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杲脾胃论病机论点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李杲脾胃论病机论点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u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07VOL.18 NO.4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4期 李杲脾胃论病机论点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董尚朴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要:从李杲的有关著述中概括其脾胃论病机论点,并彰显其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提示李杲脾胃论的丰富性 和《内经》理论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杲;脾胃论;病机;《黄帝内经》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4-0965-01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 李呆,字明之,元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东垣为真定 古地名,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人称李东垣。从学于易水张元素, 胃之所生也。”《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者行 日清阳出上窍;日清阳实四 系易水学派之中坚,又为补土派领袖,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 清气而上,即地之阳气也。积阳成天,肢;日清阳发腠理者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 论》等。 在金元医家中,李呆是刘完素之外引用《内经》最多的一位。 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 其引用、议论《内经》达一百多处,遍布其各部著作中。李呆 足也。” 最突出的学术成就是创立脾胃论。脾胃论在生理、病因、病机、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 状、诊断、治法、方药诸方面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且李呆对这个 在上,则生(麒)胀。此病之逆从也。”《医学发明(节本)・膈咽 体系运用已经不局限于脾胃病,而是广泛地运用于全身多种疾 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黄如糜,米 病。脾胃论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内经》的启迪作用,不是由《内 谷不化者是也。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腹中(膜)满不得大便, 经》只言片语生发开来的。但目前学术界对脾胃论的研究还不 或大便难,或先结后溏皆是也。浊气在上,当降而不降者,乃肾、 够全面、深入、细致。本文拟从李呆的有关著述中概括其脾胃论 肝吸入之阴气不得下而反在上也。胃气上逆,或为呕、或为吐、或 病机论点,并彰显其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为哕者,是阴火之邪上冲,而吸入之气不得入,故食不下也。此皆 1胃气不足,谷气下流 气冲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者也。清气在下,则生飧泻者,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 气未病之13,当上行心肺而营经也。因饮食失节,劳役形体,心火 腑。”《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论阴证阳证》注释云:“是七损之 乘于土位,胃气弱而下陷于阴中,故米谷入而不得升,反降而为飧 病,乃内伤饮食也。《黄帝针经》解云:适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 泄也。” 从下受之。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 3脾胃同病 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帝日:夫子言脾为孤脏,中 《灵枢・脉度第十七》:“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脾胃论・ 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其不及则令人九 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气既病则下流,《经》云湿从下 窍不通。”《脾胃论・卷下・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 “谓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 通于天,故日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 入四脏。令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故有此证。此则脾虚九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 窍不通之谓也。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胃虚则五 降其人天。”《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阴精所奉谓脾 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 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 端能尽之乎。” 一卷下・饮食伤脾论》:“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昧 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兀兀欲 为飧泄,久为肠游。”《东垣先生试效方・卷第七・泻痢肠辩论》: 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游,此胃伤脾亦伤明矣。” “夫脾胃者,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 4脾胃虚弱,气聚而滞 则输于脾,上归于肺,行于百脉而成荣卫也。若饮食一伤,起居不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腹满(膜)胀,支膈肱胁、下厥上 时,损其胃气,而上升精华之气下降,是为飧泻,多则太阴负少阴 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兰室秘藏・卷上・中满腹胀论》:“皆由 而为肠游。” 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 2脾胃虚则阴火上乘 《经》云:腹满(』I其)胀,支膈肱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乃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面热者足阳明病。”《脾胃论 寒湿郁遏也,《脉经》所谓胃中寒则胀满者是也。” 卷上・脾胃胜衰论》:“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 5脾胃不升,心火郁陷 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火郁发之。”《兰室秘 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 藏・卷下・杂病门》:“火郁汤治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 亦从而病焉。” 者,脾土也,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故《经》云:火郁 则发之。”(火郁汤:升麻、葛根、柴胡、白芍药、防风、甘草、葱白) 收稿日期:2006—11-03;修订日期:2006—12-29 6脾胃久虚,气血津液俱衰 作者简介:董尚朴(1963一),男(汉族),河北正定人,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 ・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天。”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论 ・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和内科教学、临 床研究工作. 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兰室秘藏・卷 中・经闭不行有三论》:“妇人脾胃久虚,或形赢,气血俱衰,而致 ・9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4期H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07VOL.18 NO.4 经水断绝不行,或病中消胃热,善食渐瘦,津液不生。夫经者,血 真水,。肾即受邪,积久水乏,水乏则从湿热之化而上行,其疮多出 脉津液所化,津液既绝,为热所烁,肌肉消瘦,时见消渴,血海枯 背、出脑,此为大丁之最重者也。若毒气行于肺,或脾胃之部分, 竭,病名日血枯经绝。宜泻胃之燥热,补益气血,经自行矣。” 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经,又其次也。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 7脾胃有亏,易生湿热 .溃烂。”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阴虚阳搏,谓之崩。”《兰室秘藏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 卷中・经漏不止有三论》:“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 鼻,藏精于肺。”《东垣先生试效方・卷第五・鼻不闻香臭论》: 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 “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目而为精,其别气 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 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难经》云‘肺气通于鼻 8中气不足,外邪易侵 而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帝日: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 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即弱,其营运之气 气使然?岐伯对日: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营运阳 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气、宗气上升,鼻则通矣。” 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东垣先生试效方 10脾胃既伤,元气不充。百病由生 卷第二・心胃及腹中诸痛论》:“夫心胃痛及腹中诸痛,皆因劳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平人气象论》云: 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历观诸篇 痛。《经》言得炅则止,炅者热也,以热治寒,治之正也。” 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 ……・9脾胃不升,营气、宗气不行 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 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肿。”《东垣先生试效方・卷第三・明疮疡之本末》:“且营气者, 可以看出,李呆脾胃论的病机论点十分丰富而且富于创新, 胃气也。饮食入于胃,先输于脾,而朝于肺,肺朝百脉;次及皮毛, 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体验。暂且不论李呆对 先行阳道,下归五脏六腑,而气口成寸矣。今富贵之人,不知其 《内经》理论的阐释与发挥是否符合本旨,这种继承前人成 节,以饮食肥酿之类,杂以厚味,日久太过,其气味俱厚之物,乃阳 就并不断发展的精神就给中医药学术发展提供了范例,是深值思  中之阳,不能走空窍,先行阳道及阴道,逆于肉理,则湿气大胜;则 考的。子能令母实,火乃大旺,热湿即盛,必来克。肾;若杂以不顺,又损其 急黄古今论治 忌其由 -I:匕j百 霍获,杨运高 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研究生2队,广东广州摘要:探讨了中医对急黄本质的认识,总结了急黄的治法治则,中医用药规律,归纳了富有特色的中医多途径给药方 式,并提出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合理运用中药,同时采取多途径给药方式是目前提高中医治疗急黄临床疗效切实有 效的方法。 关键词:急黄;论治 中图分类号:1125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4-0966-02 肝衰竭是由于广范围的肝细胞坏死或急遽严重的肝功能破 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即无 坏所致的凶险的临床综合征,是一切肝脏疾病重症化的共同结 汗、小便不利,致使湿热郁滞不解是产生黄疸的根本原因。“伤 局。其发病机理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治疗难度极大。 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电。以为不可 尽管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领域尚未起主导作用,但能在一定程度 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可见黄疽的形成不仅与湿热有关,与寒湿  上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止疾病恶化,降低死亡率。如何继承和发 也有关。湿热黄疸过用苦寒之品,或病人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扬前贤理论精华,选择中药精品,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特色来治 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或长期过量饮酒,既病湿热,又病脾虚,加之 疗肝衰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久用苦寒,必伤阳气。寒为阴邪,寒性凝滞,使脾阳不振,水湿输 1 中医对于肝衰竭的认识 布失调,肝胆疏泄失司,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 中医学中没有肝衰竭类似病名,因黄疸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而发生黄疸。迄今为止,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诸家多宗仲景之论.  且多伴神识昏蒙之候。中医以证统病,故本病属中医“黄疸”的 以“湿邪致病”为基本框架 J。“急黄”“瘟黄”及“厥证”的“肝厥”范畴…。 1.2热毒与血淤互结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诊》谓:“因为热毒 1.1仲景之说,湿邪致病张仲景认为黄疸一病为邪气入侵,邪 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唐・孙 无出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不循常道 思邈《千金要方》谓:“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淤发黄”。王清任 所致。在一系列致病因素中尤重视湿热之邪,在《金匮要略・黄 《论痘非胎毒》篇也指出:“受瘟疫至重,瘟疫在内,烧炼真血,血 疸病》强调:“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又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 受烧炼,其血必凝。”究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毒、淤为患,毒为致 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元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 病之因,淤为病理产物,两者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以至热毒淤 血胶结,内蕴脏腑,气机失调,腑气不通,浊气上冲,恶症丛生。 湿热疫毒由12I鼻内侵入里后,迅速从脾胃弥漫,深入营血, 作者简介:霍获(1982一),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现为南方医科大学 导致煎熬熏蒸,炼血为淤;与血相搏,结而留络为淤;伤津耗液,阴 中医药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伤血滞为淤;损络迫血,血妄离经为淤;壅滞气机,气滞血阻为淤。 工作. 收稿日期:2006-08—18;修订13期:2006一l1-08 ・9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