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导 言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其理解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一门学科。 (二)宏观经济学含义的理解 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解决问题:资源的利用问题
分析方法:总量分析。(包括个量加总和个量平均)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均衡理论 (IS—LM模型)
2经济增长理论 3经济周期理论 4失业理论 5通货膨胀理论 6开放经济理论 7宏观经济政策 三、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1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 2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3实现充分就业
4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前人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斯密: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分工理论: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2、财政和税收理论:阐述了国家的支出、收入和公债,提出了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其核心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产阶级的财富。
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2、各种赋税问题。3、经济危机。4、货币数量论
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产生标志—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
1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无法实现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
2由于三条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3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
1 RAY
(三)凯恩斯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颠覆 1.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
(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 。 (2)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规律否定了萨伊的“卖即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假定。
(3)用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否定了萨伊提出的投资等于储蓄的结论。 2、在政策上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利出版了《宏观经济理论》一书,才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成为了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40s-60s末)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1、杜森贝利的的相对收入理论和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补充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2、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希克斯的IS——LM曲线纠正和发展了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新剑桥学派:调节整个社会的分配状况就成为该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之一。 凯恩斯理论的实践运用————罗斯福新政
三、宏观经济学的变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变革的背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
代表性人物和学派————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派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
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领袖 供给学派
包括激进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代表人物:蒙德尔、拉弗、费尔德斯坦. 理性预期学派
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 不同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由于在政策主张上与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故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新古典学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提出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 同时,凯恩斯的追随者也吸收了新古典学派一些有益的观点,将凯恩斯理论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一方面接受了理性预期思想,另一方面在微观基础方面同新古典经济理论针锋相对,认为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价格刚性是存在的,市场不能实现自动的出清,因此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2 RAY
主流学派和争论的焦点: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 争论的焦点:市场机制是否完全有效&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1 GDP及其核算
§2 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指标 §3 国民收入恒等式 第一节 GDP及其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理解 1.国内生产总值是当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已有产品的产权转让(例如二手房交易),但计入经纪人佣金。 2.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本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4.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没有通过公开的市场交换的地下经济 和非市场经济活动的价值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5.国内生产总值既包括有形的商品的价值,也包括无形服务的价值。 所谓最终产品(final goods)和服务是指最后被人们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谓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和服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入品投入到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中,而且其价值被一次性地转移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中去的产品和服务。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有的产品既可能是最终产品,也可能是中间产品,为避免重复计算,在计算时采用增值法,即将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所增加的价值进行加总而得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故GDP实际上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所增加的价值。 用增值法计算产品价值 生产阶段 棉花 棉纱 棉布 染整 服装 合计 产品价值 30 40 60 85 120 235 增加价值 30 10 20 25 35 120 (二)GDP的缺陷
1.GDP未能够完全反映社会福利和人们的闲暇享受(国内幸福总值GDH ——Gross Domestic Happiness )
2.GDP未能够反映社会产品的分配状况
3 RAY
3.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生产的价值)
4、 GDP未能够反映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社会环境的污染状况 (绿色GDP=GDP-环境资源的成本-保护环境的服务成本) (三)GNP的含义及其理解 GNP的含义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 GNP)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公民所生产的 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和GNP的比较
GDP强调的是国土原则,而GNP强调的是公民原则。 由于GNP和GDP是按不同的口径进行统计的,所以二者在量上有一定的差距。二者之差称为净要素支付。即净要素支付NEP=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 名义的GDP是指按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的GDP是指按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年份 2000 2008 单价(元) 100 250 产量(吨) 15000 35000 2000年的名义GDP=15000×100=1500000元 2008年的名义GDP=35000×250=8750000元 2008年的实际GDP=35000×100=3500000元 GDP折算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工具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三、潜在的GDP和现实的GDP 潜在的GDP:木桶的最大容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生产的最大GDP。 现实的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用生产要素所实际生产的GDP。 潜在GDP与现实GDP的关系: 现实的GDP有可能等于、大于或小于潜在的GDP。 潜在GDP>现实GDP时,存在失业,经济萧条 潜在GDP =现实GDP时,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且无膨胀。 潜在GDP <现实GDP时,经济膨胀。 潜在的GDP-现实的GDP=GDP缺口 四、人均GDP
第t年人均GDP=第t年GDP/第t年人口数量它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而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五、GDP的计算
(一)按支出法(产品法)所计算的GDP 是根据最终使用者的类型,从支出的角度,将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国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所有开支进行加总而计算出一国的GDP。它包括:
1.消费支出( Consumption—C ):是指本国个人或家庭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包括
4 RAY
国内和进口)的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支出。 2.投资支出(Investment—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
支出、存货支出、住房支出。
注意:金融投资不能够算在投资支出中
3.政府购买支出( Government purchase—G,“阳光下的交易” ):是指各级政府购
买物品和服务的支出。但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不能计入GDP中,因为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再分配。
4.净出口支出( Net exports —NX):是指净出口差额。 即NX=出口-进口=X-M
所以按支出法所计算的GDP=C+I+G+NX 理解要点:谁购买?各支出多少? (二) 按收入法所计算的GDP 就是从收入的角度,将一定时期内企业出售最终产品和服务所得到的各种收入(企业的收入是企业出售产品的收益中扣除中间产品的支付。)进行加总而计算出一国的GDP。 用收入法核算GDP 1、要素提供者的收入: (1)雇员薪金收入:为别人提供劳动的报酬。 (2)利息净额:个人从企业得到的因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不包括个人之间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利息及国家发行国债所支付的利息。 (3)租金收入:出租固定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 2、非公司业主收入:自我雇佣的企业主的收入 3、企业间接税 4、折旧(depreciation) 5、公司企业利润: 包括公司所得税、公司股东红利、未分配利润
GDP=工资+利息净额+租金+利润+非公司业主收入+间接税+折旧 按收入法所计算的GDP理解要点:社会成员是谁?他们收入多少? 间接税: (1)含义: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与劳务时支付的税收。其特点是纳税人不是负税人,应包括在产品的价格中,通过企业抬高产品价格来实现。 (2)为何计入GDP:是消费者的购买支出,形成政府收入。 折旧 (1)含义: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企业提取折旧实际是为了用于将来固定资产 的更新换代。 (2)为何计入?
损耗后,要靠投资来补偿,包含于总投资中。 (三)按生产法(增值法)所计算的GDP
就是将一定时期内各部门所新增加的价值进行加总而计算出一国的GDP。 (四)GDP三种计量方法的比较
上述三种方法中,从不同的角度对GDP进行了测算,它们有各自的用途。从理论上说,三种计量方法所计算的GDP结果是相同的。(P30~31)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指标
5 RAY
一、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 简称NDP)
含义:一国一年内真正新增加的最终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NDP的构成:
NDP=C+In+G+(X-M)因为:In——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三) NDP与GDP的牵手: NDP=GDP-折旧
二、狭义的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简称NI) 含义:一国一年内各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全部收入
二)NI的构成:NI=工资收入+净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利润+非公司制企业主收入 (三) NI与GDP牵手:NI=NDP-间接税+政府补贴
减间接税:间接税是消费者替企业交税,虽然属于市场价值而计入GDP,但不属于要素收入而不能计入NI
加政府补贴:对有些产品(如教育、卫生、体育、公共交通等),其生产者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补贴,故应作为企业收入。
三、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简称PI )
(一)含义:一国一年内个人得到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二)PI与NI的牵手:
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股息(股东红利)
或者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1、减公司利润:公司利润不可能完全成为个人收入。
2、减社会保险:社会保险金交纳给政府,未到达个人手中。
3、加转移支付:补助金、退休金、抚恤金等实实在在是个人收入; 4、加利息调整:
(1)消费者个人之间借贷关系产生的利息:它是债权人的个人收入,所以要计入。 (2)政府支付给居民的公债利息,构成个人收入。 5、加股息(红利):是股东的个人收入。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简称DPI)
(一)含义:是个人可实际支配的收入部分。个人收入减去按法律规定应缴纳的所得税及非税性负担以后的余额。 (二)DPI与PI牵手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 (三)DPI构成
DPI=C+S+居民支付的利息
五、练习:
资本消耗补偿 356.4 雇员酬金 1866.6 企业利息支付 264.9 间接税 266.3 个人租金收入 34.1 公司利润 164.8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20.8 红利 66.4
6 RAY
社会保险税 253.9 个人所得税 402.1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64.4 政府支付的利息 105.1 政府的转移支付 374.5 个人消费支出 1991.9
从上表所列资料中计算:1、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总值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1)NI=雇员酬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 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866.6+264.9+34.1+164.8+120.8=2451.2
(2)国民生产净值=NI+间接税 =2451.2+266.3=2717.5 (3)GDP=NDP+折旧=2717.5+356.4=3073.9 (4)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利息+消费者支付的利息+股息
=2451.2-164.8-253.9+374.5+105.1+64.4+66.4=2642.9 (5)DPI=PI-个人所得税=2642.9-402.1=2240.8
(6)个人储蓄=DPI-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2240.8-1991.9-64.4=184.5 第三节 国民收入恒等式 ——宏观经济模型 总原则:支出=收入
一、经济部门的构成以及经济循环 经济部门的构成:
两部门经济是指由企业和居民两种经济单位构成的经济。又称自然经济。
三部门经济是指由企业、居民和政府三种经济单位构成的经济。又称封闭经济。
四部门经济是指由企业、居民、政府和国外四种经济单位构成的经济。又称开放经济。
• (二)四部门经济的经济循环 • 1、 循环图:
2.漏出和注入
(1)漏出:是指人们的收入中没有直接用于购买国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那一部分收
7 RAY
入。其结果会减少总需求。
总漏出=储蓄+税收+进口=S+T+M
(2)注入:是指不取决于收入,但却形成了对国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的支出。
其结果是增加总需求。
总注入=投资+政府购买+出口=I+G+X 二、核算恒等式 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 投资与储蓄恒等式
(一)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C+I+G+NX=GDP=C+S+T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S和税收T在此的构成:
储蓄包括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也合称私人储蓄。包括四个方面:折旧、企业未分配利润、个人储蓄和统计误差。
政府税收分为四个方面:间接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金。在此的T是指政府的净税收,是在政府总税收中减去政府返还给企业和个人的支出,它包括政府给企业的补贴、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利息支出。
T-G称为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
(二)投资与储蓄恒等式 总体原则:收入=支出 1、两部门模型
(1)主角:居民户、厂商(2)假设:没有税收、政府支出、进出口贸易 (3)支出=C+I(4)收入=C+S
S:企业和个人储蓄的总和,即私人储蓄。包括折旧、企业未分配利润、个人储蓄、统计误差。
(5)支出=收入:C+I=C+S
恒等式I=S 2、三部门模型
(1)主角:居民户、厂商、政府(2)假设:出现了税收、政府支出,没有进出口贸易。 (3)支出=C+I+G(4)收入=C+S+T,T:政府净税收,(5)支出=收入:C+I+G=C+S+T
恒等式:I+G=S+T→I=S+(T-G) 即投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
3、四部门模型
(1)主角:居民户、厂商、政府、外国(2)假设:出现了进出口贸易
(3)支出=C+I+G+NX(4)收入=C+S+T(5)支出=收入:C+I+G+NX=C+S+T
8 RAY
恒等式: I+NX=S+(T-G)
表示私人国内总投资+对外净投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MPC与APC相比较
跨时预算约束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消费。 示范效应:消费支出不仅受自己收入的影响,还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消费函数: C= α Yd CYd平均消费倾向: YY
货币幻觉:如果物价与名义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但假如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忽略了物价的上升,就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2、物价水平变动3、收入分配 注意:在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我们仍然运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消费理论。 三、 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住房投资 (一)资本存量与合意的资本存量
1.资本存量: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所存在的资本数量。 影响因素:投资,折旧
2.合意的资本存量:使企业获得最大预期利润的资本量。
即当企业使用资本的边际收益与使用资本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利润达到最大,此时的资本存量即为合意的资本存量。
(二)存货投资:是企业库存价值的变化量
9 RAY
类型:合意存货:企业希望保持的存货,
非合意存货:企业实际存货与合意存货之差 乘数作用的过程
假定边际储蓄倾向C/=80%,增加投资ΔI=100
(二)影响投资乘数实际作用发挥的因素 1、乘数作用发挥的时滞2、储蓄的缓冲作用 3、政府税收的缓冲作用4、消费惯性的缓冲作用 5、政府转移支付的缓冲作用 ▪ 假定消费函数C=1000+0.8Y,则储蓄函数S=-1000+0.2Y,投资I=600,则均衡的国民收入Y0=8000,储蓄S=600。 ▪ 如果人们打算增加储蓄△S=100,那么: ▪ S=-1000+ △S+0.2Y=-900+0.2Y ▪ 令I=S,则600 =-900+0.2Y ▪ Y1=7500 ▪ S1= -900+0.2Y=600 二、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1) C=C0+C’Yd = C0+C’(Y-T+R) 消费函数 (2) T=T0+t’Y 税收函数 (3) Y=C+I+G 收入恒等式 二、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YCIGNX YC0CY(T0tY)RIGX(M0mY) C0CRIGCT0XM0Y 1C(1t)m 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R=80,税率t’=0.25。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增加政府购买和减少税收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10 RAY
参考答案:(1)Y=C+I+G =100+0.8(Y-0.25Y+80)+50+200=414+0.6Y 所以0.4Y=414 Y=1035 (2)KI=2.5, KG=2.5, KT=-2 (3) △Y=1200-1035=165 △G= △Y/ KG=165/2.5=66 △T= △Y/ KT=165/-2=-82.5
第四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的含义: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的物价水平下,全社会的人们(所有的经济主体)对国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总量。
总需求的构成
AD=C+I+G+NX其中C+I+G为国内需求,简称内需
二、 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的原因分析(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实际资产效应(财富效应或庇古效应)
即人们都有保持实际资产不变的愿望和要求。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P上升→名义资产增加→当前的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所以物价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2.跨期替代效应(利率效应或凯恩斯效应) 即在物价水平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数量会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进行转移,从而会影响到当前的消费数量。
11 RAY
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L>M→利率上升→当前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所以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3.开放经济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效应) 4、税收效应
物价水平P↑→出现收入泡沫(名义收入↑)→T↑(个人所得税收自动上升)→实际DPI↓→消费C↓→国民收入Y↓,所以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1.预期(包括收入预期、利润率预期、通货膨胀预期)
2.消费需求的变动 3.投资需求的变动 4.国家的经济政策 5.世界经济 四、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总需求函数(可通过IS——LM模型确定)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含义: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物价水平下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物价水平与供给总量(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 总供给曲线的类型 1.短期的总供给曲线(SAS)
含义:是表示在短期内物价水平与供给总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结果: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 长期的总供给曲线(LAS) 含义:是表示长期内在生产要素全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关系的曲线。
结果: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
3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含义:在物价水平一定、在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反应总共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结果:一条从一定物价水平出发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三、短期供给曲线与长期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 当价格水平较低时,实际的产出水平会小于潜在的产出水平,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实际的产出会不断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会逐渐接近或超过长期总供给曲线。
12 RAY
四、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含义:是指在短期内,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短期总供给的变动 原因:(1) 工资、原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的变化
(2) 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 (3) 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 (4) 环境的变化 2.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含义:是指在长期内,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长期总供给的变动 原因:(1)生产要素数量的变动
(2)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 第三节 宏观经济总量的均衡
一、 宏观经济总量的长期均衡(长期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二、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短期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13 RAY
2.短期均衡的三种均衡
失业均衡 充分就业均衡 超充分就业均衡 三、 总需求的冲击
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总需求的冲击 未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总需求的冲击 1、 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的变化对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结果:长期来看,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增加不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
1、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的变化对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结果:在未实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物价水平上升
四、 总供给的冲击 1.总供给变动的负面效应 (1)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通过减少对该种原材料的需求、寻求新的替代品等方法使该原材料价格逐渐下降,从而自动降低物价和增加国民收入,但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经济的衰退 2.总供给变动的正面效应
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也可以降低物价水平。 3.总供给变动的成功效应
由于减税有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通过减税,既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也可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14 RAY
第五章 货币市场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货币供给
含义: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或支付工具的物品 第二节 货币需求
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公众为满足各种需要而保持在手中的货币。 种类:交易需求,投机需求,预防需求 第三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
• 一、 货币市场的均衡及图形表示
货币市场的均衡是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即 MD= MS。此时的利率称为均衡利率。 由于货币需求中的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成反方向变化,所有货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而货币的供给主要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如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率等)的影响,可以看着是一个与利率无关的外生变量,在图形上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
三、均衡利率的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利率预期,货币供给,投机需求变动 四、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引起利率下降,从而使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反之,货币供给量在减少会引起利率上升,从而使投资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五、 流动性陷阱
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利率会不断下降,当利率下降到一个很低水平时,货币当局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量,所增加的货币供给量都会使人们为满足投机活动的需要而滞留在人们手中,从而难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第六章 IS——LM模型
第一节 IS曲线
含义:IS曲线是指当产品市场实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成反方向变化关系的曲线。
15 RAY
三、 为什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因为: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所以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四、 IS曲线函数
• 1、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函数
总之,IS曲线函数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得出。
即在两部门经济中,通过Y=C+I,得出Y与r之间关系的IS曲线函数;在三部门经济中,通过Y=C+I+G,得出Y与r之间关系的IS曲线函数;在四部门经济中,通过Y=C+I+G+(X-M),得出Y与r之间关系的IS曲线函数。 五、 IS曲线分析
(一)产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分析 (二)IS曲线的斜率分析
16 RAY
影响IS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
1、投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2、C´的变化,3、t´的变化,4、投资乘数的大小 数学意义:1、d大→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小→IS曲线越平缓
2、t´大→1- t´ 小→ C´ ( 1- t´ )小→1- C´ ( 1- t´ ) 大 →IS曲线斜率绝对值大→IS曲线陡峭
经济学意义:1、d大→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敏感→Y的变动幅度大 2、t´大,投资乘数小,Y的变动幅度小。
投资乘数越大,一定量的投资变动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就越大,那么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越小,IS曲线就越平坦;反之,投资乘数越小,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越大,IS曲线就越陡峭。 六、 IS曲线的移动
含义:是指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自主性变量(如C0、G、T0、I0) 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使IS曲线移动
因素:投资需求的变动,消费需求的变动,政府购买及其税收的变动
• 如政府购买的增加会引起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的减少会引起IS曲线向
左下方移动。
第二节 LM曲线
当货币市场实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成同方向变化关系的曲线。 三、 为什么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利率上升→ m2会减少 →在L=M的前提条件下 →m1增加→意味着国民收入增加 反之,利率下降→ m2会增加→在L=M的前提条件下→m1减少→意味着国民收入减少 所以,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同方向变化 四、 LM曲线函数
• LM曲线函数可以通过L=M的条件,推导出Y与r之间关系的LM曲线函数。
五、 LM曲线分析
(一)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分析
在LM曲线上所有的点,都表示L=M,因为LM曲线本身就是在L=M的前提条件下作出来的。
在LM曲线右下方的各点,L>M,其原因要么是利率低,m2多,要么是收入多,m1多,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LM曲线左上方的各点,L 主要因素: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货币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在实际中,由于货币交易需求比较稳定,所以一般认为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 (三)LM曲线的三个区域 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中间区域 六、 LM曲线的移动 含义:是指不是直接由利率变动引起,而是由利率以外的其他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使LM曲线移动。 原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物价水平的变动 第三节 IS——LM模型 一、 IS——LM模型 三、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1.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变动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利率上升,均衡收入增加;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利率下降,均衡收入减少; 2.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的变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利率下降,均衡收入增加;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利率上升,均衡收入减少; 3.IS曲线与LM曲线同时变动 IS曲线与LM曲线同时变动,要考虑IS曲线和LM曲线变动的方向和幅度。 四、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18 RAY (二) 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变动主要反映在LM曲线上 凡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凡是减少货币供给量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LM曲线向左方移动。 (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双扩张,双紧缩,一张一缩 四、 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1、 用该模型解释为什么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物价P上升→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减少→货币市场L>M→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1、假定某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300+0.8Yd,投资函数为I=200-1500r,净出口函数为NX=100-0.04Y-500r,政府购买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0.5Y+200-2000r,税率t=0.2,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0,物价水平P=2。求: (1) IS曲线 (2) LM曲线 (3) 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2.某经济中的消费函数为C=1400+0.8 Yd,投资函数为I=200-50r,税收函数为T=0.25Y,政府购买G=200,货币需求函数为L=0.4Y-100r,名义货币供给量为900。求: (1)总需求函数 (2)物价水平P=1时的收入和利率 第七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 含义:一国国民收入及其他经济活动出现的一种不规则的周期性波动 理解:经济周期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 一个经济周期可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 每个经济周期的时间长短、波动大小等方面并不完全一样 反映经济周期变化的指标: 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股票价格 三、 经济周期的分类 1.朱格拉周期2、基钦周期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4、 库兹涅茨周期,熊彼特周期 19 RAY 四、 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及相应的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预期理论,创新理论 (二)经济体系外部的因素——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 政治性周期理论 五、汉森、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 (一)加速原理:国民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必然引起投资的变动。 投资的增加是收入和消费的增加引起的,称为收入或消费的引致投资。 前提:加速原理只有在没有剩余生产能力的条件下才会发挥作用 公式:I=a(Yt- Yt-1)或I=a(Ct- Ct-1) 加速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需增加的资本数量,也就是投资与产量增量之比。 表达为:a=I/△Y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 (三)乘数和加速数与经济周期类型 萨缪尔森在乘数、加速数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乘数和加速数的不同,根据经济波动的情况把经济周期分为四种类型。不同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变动列表如下:其中C0+ I0=1, Y0=0 (四)经济波动的上下限 上限: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经济波动的上限 下限:维持最起码的消费水平时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是经济波动的下限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理解:1.经济增长的核心是GDP(或人均GDP)的不断增长 20 RAY 2.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3.相应制度和思想意识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特征:1、发达国家人均产值和人口的高增长率2、生产率增长速度高3、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快4、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5、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6、全世界的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 (三)经济增长的衡量 YtY1(1r)nY2Y1100%两年间的经济增长率: r某一时期的年平均 YtY1nr1经济增长率: Y1二、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50年代:主要是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 60年代:主要是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70年代: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 8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理论的新突破 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资本积累(投资) 的增加,技术进步 四、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哈罗德(英)—多马(美)经济增长模型 基本假设: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作为投资品 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率不变,从而资本与产量的比率也是不变的 规模收益不变,技术水平是既定的 公式:G=s/C 其中G——经济增长率G=△Y/Y;s——储蓄率,s=S/Y; C——资本—产量比率,C=K/Y,为常数。 (三)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实际的经济增长率(G)是指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它是实际的储蓄率(S)与实际的资 本—产量比率(C)之比。G=S/C 。 有保证的增长率(GW),又称合意的增长率。是指使企业感到满意并愿意维持下去的增长 率。它是合意的储蓄率(Sd)与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之比。 GW = Sd / Cr 。 自然增长率( Gn)又称社会最适宜的增长率,是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 最大增长率。它是社会最适宜的储蓄率(S0)与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之比。 Gn= 21 RAY S0 / Cr 结论: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的经济增长率(G)、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与自然增长率(Gn)相一致,即G= GW= Gn 索洛模型 基本假设: 1.关于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 (1)产出和收入水平主要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水平决定。即Y=f(L,K) (2)劳动和资本两种市场要素可以平滑替代。而且它们的边际产出大于0且递减 (3)规模报酬不变 (4)当资本(或劳动)趋于0时,资本(或劳动)的边际产出趋于无穷大,当资本(或劳动)趋于无穷大时,资本(或劳动)的边际产出趋于0 (5)将总量指标转换成人均指标,如y=Y/L代表人均产出,代表k=K/L人均资本,那么人均生产函数为:y=f(k,1)=f(k) 2.关于需求的基本假设 (1) 人均产出y被分为人均消费c和人均投资i。y=c+i (2) 人均消费等于人均产出中扣除人均储蓄。c=y-sy=(1-s)y 其中s表示储蓄率,sy就是人均储蓄 那么 y=(1-s)y+i 因此,i=sy 即人均投资=人均储蓄 (二) 资本存量的稳态 影响因素:投资(使资本存量增加),折旧(使资本存量减少) (1)投资。因为索洛模型分析的是人均变量,由于i=sy,而y=f(k),即i=s f(k),所以影响人均资本存量的因素有人均资本k和储蓄率s,二者与人均资本存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化。 (2)折旧。假设经济中所有的资本都以一个固定的平均折旧率δ减少,那么折旧=δk,所以影响折旧的因素是平均折旧率δ和人均资本k。 2. 资本存量稳态的条件及过程 (1)资本存量稳态的含义和条件 含义:资本存量稳态是指资本存量保持不变的水平。此时的资本存量水平为k*。 资本存量稳态的条件:投资=折旧,即s f(k)= δk 一旦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那么投资正好等于折旧,人均资本存量既不增加,也不下降,这个经济的产出、储蓄、消费、投资等就都处于稳定状态。 22 RAY (2)资本存量稳态的过程 不管经济的初始资本水平如何,最后都总会自动地达到稳态水平。 当初始资本为k1时, k1 ﹤ k*→投资﹥折旧→ k1↗→ k1= k*。 当初始资本为k2时, k2﹥ k*→投资﹤折旧→ k2↘→ k2= k*。 3.资本稳态水平的高低对人均产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因为人均产出和收入水平y=f(k),c=(1-s)y,所以资本稳态水平的k高,决定人均产出大,收入和消费水平高;反之,资本稳态水平的k低,决定人均产出小,收入和消费水平低。 (三) 储蓄率对资本稳态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1. 储蓄率对资本稳态水平的影响 储蓄率是决定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储蓄率的提高,会使投资增加,人均资本存量增加,从而使资本稳态水平提高,人均产出和总产出增加。其过程为: s↗→i↗→k*↗→y↗→Y↗。 2黄金率水平的确定 由于黄金率水平是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水平, 而c=y-i,同时y=f(k), i= δk,在稳态水平时c*=f(k*)- δk*,即稳定状态的消费是稳态产出与稳态折旧之差。要使c*最大,d c*/d k*=0。即d f(k*)/d k*-dδk*/ d k*=0,那么MPK= δ,即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折旧),在图形上就是产出曲线的斜率与折旧曲线的斜率相等 3、黄金稳态的过程 一个经济会自动收敛于稳态水平,但不会自动收敛于黄金率稳态水平。要实现黄金率稳态水平,可通过调整储蓄率,使稳态的资本存量达到黄金率水平的资本存量。 (1)经济初始的稳态资本存量高于黄金率稳态的资本存量 23 RAY 可通过降低储蓄率来降低稳态的资本存量。其结果在实现黄金率水平的同时,还会使消费增加,投资和产出下降。 (2)经济初始的稳态资本存量低于黄金率稳态的资本存量 可通过提高储蓄率来增加稳态的资本存量。其结果在实现黄金率水平的同时,还会使最初的消费降低,投资和产出增加。 (五)人口增长对资本稳态、经济增长和黄金率水平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资本稳态的影响 假定人口和劳动力以固定的速度n增长 在资本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或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会导致人均资本的下降,资本稳态水平的降低。 2.在有折旧和人口增长情况下资本存量稳态的条件 要使人均资本不变,达到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人均投资除了要保证折旧的需要外,还必须为新增人口追加投资,追加的投资总额为n×L×k,人均需追加的资本为(n×L×k)/L=nk。 因此,在存在折旧和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为达到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人均投资必须要等于折旧与新增人口所追加的人均资本之和(平衡投资)。即i= δk+nk=(δ+n)k。又因为i=s f(k),所以,资本存量稳态的条件是:人均投资=平衡投资,即s f(k)= (δ+n)k。 (六) 技术进步对资本稳态、经济增长和黄金率水平的影响 1.技术进步对资本稳态的影响 技术进步使劳动效率提高,一个劳动力相当于几个劳动力,在人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以劳动效率单位衡量的劳动力数量增加,那么总产出的生产函数就是Y=F(K,L·E)。其中L·E为用劳动效率衡量的劳动力数量 假定劳动力以n的速度增长,技术进步使劳动效率以固定速度g增长,那么以劳动效率单位衡量的劳动力数量就会以(n+g)的速度增长。 劳动效率的提高会使用劳动效率衡量的劳动力数量增加,从而使人均劳动效率单位的资本减少,要保持人均劳动效率单位的资本不变,达到以劳动效率单位衡量的人均资本的稳态,要求总投资增加g·Lk,那么人均劳动效率单位投资增加g·Lk/L=gk。 在有折旧、人口增长率、劳动效率提高率的情况下,要达到以劳动效率单位衡量的人均资本的稳态,要求以劳动效率单位衡量的人均投资sf(k)=(δ+n+g)k。 所以在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以劳动效率单位衡量的人均资本稳态的条件是: sf(k)=(δ+n+g)k。 2.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虽然在稳定状态每效率单位的人均资本k=K/(L·E)和人均产出y=Y/(L·E)都不变,但真正意义上的人均产出Y/L= y·E和总产出y·E·L却以g和n+g的速度增长,因此,加入技术进步后,索洛模型终于能够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生活水平意义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了,即技术进步能够人均产出和总产出的持续增长。 3. 有技术进步的黄金率水平 在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在实现稳态时,以劳动效率单位衡量的人均稳态消费为: c*=f(k*)- ( δ +n+g)k* 因此,稳定状态消费达到最大(黄金率水平)的条件是:MPK= δ+n+g 六、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索洛模型的缺陷: (1)当资本存量增加时,由于边际报酬递减,经济增长会减慢,最终经济增长将停止。这一结论与并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 (2)穷国应该比富国经济增长更快的结论与现实也不一致。 24 RAY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索洛模型的结论之所以与现实不完全一致,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折旧率、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变量。一般认为:资本的折旧率、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政策加以影响,应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这就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1)要素投入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2)技术进步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技术进步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主要表现为劳动效率的提高。 (三)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储蓄率政策 2.技术进步政策 第八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 人口的划分 不在劳动力人口包括: (1)军队人员; (2)在校学生; (3)家务劳动者; (4)因病退职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服刑犯人等不能工作的人员; (5)不愿工作的人员; (6)在家庭农场或家庭企业每周工作少于15小时的人员。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比 二、 失业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但又没有工作,而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一种状态。该部分人口称为失业人口。 失业主体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有劳动力,没有工作,愿意工作并正在努力寻找工作 (二)失业的衡量 失业率,就业增长率,离职率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 就业增长率(或称雇用率):是指某一时期(如某一个月)内增雇的职工人数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它表明了就业增长或失业减少的情况。 离职率(或称解雇率):是指在某一个时期(如某一个月)内退职、解雇及退休的总人数在 25 RAY 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它表明了就业减少或失业增加的状况。 失业类型: 1自然失业:包括摩擦性事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古典失业 2周期性失业:是指因为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因这种失业往往出现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贡献的处于隐蔽性的一种失业状态。 四、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一种就业状态。 自然失业率:是指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因素: (1)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 (2)劳动力的人口组成; (3)失业者寻找更好工作的努力和愿望; (4)工作的可获性与类型; (5)不同厂商之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6)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的人的比例。 70年代后,各国自然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 (1)劳动力供给(特别是女性)的不断增加 (2) 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 (3) 失业的“回滞”效应:即当失业率高时,失业本身可能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 (4)工资水平的提高 (5)失业救济金的提高 五、 失业人员的构成 1.从劳动者本身的状况来看:青年人的失业率往往高于成年人的失业率。 2.从产业和行业结构来看:新兴产业的失业率往往低于传统产业的失业率 六、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的特征 1、失业规模大,失业率高; 2、结构性失业是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 3、失业在具有周期性的同时,又具有非周期性; 4、失业的范围扩大,从蓝领向白领和管理人员扩大; 5、大多数失业者处于短期失业; 6、失业者的大多数是由那些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员构成; 7、不同劳动力组别之间失业率的差别大。 七、 失业的影响 对失业者的影响:会使失业者个人和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对社会的影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使犯罪率上升,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对经济的影响: 奥肯定律:实际GDP变化率=3%-2失业率的变化率 七、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寻找工作需要成本,从而使失业者不可能马上找到工作。 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和转移需要成本。 转移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26 RAY 一是不同部门之间差异程度的大小 二是劳动力的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 (二) 职业搜寻理论 基本假设:(1)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 (2)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同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是不同的,劳动者寻找工作的时 间越长,找到报酬更高工作的可能性越大,但报酬提高的幅度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是递减的。即dW/dt>0,d2W/dt2<0。 (3)劳动者离开原来工作岗位去寻找新的工作比保留原来工作同时寻找另一份工作的更有效率。 (4)获取劳动力市场的有关信息需要成本,搜寻工作的成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提 高,而且成本增加的幅度是递增的。 即dC/dt>0,d2C/dt2>0。 2、 最佳职业搜寻时间的确定 劳动者寻找新的工作所得到的边际报酬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相等时的搜寻时间就是最佳的搜寻时间。即dW/dt= dC/dt。 3、 增加失业救济金和保险金对失业的影响 失业救济金和保险金的增加提高了求职者的寻找工作的心理预期工资水平(即保留工资),从而使延长了失业者自愿失业的时间,增加社会的失业。 4、 贝弗里奇曲线:用来描述失业率和岗位空缺率之间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的曲线 原因:当岗位空缺率高时,失业者再就业就容易,再就业率高,失业率自然就低。反之则相反。 八、 工资刚性的原因 工资刚性是指工资具有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的特点,而且往往会高于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工资水平。 27 RAY 原因:最低工资法的限制 雇主愿意主动提高工资水平(效率工资理论) 工会的干预(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九、 失业的治理政策 (一)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1. 发展社会经济,特别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控制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供给 3.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 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指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的上涨。 具备条件:一是物价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二是物价普遍的上涨 衡量指数:物价指数:1消费价格指数(CPI)2生产品价格指数(PPI)3 GDP折算系数 Pt1Pt100%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Pt按严重程度划分:温和,严重,恶性 按表现形式划分:公开,隐蔽,受抑制 按预期划分:预期,未预期 按商品价格变动的比例不同划分:平衡,非平衡 三、 通货膨胀的原因 需求拉动,供给推动,心理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经济结构的差异,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 四、 通货膨胀的影响 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收入分配:1.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影响 2.在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影响 在国家与公众之间的影响 政府因为通货膨胀而增加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 经济:有利论,不利论,中立论 思考: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形成原因和政府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失业和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菲利普斯的观点: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成负相关的关系 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短期内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成负相关,长期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无关。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无论短期或长期,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无关。 CPI所包括对商品有以下8类: 28 RAY 1.食品 2.烟酒及其用品 3.衣着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5.医疗保健 6.交通通信 7.娱乐、教育和文化 8.居住(不直接包括房价) 第九章 开放经济理论 (一)含义 开放经济是与封闭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封闭经济是指不与国外发生经济联系或很少与国外经济发生联系的经济形态;而开放经济则是指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资本、劳务、技术等的频繁流动和往来。 (二)开放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1、各国资源的有限性,使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拥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2、国际分工是开放经济的基础,是与更高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3、经济对外开放,通过市场交换,可以以本国的优势产品换回本国不具优势的产品,节约社会劳动和物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三)开放经济下经济运行的特点 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 2、经济结构的国际化 (1)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技术结构的二元化 (3)地区经济结构垂直发展 (4)分配结构复杂化 (5)消费结构多样化 3、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4、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四)开放程度的衡量 衡量一国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是开放度,它是一国在一定时期的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开放度=(X+M)/GDP。 决定一国开放程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1、自然资源的赋予程度 2、经济的发达程度 3、经济结构的差异 4、历史传统 5、经济政策及政治或文化因素。 二、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有利影响 1、亚当·斯密的绝对有利理论 2、李嘉图的相对有利理论 3、俄林——赫克歇尔的资源禀赋理论 4、国际贸易的经济效应 29 RAY • (1)使资源配置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优化 • (2)实现产品价格的均等化和最低化 • (3)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限制 • 1、运输成本的限制 • 2、不完全竞争的限制 • 3、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 (三)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 • 1、简单贸易阶段:主要是调节国内部分资源的余缺。 • 2、资源品出口阶段:大量出口资源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包括资本货物和消费品)是这一阶段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 • 3、平衡贸易阶段:主要根据进口规模来安排出口规模。追求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和略有结余。 • 4、出口增长型贸易阶段:经济政策倾向于出口产业的发展,实施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 • 5、要素转移型贸易阶段 • 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高阶段。进出口的种类及规模取决于所在国家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丰裕或短缺程度。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 1、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外的全部经济交往所引起的收入和支出总额。 • 2、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计账原理编制的,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统计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的基本原则: ➢ (1)只有国内外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 (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计账原理编制的。有借方和贷方,最后借贷相等。 ➢ (3)要区分贷方和借方两类不同的交易。 ➢ 其中贷方是国外单位支付给国内单位的全部交易项目。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记为“+”(可省略) ;借方是国内单位支付给国外单位的全部交易项目。凡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记为“-” 。 二、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 (一) 经常项目 • 是指在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实际资产转移的项目。 • (二) 资本和金融项目 • 是指反映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项目。包括长期或短期的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 (三) 储备资产项目 • 是指官方储备(或称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可用于满足国际收支平衡需要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等官方对外资产。 (四) 净误差和遗漏项目 30 RAY • 这是一个人为设置的项目。 • 目的是使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借方和贷方达到平衡。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净误差和遗漏”这一项就放在贷方;如果贷方总额大于借方总额,“净误差和遗漏”这一项就放在借方。 • 三、 国际收支平衡和不平衡 1、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 •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借方之和与贷方之和相等。 2、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指在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借方之和与贷方之和不相等。 • 它包括: • (1)国际收支顺差:是指在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贷方之和大于借方之和。 • (2)国际收支逆差:是指在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贷方之和小于借方之和。 第三节 外汇与汇率理论 • (一)外汇的含义 • 外汇( Foreign Exchange)是国际汇兑的简称。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静态外汇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外汇的种类 1、根据是否自由兑换,可分为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 2、根据外汇的来源不同,可将外汇分为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 3、根据外汇交易的交割日期不同,可将外汇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 三、汇率的含义及标价方法 • • • • • • • • (一)含义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也就是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汇率有三种基本的标价方法 1、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 2、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 3、美元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美元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 在习惯上,人们将各种标价方法下数量固定不变的货币叫做基准货币,把数量变化的货币叫做标价货币。 二、汇率的种类 1、按制定汇率的方法不同,划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 基本汇率是指本币与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 套算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行情,推算出本国货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2、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现钞汇率 • • 买入汇率(买入价)是银行从同业或客户手中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卖出汇率(卖出价)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31 RAY • 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一般为1‰~5‰ • 中间汇率是银行买入价和卖出价的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新闻报道和经济分析。 • 现钞汇率,是指银行买卖外国钞票时的汇率。 3、按外汇的汇付方式不同,划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4、按外汇交易交割日不同,划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5、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 名义汇率,是反映两国间货币比率的汇率 • 实际汇率,是反映两国间商品相对价格的汇率 三 汇率的变动 (一)汇率的变动 • 有两种情况:汇率的升值和汇率的贬值。不管是升值或贬值都是对本币而言的。 1、汇率的升值(上升):法定升值,市场升值 2、汇率的贬值(下降):法定升值,市场升值 (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 汇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上。 1、汇率变动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 汇率上升会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反之,汇率下降会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2、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汇率上升会使外国投资者愿意持有本国货币,资本流出将会增加,也会使本国投资者愿意持有本币而不愿意持有外币,资本流入将会减少;反之亦然。 四、 影响汇率的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2、国内物价的变化3、国内利率的变化4、经济增长率 5、财政政策6、中央银行对汇率的干预 五、 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2、浮动汇率制度((1)自由浮动汇率制度(2)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四节 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与调节 1、内在均衡:是指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实现。 2、外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 开放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一) 通过国际贸易相互影响 1、影响表现 (1)溢出效应 • • 是指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与之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的国民收入也增加。 假定甲、乙两国之间有贸易关系,甲国国民收入的增加→甲国的进口增加→乙国的出口增加→乙国的净出口增加→乙国的总需求增加→乙国的国民收入增加。 (2)回波效应 • 是指获得溢出效应的国家国民收入的增加会使最初产生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2、影响程度大小的因素 • (1)国家的大小; • (2)开放程度 • (3)各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 (二)通过国际资本的流动相互影响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困境 • 32 RAY (二) 调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调节原则:最优政策配合原则 四、 对外经济政策 • (一)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保护贸易政策) 1、关税:主要是进口关税。 2、非关税壁垒:是用关税以外的其他手段来限制进口或者扩大出口。 (1)进口限额(2)进口许可(3)进口商品的技术性壁垒(4)补贴 (二)汇率政策 1、汇率贬值政策 • 即通过汇率贬值提高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2、汇率管制政策 • 即中央银行通过加强对汇率的管制,避免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使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三)对外投资政策 • 即采取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 • 1、通过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其他政治、经济等手段,积极为对外投资开辟道路 • 2、对对外投资给以税收优惠 • 3、对对外投资实行担保和保险 • 4、制定保护对外投资的法律。 (四)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 1、建立国际经济组织来协调各国经济关系 • 2、建立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协调本地区经济关系。 • 3、通过各国的双边或多边谈判协调各国的经济关系。 五、开放经济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2、出口导向战略3、综合发展战略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 一、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一) 基本假设 (1)价格在短期内不变,经济中的产出由有效需求决定。 (2)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和利率 (3)国内利率与世界利率一致 • 如果将上述三个假设表示为数学公式,就是: Y=C(Y-T)+I(r)+G+NX(e) M/P=L(r,Y) r=r* • • (二)名义汇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上面三个方程中,有三个未知数:Y、r和e ,而T、G、M、P和r*都是已知量。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只有Y和e,又由于r=r*,所以 Y=C(Y-T)+I(r*)+G+NX(e) M/P=L(r*,Y) 由此可以得出小国开放经济下的IS曲线和LM曲线。 33 RAY 二、 浮动汇率制度下小国的经济政策 • • 1、 财政政策效果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汇率上升,国民收入不变。其作用的过程是: G↗→ Y↗ • r有上升的压力(而r=r*又不变)→外资流入→顺差→e↗→NX↘→Y↘。 2、 货币政策效果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汇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其作用的过 • 程是: MS↗→r有下降的压力(而r=r*又不变)→资金外流→逆差→e↘→NX↗→Y↗ • 反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汇率上升,国民收入减少。 3、 保护贸易政策效果 保护贸易政策会使汇率上升,国民收入不变。其作用的过程是: 保护贸易政策→ NX↗→Y↗ 顺差→e↗→NX↘→Y↘ 保护贸易政策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会因为汇率上升所引起的净出口减少而减少的国民收入抵消,从而使国民收入不变。 三、 固定汇率制度下小国的经济政策 1、 财政政策效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国民收入增加。 2、 货币政策效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国民收入不变。 3、 保护贸易政策效果:保护贸易政策会使国民收入增加。 四、 利率差异 国际间利率差异的原因 1、各国投资风险的差异:投资风险小的国家利率低,而投资风险大的国家利率高。 2、预期汇率风险的差异:预期汇率会上升,利率低,预期汇率会下降,利率高。 因此,本国利率=世界资金市场利率+风险贴水 即 r=r*+Q,那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就变为 Y=C(Y-T)+I(r*+Q)+G+NX(e),M/P=L(r*+Q,Y) (二)小国价格变动 1、 价格变动对实际汇率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2、开放经济的总需求曲线; 3、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过程。 五、 大国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 • 34 RAY (一) 对外净投资与净出口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中,对外净投资(NFI)=净出口(NX) 因为在开放经济中, Y=C+I+G+NX Y-C-G=I+NX S=I+NX, S-I=NX 因为S-I=NFI,所以 NFI=NX (二) 大国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与净出口和名义汇率的关系 r↗ 外资流入↗和资本流出↘ 对外净投资↘ 顺差 e↗ NX↘ (三)大国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 Y=C(Y-T)+I(r)+G+NX(e) M/P=L(r,Y),NFI(r)=NX(e) 所以 Y=C(Y-T)+I(r)+G+NFI(r) ,M/P=L(r,Y) (三)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名义汇率和净出口的影响。 1、 财政政策的影响 G↗ r↗ 外资流入↗和资本流出↘ 对外净投资↘ 顺差 e↗ NX↘ 2、 货币政策的影响 MS↗ r↘ 外资流入↘和资本流出↗ 对外净投资↗ 逆差 e↘ NX↗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 宏观经济政策管理的目标 1、经济增长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 二、 财政政策 (一)含义: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二)政策工具 1、 政府购买2、 转移支付3、 税收4、 债券(包括内债和外债) (三)财政政策的运用 • 财政政策在运用时采用“相机诀择”的原则。 • 即在经济高度繁荣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减少政府购买或增加税收, 从而减少总需求,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 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少税收,从而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 (四)自动稳定器 • 某些财政政策工具,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 这些财政政策工具就称为自动稳定器。 • 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转移支付。 • 它们在经济高度繁荣时期,可以自动减少总需求,给经济降温,在经济萧条时期, 可以自动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的增长。 (五)财政预算理论 • 1、年度财政预算平衡理论:即每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应保持平衡。 • 2、周期性财政预算平衡理论: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并不要求每年都保持平衡,只 要求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保持平衡即可。 35 RAY 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好的年份,可以有一定的财政盈余,在经济发展差的年份,可以有一定的财政赤字,只要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保持平衡即可。 • 3、功能性财政预算理论:一国财政不应追求收支平衡,而应追求物价稳定和充分就 业为目标。 • 只要有利于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实现,有财政盈余或财政赤字都是允许的。 三、 货币政策 (一) 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二)货币政策工具 1、 一般性政策工具 • (1)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 (2)调整再贴现率 • (3)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 2、 选择性政策工具 (1)证券市场抵押放款的法定保证金比率 (2)消费信贷管理 (3)房地产信贷管理 (4)道义上的:“劝告” (三)作用机制 •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利率的下降→投资的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 • (四)货币政策的运用 • 货币政策在运用时采用“相机诀择”的原则。 • 即在经济高度繁荣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 再贴现率、在公开的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等,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 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 率、在公开的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等,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 一、 供给学派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减税效应 • 1、 减税的需求效应:即减税→消费和投资增加→增加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 2、 减税的供给效应:即减税→企业利润增加→采用新技术→LAS和SAS右移→ 国民收入增加 (二)供给学派关于减税的三个基本命题 1、 三个基本命题 • (1)边际税率高会降低人们的积极性,边际税率低会增加人们的积极性 • (2)边际税率低会增加投资,提高资本存量,边际税率高会减少投资,减少资本存 量 • (3)边际税率的高低不一定与税收的绝对量成同方向变化,有时有可能成反方向变 化 2、 拉弗曲线 36 RAY • • 描述税率与税收绝对量之 • 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二、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 1、降低边际税率。(这是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的核心。) • 2、减少转移支付 • 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量 • 4、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三、 供给学派关于供给管理的经济政策 (一) 收入政策 • 即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种经济政策 (二)指数化政策 • 为消除通货膨胀所引起的收入分配的变动,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收入,以保持实际收入不变的一种经济政策。 (三)人力政策 • 是为了改善劳动力的市场结构,减少失业的一种经济政策 (四)经济增长政策 • 是为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而采取的一种经济政策。包括: • 1、增加劳动力数量,提高劳动力质量 • 2、进行资本积累。主要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储蓄率等方法增加储蓄 • 3、技术进步 • 4、计划化政策和平衡增长政策 第三节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张 一、 政策主张 •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二、 理由 1、 政府政策效果的滞后——使政府难以运用经济政策来及时对经济进行调节 • 政府政策效果的滞后有三种: • 一是识别滞后,即宏观经济在运行中出现问题到政府认识到这些问题所花费是时间; • 二是行动滞后,即从认识问题到实施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其中财政政策的行动滞后犹为明显; • 三是生效滞后,即一项政策从开始实施到真正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的生效滞后犹为明显。 2、 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3、 卢卡斯批判——人们心理预期因素的存在,会抵消经济政策的效果,使经济政策难以发挥作用 4、 政策制定者的不称 5、 政府的机会主义——往往使政策制定者的的目标与社会公众福利发生冲突 6、 政府行为“时间的不一致性”——会降低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威信 37 RA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