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病恶寒发热并见,发热在肌表,同时见寒象.多不能自行汗出,处寒冷处发热仍不消退内伤病寒热不同时发作,热极时
可自行出汗,到寒冷之处发热也可减轻或消失 '外感病乃邪气外侵,邪气盛为实,治疗用泻法;内伤病因饮食失节、劳役损 伤等病因,再加脾胃之气不足.阴火内生,为虚证,治疗用补法他创制了甘温益气除热系列方.方中常配用升阳散火药.如 升麻、柴胡、葛根、狡活、羌活、防风等.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外感;内伤;辨证;治疗用药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397X (2019) 1 1-0070-02基金项目 吉林省中医药科技委托项目(N02019001)《内外伤辨惑论》为金元医家李东垣著,成书 足,则卫气就不足,所以内伤饮食也会出现恶风寒的 症状.这是由于营卫失和.失去守护功能,皮肤间没 有阳气卫护,不能耐受风寒之邪气,皮毛之气虚,根 本在心肺气虚。胃之清气不能上升,那么元气生成
于1247年.共上中下三卷,载方46首:李东垣所处 年代正值金元之交,战争频发,民不聊生,温疫及各
种内伤杂病流行,疾病性质错综复杂,医生多误诊 误治,李东垣针对此状况,结合临床诊治经验,基于
不足,亦不能滋养上焦心肺,此为“伤内为不足”,即 不足之证 总之.外感病的发病是基于邪气外侵.邪 气盛为实;内伤病的发病是基于饮食失节、劳役损伤
《内经》整体观思想,对外感和内伤杂病予以详细辨
治,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兹概述如下:1辨阴阳寒热虚实,定外感内伤1.1辨阴阳李东垣基于《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
思想,重视从阴证阳证辨別外感与内伤.提出“伤外 为有余,伤内为不足”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等病因,冉加脾胃之气不足,阴火内生,反之.脾胃之
气也相应损耗,人体随之出现各种疾病症状。因此. 从阴证阳证辨外感与内伤时需详细辨别:1.2辨寒热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
寒热》一节中提出“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
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R李氏基于《内经》 理论,加以阐明说天之邪气是八益之邪.风邪从上受
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李氏认为无论
之,风寒之邪伤人筋骨.风伤筋,寒伤骨.此为有形 质之物受病,病因根本在下焦,即肝肾:肝肾之气不
外感还是内伤都有寒热症状,需仔细进行分辨:外 感者,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表现为翕翕发热,又如
足,因肝主筋,肾主骨.因此外邪入侵,机体就会出现 筋骨疼痛,筋骨疼痛严重,肝肾之气则随之损伤:此
羽毛般拂拂发热,发热在肌表,同时见寒象。外感病 之发热是由寒邪闭郁阳气引起,发热没有间断,多不
为李氏所提到的“伤外为有余”,即有余之证。再如 李东垣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水谷之寒
能自行汗出,处寒冷处发热症状仍不消退,病人自觉
热在肌表:外感病的恶寒是因寒邪郁遏.在表之阳
热,感则害人六腑”叫认为此为饮食内伤导致的疾 气不得伸:内伤不足之恶寒得温则止,也有发热症
病。由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浊从内部产生=脾 胃之气不足,不能升引水谷之气,而反下行,乘于肾,
状,其热是蒸蒸躁热.躁热间而有之,或可见寒象.寒 热二者不齐见.躁作寒已,寒作躁已。内伤病的发热
肾间受脾胃下流的湿气,闭塞其下,逆而上冲,便为 阴火,阴火内生。此为无形之气受病,根本在上焦, 即心肺=心肺主天之气,心肺之气不能外达,因心主
是由内而发,热极时可自行出汗,到寒冷之处发热症 状也可减轻或消失:内伤病的畏寒是因内伤不足,
在表之阳气不得充:由此可见从寒热详辨外感与内 伤对于临床鉴别外感与内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营,肺主卫,卫气卫护全身,居于皮毛之间。肺气不
702019年总第51卷第\"期文献研究1.3辨虚实李东垣基于临床实践提出“饮食失
节,劳役所伤,因饮食内伤的极多,外感得病的偶尔 有之”的观点。普通医者不知此复杂情况,多将元气 不足导致的病证当作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泻其邪气
状。由于脾胃内伤,气虚无力上浮,或者在此基础上
过食冷物,进一步损伤和遏制阳气,致使阳气郁滞于
脾胃化为阴火。因此李氏创制升阳散火汤以治疗此 证。升阳散火汤由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
的方法治疗,这样就更加损伤人体正气,这正是古人 所说的实证用补、虚证用泻的错误治法,病重致死。
人参各五钱,炙甘草、柴胡各三钱,防风五分,生甘草 二钱组成。方中升麻、柴胡、葛根、独活、羌活、防风
针对此状况,李氏提出“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 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 不当泻” 李氏所提到的补与泻并不是狭义上的
六味都属于发散类药,助阳气升浮,解阳气的郁滞, 这六味药都是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阳气, 使三焦调畅,使火邪散去。人参、甘草甘温重在补脾
补与泻,泻是针对邪气而言;补是针对正气而言。外 感病的发病是基于邪气外侵,治疗外感病,主要针对
胃之气,且用生甘草泻阴火,再佐用白芍药,收敛不
致升散太过,同时佐助生甘草泻阴火,终治其本。这 种主以益气同时泻火的治疗方法对于临床诊治内伤 发热之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邪气,即有余之证,治疗上当泻邪,不应用补法;内伤 病的发病是基于正气不足,治疗内伤病,主要针对正 气如饮食失节,中气不足的病证,应该用补法,不应
3遣方用药独具特色李东垣在临床遣方用药方面灵活变通,用量较
用泻法。说明了在临床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详辨外感 与内伤,且以正确施治。轻,重视三因制宜,尤其是因时制宜,多用益气升阳 方剂等。李氏重视药物组方用药君臣佐使的配合, 用药时能因时、因地、因人之不同,随证加减,灵活运
2创益气升阳之法以治内伤李东垣禀《内经》之义,重视后天之本,认为脾 胃受损导致内伤疾病的病机多在于气火失调,升降
用。用量较轻,如补中益气汤的总用药量为二钱八
失常,而气火失调主要因为脾胃元气不足,升降失常 主要因为阳气的升发不及。因此李东垣在《内外伤
分,升阳益胃汤每服总用药量为三钱,可见李东垣在 用方用药方面思路独到,以极轻药量的方药而发挥 最大之功效,使疾病向愈。李氏重视三因制宜,根据
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提出“以甘温之剂,补 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认为内伤应益气 升阳为主,同时注重脾胃气机升降,创制了补中益气 汤与升阳散火汤。四时气候特点的不同灵活加减用药,如从春夏秋冬
四时对咳嗽病细致辨证,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随 证加减,灵活通便。再如,若饮食劳倦,脾胃内伤发
2.1注重益气甘温除热李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以
益气甘温除热。本方主治气虚发热,症见气高而喘,
生在长夏暑热时节,便为暑伤胃气病,多用清暑益气 类方剂,如清暑益气汤等;如果发生在秋燥时节,李
身热而烦,口渴,脉洪大,头痛等。方由黄罠一钱,炙 甘草、人参各五分,升麻、柴胡、橘皮、当归、白术各
氏创制肺之脾胃虚方,多运用润肺补脾胃之气类的 方剂,如升阳益胃汤等;如在冬寒时节,李氏创制肾
三分组成。方中以擅长补肺气之黄英为君药,味甘 之脾胃虚方,多运用温肾补气类方剂,如沉香温胃丸
微温,用量最多;人参气温味甘,补中益气健脾,兼 能补益肺气;白术苦甘温,专补脾胃;炙甘草甘温,调
等。同时也注重因所处环境权衡用药,因受病之人
体质因素用药灵活权变。李东垣在使用苦寒泻火药
中补气有“急者缓之”之效。人参、白术、甘草这三 味药为臣,益气健脾以退热,李氏强调以上三味药为
方面多采用酒炮制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寒凉药
物伤及脾胃,一方面利用酒载药上行。李氏遣方用 药独具特色,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
除湿热及烦热之圣药。升麻升发中焦阳气,协同人
参、黄英升举清阳为使,为脾胃引经的要药。橘皮辛 苦,入手太阴肺经,有助于阳气上升.散滞气;当归甘 温生阴血,调和气血。全方甘温益气,除内伤气虚发
[2]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田代华,整理潢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5.热引起的各种症状,体现了调补脾胃之气的重要性。 此甘温除热之法对于后世医者用药方面予以深刻启
第一作者:张莉(1994—),女,硕士研究生,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迪。通讯作者:苏颖,医学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 导师。925095995@qq.com2.2注重升阳散火李东垣创制升阳散火汤治疗
内伤发热,以除阴火。内伤发热,自觉蒸蒸而躁热,
修回日期:2019-07-30
编辑:吕慰秋即“筋骨间热”。伴见困乏,即“困热”,扪之烙手等症
2019年总第51卷第11期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