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发展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发展趋势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第5期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Vo1.23 No.5 2002年10月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0ct..2002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发展趋势 范向前 巳I口J日JI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工处,安徽淮北235000)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发展趋势的现实起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进入一个就业方 式的平台区。就业方式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分类市场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毕业生 就业信息渠道多元化;就业方式规范化、法制化。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2)05—0ll1一o3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并实行了国家对 报告中提出了“双向选择”的制度,即在国家就业方针、 高校毕业生进行集中计划统分的学生就业管理体制, 政策、原则的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 学生的就业方式是按照政府的计划到指定的用人单位 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这一就业方式取 就业。这一体制曾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 消了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毕业 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生与用人单位均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学校的自主权也 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并取得一定 有了扩大。 的进展,但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199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 条件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家艰 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改革的长 苦行业、重点工程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快 远目标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 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的改 事制度的改革,除了对师范学科、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 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的毕业生实行一定范围的定向就业外,大部分实行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发展趋势的现实起点 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 就业方式。这从根本上确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从 才资源的管理与配置,在早于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之前, 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统包统分机制向与市场体制相适 就已经确立了对高校毕业生的政府统筹分配的计划就 应的自主择业的机制的转变。1997年招生并轨,学生交 业方式。从1951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 费上学,这对自主择业的内涵和形式都提出新的要求, 决定》中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起, 以形成新的表达方式。2002年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 到1985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 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 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改革大学招 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 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变高等学校全部 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配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正在从市场化的量变 的方法。”这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基本上 到质变的缓慢的推进过程中。如果对改革以来学生就 是由政府统包统配的方式。 业方式作一个历史的观照,现在正处于一种就业方式 应该说,从1984年中央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的平台期。即管理形式的计划性,管理内容的市场化, 决定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方式的改革已开始起步, 学生就业方案自下而上的编制,然后由政府有关部门 出现了高校毕业生资源计划配置的松动。1989年,国务 确认后下达,按确认后的计划对学生予以派遣。 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 这样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平台期,我们认为 收稿日期:2o02—08—10 作者简介:范向前,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工处处长,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将会有较长时间的延续,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有下 的教学秩序和毕业生质量。高校举办专业市场,时间集 列一些显著的因素存在:(1)由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中,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扩大招生,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之间的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多元化 运动,高校一些专业,一些层次的毕业生将不能按期就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毕业生就 业。(2)假如在绝对意义上理解自主择业,国家许多急 业市场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管理向信息技术为基 需人才的部门、行业如国防、煤炭、地质、农村中小学的 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明确 专业人才需求得不到保障。(3)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 指出:“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 造成大批专科层次的毕业生隐性闲置。所谓隐性闲置, 是加强信息服务,因为信息服务的好坏是就业体制改 是指毕业生都按计划派遣了,但学生持就业报到证后, 革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2I 没有就业岗位,悬浮在人才管理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 高校学生在信息社会里,对信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 中。(4)公平竞争的社会就业环境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 认识,在就业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就业信息的搜索和对 立,学生就业的个人社会背景作用突出。(5)毕业生个 信息的反馈。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和使用,有多元 人价值观念的作用,造成人才过剩与人才需求的矛盾 化的趋势:(1)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推荐的就业信息。(2) 现象同时存在。上述这些因素,不是在短期内能消除 个人社会关系推荐的就业信息,如校友、老师、亲朋、家 的。我们所研究的学生就业方式的发展趋势,正是从目 长提供的就业信息。(3)新闻媒体的广告招聘信息。(4) 前的客观存在作为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的。 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就业信息。校园网、社会网站发布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发展的趋势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具有传递速度快、便捷、持久、功能齐 (一)高校毕业生分类市场是学生就业主渠道 全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未来为学生 1996年以来,社会上举办的大型高校毕业生综合 提供的就业信息中,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份额会更重。 市场以其签约率低而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而学校分类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规范化、法制化 专业人才市场则显示出它的优势和勃勃生机。从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规范化、 1996年起,广东已连续5年举办高校分类专业市场,北 法制化是必要的前提、基本手段和重要保证,以维护大 京地区举办师范、外语等专业分类毕业生市场,安徽、 学生就业市场秩序,规范市场各行为主体的作为,维护 上海等地举办的高等师范毕业生市场,都取得了很好 各方利益,处理协议纠纷。就业方式市场化之后,或者 的效果。到2002年,高校专业人才分类市场几乎在各 说,毕业生就业方式市场化起主导作用以来,我们看到 省、市、区普遍展开,受到人才市场两个主体的欢迎和 政府行政命令手段逐年弱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 赞扬。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问卷调查,有 题。比较突出的有四类:一类是定向培养的学生改变就 84、5%的毕业生和78.9%的用人单位将高校毕业生分类 业范围,用人单位擅自截流毕业生。二类是用人单位和 市场供需见面会作为自己择...汨选人的首选渠道。【 I 毕业生对已签订的就业协议的违约。学生一方违约的 学校专业分类人才市场的优势在于:(1)强调了国 表现为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向用人单位提供虚假的 家方针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高校毕业生 情况,误导用人单位。学生违约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 就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 利益,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择业机会。如师范生签约后 下,毕业生自主择业。市场由学校办,办在学校,学校邀 毁约,将影响用人学校暑假后的正常教学。用人单位对 请哪些行业、地区的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能够体现出 已签协议的违约,表现为因变故不接收;提供不真实的 鲜明的国家意志。(2)强化了人才市场两主体的内在需 材料误导毕业生签约;随意收取毕业生的各种费用。三 求和针对性。成功的人才市场,要满足人才市场两个主 类是就业市场不规范,以赢利为目的。四类是用人单位 : 的内在需要。在学校开设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进场目 择优选人和毕业生择岗竞争激烈,双向选择季节提前, 标明确,毕业生也避免遍地撒网、广种薄收低效的择业 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对上述问题,都需要国 行为。学校一手托两头,即负责地向学生介绍用人单 家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和保障就业市场各行为主体的利 位,又负责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经各校实践表 益。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明,校内专业市场和同类学校共同市场签约率都较 暂行规定》是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举 高。(3)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区域的稳定和教 措。现在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就业协议条款的格式化, 学秩序的稳定。一定层次的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违约的法规约束、调解及行政干预 形成了毕业生大致稳定的就业行业和区域。学校举办 措施的制定。长远看,应通过立法来保障规范用人单位 专业人才市场有助于高校和用人单位形成相对稳定的 和毕业生的自主行为,调整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之 合作关系,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用人单位的发展都有 间的利益关系。 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择业的市场化,学生外出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 求职,赶场面试,时间不集中。据调查,有的学生在一个 个关系问题 毕业生就业市场季节跑了大半个中国。这样,影响正常 一种稳定的结构方式向另一种结构方式转变的过 1】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程中,充满着一系列的矛盾运动,正确地认识并处理这 我们看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市场行为普遍地以 些矛盾,将促进事物的有序发展。 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为出发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国 (一)正确处理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失衡问题 家利益之间发生矛盾。国家开发西部,需要大批的专业 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魏新、李文利、陈定芳三位研 人才,而毕业生仍把就业的目标定在东部大城市、大公 究人员在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失衡的萌 司、高收入的期望值上。国家希望用人单位多接收毕业 芽之际的1997年,就著文论述了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 生,做一些人才储备,而企业的行为仍是人才高消费。 突出的问题——供求失衡,分析了供求失衡的三种表现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 形式即总量失衡、结构失衡、个人偏好失衡。现在看来,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以国 这些失衡有加剧的运动。毕业生供给日益增长。据国家 家和社会利益为重,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 规划.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的入学率将上升到15%。结 业。”{ 1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政府角度看,应加强 构性失衡指经济发展结构与高等教育种类、层次、专业 思想教育行为和行政手段,同时加大经济调控手段的强 结构关系问题,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专科层次毕业生供 度和力度,把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求失衡。 (四)正确处理就业工作改革发展的整体推进与分 对供求失衡问题,作为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和发 类试点的关系 展经济的关系上,要认真研究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采 回顾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市场机制的引入,这是一 取相应措施加强宏观管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 个渐进的过程。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85 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就学校而言,对办 年开始,逐年加大,1997年、1998年、1999年三年有一 学规模的发展有内在的冲动,面对供求失衡,高校应深 个“加快步伐”的阶段,经过量的积累,传统的“统包统 化教学改革,凋整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 分”的机制完全被打破。已经产生质的变化,即“市场导 的需要,培养学生素质,以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和择业 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的适应性。 从而形成了一个就业方式的平台区。 (二)正确处理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管理与市场配 在这个平台区内,就业方式不是不要发展了,不是 置的关系问题 不要改革了,而是应采取循序渐进,分类试点,以达到 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不等同于完全的市场行为。从 整体推进的操作路线。当前,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之一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就毕业生就业而 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稍有不慎,将会影响稳定的大 言,政府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有一定的计划,而学生则 局。况且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就业方式的发展 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高学历高素质的学生希望完全 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许多文章在谈到高校毕业 的市场,自由择业,而专科生和部分专业本科生则期望 生就业体制改革时.都论述了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论 政府计划的干预,以落实就业岗位。 述了劳动、人事、户籍等制度的改革与学生就业方式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改革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建 间的密【刀关系。因此.就业方式的改革与发展不应是一 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 刀切,而应该是一个渐进的、分步的、分类的操作方 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我们理解,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并不 式。当前,应鼓励一部分高校或地区进行就业方式改革 排斥少部分特殊专业仍需计划管理,而对少部分特殊 的试点,积极探索,以取得经验。 专业学生这种计划管理,应则是培养过程的计划管理, 而不仅仅是用人的计划管理。培养过程的计划管理指 参考文献: 的是专业设置的计划管理、培养方式的计划管理,包括 【l】王剑.充分发挥毕业生就 I 主渠道作用【JJ.『}I国大学生 学生的培养费用由计划管理方投入。 就业,2000.(7):26. (三)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就业市场就业行为两主 【2】周远清.积极稳妥地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J】.中 体的关系 国高等教育,1998.(4):8.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 【3】魏新,李文利,陈定芳.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机 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计划分配制度下,由政府计 制探析【JJ,高等教育研究,1997,(1):34, 划决定学校的派谴行为、学生的就业岗位、用人单位的 【4】晓兵 方兴未艾的热点【J],tl1国大学生就业,2000,(2):8, 接收行为。在就业市场化体制下,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 【5】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 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J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4) 择业行为,用人单位自主决定自己的用人行为,所以,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主体地位是毕业生个 责任编校卓向东 体和用人单位已经被确认。 l l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