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运用“讲故事”开启幼儿类比思维

运用“讲故事”开启幼儿类比思维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运用“讲故事”开启幼儿类比思维

作者:赵旭红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05期

类比思维,是在比较中开发幼儿潜能,以浅显易懂去比较深奥抽象的道理。如小明拿100元假钱买飞机,阿姨说:“小明你的钱是假的”,小明说:“阿姨你的飞机是真的吗?”“不是”阿姨答。小明反问“那么假钱为何不能买假飞机呢?”假如就事论事怎么也说不清,而运用类比思维就不攻而破,比如说:“你爸是否男同志”,小明肯定说“是”,那么反问:“所有男同志是否都是你爸爸。”这就是运用了类比思维的答案。

幼儿类比思维“讲故事”小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而小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给孩子讲一些有关思维方式的小故事,孩子应该能在欣喜之余明白一些道理。但凡有一点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这个道理同样应当让孩子明白。孩子只有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思维才不会僵化。可以给他举例说明,比如,行驶的汽车中,他坐在车里看到的车子是静止的,当他站在车子外面再看车子,车子就是运动的;昆虫幼时是蛹的形态,长大后就可以变成蝶的形态。当孩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不会再那么固执、死板,也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增强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善于变通是多么的重要。灵活变通对孩子的学习而言,就是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解题方法,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改变,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比如,试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不同的方法迅速确定问题的思路,从而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没有故事,就没有教育;没有类比就没有故事。”这是我们多年总结的经典名句。查阅该学校的有关资料后,本人的启示是:学生成长需要故事,最好的教育应该从故事出发。 在同类事物比较中,得到所需答案,常用的方法如下几种: 1.正反类比

如小红病了不吃药,类比思维运用是:有两个小朋友同时间病了,一个叫小白另一个叫小黑。小黑和小白同时病了结果小白不吃药,小黑吃了,小黑快快乐乐地上学了和小朋友玩得好开心,而小白病倒了,死在了床上再也没有起来。 2.联想类比

通过两个数字引起联想,在联想中渗透教育。例如“01”和“10”有什么不一样,天真的孩子会说出无数答案,这时老师引导,我们说谎话说多少都是“0”,只有实话才是“1”,培养孩子“实话实说”的优良品质。 3.求异类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春天和秋天哪个季节好? ②鱼和鸟谁幸福?

③你爱白天还是晚上,为什么? 锦囊一:通过故事练表达。

语言是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从小对成人说话就很敏感,喜欢注视、倾听。这就是幼儿园老师经常用故事吸引幼儿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年龄大小、兴趣爱好、选择与之吻合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故事。 锦囊二:通过故事培养感情。

情感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情感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小孩也有这种能力,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

通过故事可以唤起孩子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当时情景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景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孩子分清是非,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例如,故事《小猫钓鱼》,当老师给小朋友讲到小猫因为三心二意没有钓到鱼时,小朋友唉声叹气,特别失望;当老师讲完小猫认认真真、一心一意终于钓到了大鱼时,小朋友们开心的笑了起来!

移情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思维品质。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或者讲故事、做游戏和打比喻等手段引导幼儿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幼儿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让他们在与别人沟通中揣摩别人在想什么,怎么想的。而好模仿、爱表现,就要创造,提高认识增强情感,机会一旦进入故事情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并非常投入。 锦囊三:通过故事练推理。

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说、抢答、必答,不同形式进行,在故事的分享活动中,老师和父母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提问,假设,来帮助幼儿分析故事的走向和层次,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儿喜欢听故事,渐渐地,他们自己也会学着讲故事,有模仿别人的,也有自己编造的。他们在讲故事和编故事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创造一些夸张的人物和神奇的故事情节,或拟人,或夸张,或神秘,这些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锦囊四:通过故事开启联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听故事不但对发展语言能力有好处,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启发并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例如,为故事虚构场景、人物、声音及气味等,这种想象力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童话故事中的环境描写最具有特色,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高山、树林、小溪等空间随之变化,不同的情景模式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形成不同的画面,把自身融入故事情节中,去感悟、去体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以说,童话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佳材料。

孩子们都喜欢《西游记》,故事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既跌宕起伏又生动有趣。这种大胆自由的想象,生动的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奇幻的神话世界!体现了作者强大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品质。

总之,通过故事教学不仅能让孩子们想说、爱说、敢说,而且能让孩子在故事中很好的练习模仿、对比、推理和想象等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训练类比思维必须的基本能力,犹如古人看见鸟想要长上翅膀飞上天空一样,我们需要这种想象和勇气,也正是前人的想象、智慧和勇气激励着我们后辈勇往直前!

你知道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吗?说起来,听诊器的发明还与之前的“叩诊法”发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呢!

300多年前,一位奥地利医生给一个胸腔有疾的人看病,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出听诊器和X射线光透视技术,医生无法发现病在哪里,病人不治而亡。后来经尸体解剖,才知道死者的胸腔已经发炎化脓,而且胸腔内积了不少水。结果这位医生非常自责,决心要研究判断胸腔积水的方法,但久思不得其解。恰巧,这位医生的父亲是个精明的卖酒商,父亲不仅能识别酒的好坏,而且不用开桶,只要用手指敲敲酒桶,就能估量出桶里面酒的数量。医生在他父亲敲酒桶举动的启发下想到,人的胸腔不是和酒桶有相似之处吗?父亲既然通过敲酒桶发出的声响可以判断桶里有多少酒,那么如果人的胸腔内积了水,敲起来的声音也一定和正常人不一样。此后,这个医生再给病人检查胸部时,就用手敲敲听听,他通过对许多病人和正常人的胸部的敲击比较,终于能从几个部位的敲击声中,诊断出胸腔是否有病,这种诊断方法就是现在医学上所称的“叩诊法”。

后来,这种“叩诊”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61年,法国的一位男医生在给心脏有病的贵妇人看病时,这位夫人拒绝他的手触及她的胸部,这让医生有些尴尬。正在为难之际,他忽然想起了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听声游戏,孩子们在一棵圆木的一头用针乱划,另一头用耳朵贴近圆木就能听到声音,而且还很清晰。于是,灵光一现的医生请人拿来一张纸,把纸卷成一个圆筒,一端放在那妇人的心脏部位,一端贴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他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声,效果甚至超过了直接用耳朵贴着病人胸部听。之后,医生根据这一原理,把卷纸改成小圆木,再改成现在的橡皮管,另一头改进为贴在病患者胸部能产生共鸣的小盒,便有了现在的听诊器。 这两个关于发明的故事,不仅内容相互关联,而且其中采用的思维也是相同的,那就是类比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