思想上并无障碍,在其词中多有道教和 失地理想的文人志士倍感失望,他“只好独善其身,追求个体心 佛家,尤其是禅宗思想的流露。如上面举的《朝中措》,就使用了 灵的宁静自适,于是回归自然……徜徉于山水林泉之间,过着 “神仙”、“九转”这样的道教专用名词,词人在述说自己家常食 闲人、隐士般的自在生活”。[1171在隐居期间,朱敦儒创作了大量 物时,亦联想到神仙和仙丹,可见道教思想影响其之深。再如 的隐逸词,其中不乏俗词,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减字木兰花》【z : 第一类,关于日常生活的俗词。 虚空无碍,你自痴迷不自在。撒首但行。到处笙歌拥路 朱敦儒绝大多数俗词属予此类,晚年生活闲适的他,用大 迎。 天然美满,不用些儿心计算。莫听先生,引人深山百丈 量笔墨描绘了自己那种淳朴、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活状态。如《感 坑。 皇恩》}2ll*: “虚空”、“痴迷”、“撒手”等均为佛教说法,词中用“不用些 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菊篱瓜畹。最喜 儿”这类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了朱敦儒明哲保身,不愿陷入宦海 引枝添蔓。先生独自笑,流莺见。 着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 的想法。一切不过烟云,一切皆可放下,不用任何心机,彻底撤 移根未为远。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手,终得快乐。词人从隐居的山林,从日常生活中悟到了习禅的 此词画面感十足,随着词人的描写,我们仿佛也随着朱敦 最高境界,即放下一切。 儒漫步在朱家小园里,感受其隐居生活的恬适。他将“群芳”引 见了山河的破碎,也见了朝廷的黑暗,历尽人间世事后,朱 为知己,为自己的晚归致歉,可谓达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 敦儒在最后放弃求仙和求佛,选择了为自己那颗无往无求的自 界。另外此词,尤其是上阕,基本为叙述语言,有散文的意蕴,语 然之心找到最终归宿。如《念奴娇 : 言通俗浅自,口语化倾向明显。 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看透虚空,将恨海愁山, 再如《朝中措》【21lm: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厌晨炊。自种畦 一时援碎。免被花迷,不为酒困,到处惺惺地。饱来觅睡,睡起逢 中白菜,腌成瓮黄齑。 肥葱细点,香油慢炒,汤饼如丝。早晚 (下转第9I)页) [作者简介]周泥杉,四川雅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有各的艺术特色、文学特征,要达到先人的那种文学气骨,并不 世间万物都俱有情,情伴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人也不例外, 是很容易模仿的。如果模仿作品不成功,不止达不到预期的艺 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人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 术效果,反而出现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反效果。即使是模仿 的,情到深处时“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 古人作品的妙者,也只能是形似的作品,无法写出形神俱似的 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提倡“真情”,这是与当 文学作品,可见,汤显祖反对复古文风的态度与李贽是完全一 时的封建传统思想和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发挥了重要的反封 致的。 建、反理学的作用。 最后,提倡真情,反对封建专制思想的压迫。儒家思想经过 李贽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用尖锐的文风批 长期的发展,已在文化、政治领域中占统治地位。广大人民以儒 判了儒家传统学说,提倡真情,改变了文人视戏曲为小道的偏 家文化提倡的“三纲五常”为行动目标,! 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见,推动了戏曲的发展。李贽的这种反叛精神为后世文人反封 扼杀了自己的本性,造成了“满场是假 的社会局面。李贽提倡 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 真心、真情,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反对封建道学家所提 动作用。 倡的“道理”,“道理闻见目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 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童心既障,那 【参考文献】 么真情就变成了假意,成为了无所不假的“假人”,同时,李贽反 【1】金宁芬.明代戏曲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对封建道学家所提倡的道理,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1 ̄qg民.李贽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肯定了人性、人欲的合理性。汤显祖继李贽之后再次高举“情” 【31(明)李贽.李贽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的旗帜,竭力鼓吹“情”的重要性,反对封建理学的束缚。他认为 [4】(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上接第77页) ・朱敦儒的俗词不像以往柳永、黄庭坚等人的俗词,后者一 场作戏。 休说古往今来,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也不修仙 般以女性佳人为抒情主人公,以市井、秦楼楚馆为审美空间,主 不佞佛,不学栖栖孔子。懒共贤争,从教他笑,如此只如此。杂剧 要表现男女恋情;而朱敦儒却将其词的抒情主人公转变为自 打了,戏衫脱与呆底。 我,将其词审美空间向“自我个体的日常生活场景”【1 】作进一 词人不再“修仙”、“佞佛”,甚至不学儒家先圣孔子,一切都 步拓展,主要表现隐居闲适生活。虽然在朱敦儒之前,苏黄等人 淡然了,彻底回归山林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最终归宿。 也向农村乡野、家庭生活场景等空间进行过拓展,但朱敦儒的 这类俗词虽有道教、佛教名词出现,但绝不能就说它们是宗 拓展显然要更为具体,更为细致:从吃饭睡觉等生活琐事,到出 教俗词,这些词表现的都是朱敦儒从日常生活中悟出的人生哲 行游玩等日常活动,无一不写。在朱敦儒的笔下,词是无事不可 学。我们将其归为俗词,主要是因为其词语言及语意通俗易懂, 写,无意不可人的。从日常生活取材的朱敦儒俗词,反映出了词 它们与那些作为传道布教工具的宗教俗词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人的“艺术视野、词中生活世界的扩大和审美趣味的世俗化、生 第三类,关于俳谐戏谑的俗词。 活化、日常化”。[1p9 朱敦儒这类俗词数量不是很多,但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俳 第二,朱敦儒的俗词口语化倾向明显,但他不用生僻词汇 谐词不是一味地搞笑逗乐。如《忆帝京》【 : 以及土语方言,避免了词流于粗鄙。其词语言通俗自然,似脱口 元来老子曾垂教。挫锐和光为妙。因甚不听他,强要争工 而出,不加任何雕饰,率意真实,能够比较如实地反映词人未加 巧。只为忒惺惺,惹尽闲烦恼。 你但莫、多愁早老。你但且、 掩饰的内心世界,读起来有种清新可亲的感受。 不分不晓。第一随风便倒拖,第二君言亦大好。管取没人嫌,便 朱敦儒俗词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多少受到了宋代习禅风 总道、先生俏。 气的影响。禅宗在宋代日益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影响到 语言直白如话且充满戏谑口吻,但此词所表达的意义绝非 了词的创作,白话口语般的禅宗语录,使词也多口语化的表达; 单纯的逗乐搞笑。它寓庄于谐,以诙谐的语言批判了社会上那 另外,禅宗讲求随缘自运,使得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在 种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人,其寓意不是曹组等人那些单纯逗 宋代文人看来,雅俗重在内心不在外表,重在大节而qlE,'l,节 乐的俳谐词所能比的。 ……只要精神境界不俗,追求官能享受,沉浸世俗生活,也可以 后世辛弃疾创作了大量具有严肃主题和深刻思想的俳谐 是雅的。”m朱敦儒的俗词即是如此,虽用的是通俗化的语言, 词,应该是受到了朱敦儒此类词的启迪。 描绘的也是Et常生活之事,但由于词人本身的情趣清雅,这些 词没有沾染上世俗之味,显示出一种“清俗”的审美趣味。 朱敦儒那种隐居生活的淡然恬适与语言表达的通俗自然 正如梁启勋所云,朱敦儒“作品多自然意趣,不假修饰而丰 结合起来,共同谱写出了两宋词坛最为独树一帜的俗词篇章。 韵天成,即王叔耕所谓多尘外之想者是也”。 因此,朱敦儒的 俗词与其他人的俗词相比,亦有着其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朱敦儒的俗词多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那些以日 [1131)g鹏.唐宋词史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俗词自不必说,像其他两类俗词也往往是 【2](宋)朱敦儒.樵歌【M】.邓子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从日常活动人手,从中或感悟佛道境界,或展开对社会上某些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0 事物的嘲笑讽刺。 【4】曲向红.两宋俗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EI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