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8卷 较为突出,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商 贸、科技、创新中心,一、二、三产业都比较发达,城市 ,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在444座建制 镇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县、镇驻地或借助较为优 越的交通区位而发展,推动城镇发展的主要驱动 竞争力较强;在其他中小城市中,资源型城市较多, 职能单一,城市发展多为“先厂后城”,城市主导产 业明显,主要以工矿业为主,属于专业性城市,如金 ∞ ∞加鲫如柏如加 0 0 0 O 0 0 0 0 0 0 0 0 力——工业尚未成型,工业经济落后,二、三产业不 发达,主要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仅可作为县域的政 昌、嘉峪关、白银、玉门等市。由于其和规模的 治、交通、管理和物资集散中心,综合带动力弱。 | | l | | ★ \ ’ - ’ T ’ - ●‘.. . ; . . . .● . .● . ● , ● 。 ● ● 荔 囊 畿 意 舍 橥 鬻 蔫 聱 天 图1甘肃省城镇规模散点图 Fig.1 Sporadic point figure of Urban dimension of Gansu 1.4农村发展落后。城镇化推力不足 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能力,对城镇发展产生了极大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数量巨大的农村剩 的负面影响。 余劳动力的产生,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主要是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 2城镇化发展条件分析 化所导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是耕地资 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 。 2.1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2.1.1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机 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粮食产量、单位耕地粮食产量 遇 国家为加快西部大开发而进行的以交通为主的 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 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甘肃省内外交通联系更加便利, 差距,而且全省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 从而为全省的城镇化发展带来良好机遇。随着大开 息闭塞、村民思想意识保守,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 发的继续实施,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措施将不 业产量的增加主要靠劳动力的投入,使得农村剩余 断发挥作用,投资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困扰小城镇 劳动力的大量产生并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受到很 发展的资金、和制度问题等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大。另一方面,全省共有460多万公顷耕地,人 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也将逐步加快。 均占有量0.18 hm ,远高于全国人均0.093 hm 2.1 2丰富的资源条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 的平均水平。因此,因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而产 础 目前,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96种,在 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镇化的推力并不很强。 全国45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列全国第1位 1.5基础设施落后,对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有限 的矿产有3种,居前5位的有13种,居前10位的有 对外交通不便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全 22种[4]。另外,全省水电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10 省铁路里程少,密度低,铁路运行供不应求,季节性紧 位,而且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类型各异的气候条件 张突出。公路技术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少,且通达深度 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小。全省多数城镇没有铁路或2级以上的公路通过, 和人文景观,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潜在的发展优 还有许多山区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系极为不便。 势,这些都为全省的城镇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 在各城镇内部,由于资金、规划及管理方面的问 础。 . 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镇建设欠账多,道路 2.2不利因素 狭窄,建设标准低,交通堵塞严重;给排水设施不完 2.2.1 建设资金缺乏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首要因 善,自来水普及率低,人均生活用水量小,排水管网 素 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人均拥有的城镇建设维护 密度小,污水处理率低等。这些因素都了城镇 资金少,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主要原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一袁旭东等: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方面是因为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 理,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以非农化推动城镇化,以城 镇化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使城镇化的发展与区域资 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相协调 J。主要 积累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受小城镇建设投资体 制,资金来源单一。 2.2.2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甘肃省深处内陆腹地,远离海洋,全省年降水量在 36—800 mm之间,有72%的地方年降水量低于500 mm,58%的地方年降水量低于300 mm。全省水资 措施包括:积极引导农民从事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的开发利用,逐步推动农民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行为 向城镇集中;重点发展交通条件好、资源开发潜力大 的工矿城镇、旅游城镇和现状条件好的县城,以优势 资源的开发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城镇规模的扩 源总量为584.6亿m。,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1.1% J,水资源极为缺乏,特别是河西、陇中地区的 城镇发展均受到水资源的严重制约。黄河干流流经 区域河川径流量较为丰富,但受国家对黄河分水配额 的约束,可用的水资源总量有限 J。这里干旱少雨, 水资源匮乏的自然环境条件成为制约甘肃省城镇化 发展的一大障碍。另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也严 重制约着全省经济和城镇的持续稳定发展。 3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确立 3.1中部地区 包括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临夏市,该区应利 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城镇密集、科教发达、综合能 力强等有利条件,依托兰州的技术、人才、信息、金融 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兰州、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的建设,营造企业良性发展的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 发展。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重点 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医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 术产业和金融保险、旅游、商贸服务业。以非农经济 的发展及其聚集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以城镇经济的 发展和改革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建设 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吸引人口和产业 向城镇集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其主要措施包 括:强化兰州核心,培育重点城镇,以线串点,以点促 面,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空 问结构,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地级市依托 自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资金密集 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其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 用;中小城镇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经济技 术扩散,结合自身特色,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 产业;合理规划,协调好城镇间在交通、能源、供水、排 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矛盾。 3.2河西地区 该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包括酒泉市、金昌市、 张掖市、武威市、嘉峪关市、敦煌市和玉门市。该区 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生态环境问题比 较突出,应围绕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治 大;科学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合理规划城镇的规 模和分布密度;加大力度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祁 连山区的水资源涵养林及其草地面积。 3.3陇东地区 该区包括平凉和庆阳两市。该区旅游资源和矿 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和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盛产小 麦、玉米等,是全省主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北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中药材产地。因此,城镇化的 发展要以区域优势资源为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其主要措施包括:依托丰富的 煤炭和石油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产业, 进行精、深加工,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以崆峒山旅游 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旅游 产品宣传,扩大旅游景点知名度,以旅游业的发展带 动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空间转 移,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加强区域对外经贸联 系,使区域发展融人到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 发展的浪潮之中;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 流失。 3.4陇南地区 该区包括天水市和陇南市,该区森林植被保护 较好,生物资源繁多,盛产各种名贵中药材,旅游资 源也非常丰富,有各种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因此,该区城镇化的发展要以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前 提,围绕生物、旅游、水力和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因 地制宜地培育主导产业,吸引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 中。其主要措施包括:以天水为中心,利用天水与西 安、宝鸡经济联系较强的优势,加强该区与外界的经 贸联系,加快生产要素向区域的集中;依托天水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以麦积山为重点,以陇南优美 的自然风光为亮点,不断挖掘本区域的旅游资源,带 动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产 品及中药材加工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区域 交通条件的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技术支 持和产业带动作用。 3.5甘南地区 该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在阿尼玛卿山东北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8卷 洮河、大夏河上游,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该区最 大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退化和牧民贫困,而且教育落 的环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4.3加快制度创新,改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加快制度 创新,改善小城镇发展的制度和环境,为城镇化 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重点从降低产业和人口进 城的费用“门槛”、减小进城者的后顾之忧、减轻小 城镇建设的资金约束等3个方面着手。要从制度和 上给进城人口和产业提供优惠条件,消除歧视, 后、社会发育程度比较低。它的资源禀赋、社会发育 程度以及环境特征决定了其必须走非传统的现代化 之路,即“生态一人本一特色之路” 。其主要措施 包括:结合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和市场 的要求,对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塑造优 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 产业结构体系;积极构建四大产业体系:绿色生态和 特色农牧业体系,以旅游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以民 族_[业和地方土特产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体系和生态 保护与建设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切实减轻进城人口和产业的费用负担 J;允许进 城农民保留或有偿转让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积极建 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消减其后 顾之忧;在宏观指导、有效监督、合理定价、有偿使用 的原则下开放城镇基础设施市场,广泛吸收社会资 金,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体系,解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科技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的继续发展。 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缺问题,迅速改变城镇 4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对产业的吸纳能力 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 参考文献: [1]赵荣,杨新军.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研究[M].西安:陕 西人民出版社,2001:12-268. 重点加强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和小城镇与高 等级干线交通之间的交通建设,加强各城镇的对外 交流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问协调,结合地 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统一规划水源地,统一布局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污水处理厂,防止各自为政,既 相互影响,又浪费资金;加强各个城镇内部基础设施 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其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能 力;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防治各种自 然灾害,减少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2 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2]陈兴鹏,庞丽.甘肃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现状、过 程及效率[J].开发研究,2003,(6):49-51. [3]刘科伟.陕西城市化发展战略探讨[J].规划师,2000, (3):80—83. [4] 甘肃省国土资源网.甘肃概况[EB/OL].http:∥wwW. gsdlr.gov.cn/Content/90.aspx,2006—10-9. [5] 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课题组.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2--2020)[z].甘肃省,2003. [6] 刘科伟.陕西小城镇发展的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 2001,(3):328-331. 应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各中小企业向城镇 集中,从根本上改变其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注 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优 [7]师守祥.青藏高原:中国“生态极”的开发与保护[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5,(1):13-15. [8] 刘科伟,刘玉亭.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与预测 化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利用本地特色 资源,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培 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扩大区 域品牌效应,增强区域竞争力;不断完善和创造良好 [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0(5):433. 437. (编辑徐象平)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ization in Gansu Province YUAN Xu dong .LIU Ke—wei ,CHU Jiu 1in (1.Department ofUrban and Resource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Xi an 710069,China;2.Department ofEnglish,Ankong College, Ankong 725000,China) Abstract:Aim To put forward some scientific and proper urbanization—development—model according to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Gansu province.Methods Based on some relative statistic data of 2005,make some a— nalysis on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in Gansu province by using comprehensive meth, ods.Results There are many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advantages as well as some negative factors for urbaniza— tion in the 1 1 Five—Year Plan in Gansu province.Conclusion Some corresponding urbanization models for five ge— ographic regions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as well as some policy proposi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Key words:urbanization;Gansu province;preponderant dinstinctive industry;green ecological indust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