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

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368-373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

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

杨红旗1,2,路凤银1,郝仰坤2,董兵3

2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河南豫研种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450002;

3

河南省驻马店市种子管理站,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回顾了新中国玉米生产形势和消费形势。尽管新中国玉米生产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未来继续提高玉米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玉米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将由供大于求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应偏紧,玉米有效自给的压力增大,玉米产业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加大。在剖析农业资源紧缺、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等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玉米产业发展提出了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促进机械化发展等对策建议,旨在引导人们认清国内玉米产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玉米产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关键词:玉米产业形势;发展目标;制约因素;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0-2278

SituationAnalysisandDevelopmentStrategyofMaizeIndustryinChina

(1InstituteofIndustrialCrops,Hen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Zhengzhou450002;

2

3

YangHongqi1,2,LuFengyin1,HaoYangkun2,DongBing3

HenanYuyanSeedCo.,Ltd,Zhengzhou450002;

SeedManagementStationofZhumadian,HenanProvince,ZhumadianHenan463000)

Abstract:ThesituationsofnewChinesemaiz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werereviewedinthepaper.ThoughChinesemaizeindustyhasdevelopedrapidlyandmadegreatachievements,itwillbemoredifficulttooversupplywillbegraduallytransformedintobalance,evenintorelativelytightsupply.Thepressureoncontinueimprovingitsproductioncapacity.Themaizeconsumptiongrowthisinarigidtrend,andthemaizeeffectiveself-sufficiencyismounting,theindustryuncertaintiesareincreasing,andthedangerisexpanding.thelowlevelofmechanization,etc.wereanalyzed,andsomeappropriatecountermeasuressuchasscientificutilizationofagriculturalresources,optimizationofvarietiesandregionaldistribution,promotionofmechanizationandsoonwereputforwardtoguidepeopletorecognizeChinesemaizeindutryandtookeffectivemeasurestopromotemorehealthyandorderlymaizeindustrydevelopment.0引言

玉米(ZeamaysL.)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谷类粮食作物,是禾谷类作物中增产潜力最大的作物[1],具有粮食、饲料、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玉米既是中国仅次水稻的第2大粮食作物又是中国粮食增产

Keywords:maizeindustrysituation;developmentgoal;constraintfactor;developmentstrategy

的主力军[3]。认清中国玉米产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玉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玉米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中国玉米产业形势1.1中国玉米生产形势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是人

Theconstraintfactorsincludingtheshortageofagriculturalresources,thestructuralcontradictionofvarieties,

第一作者简介:杨红旗,男,1971年出生,河南正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通信地址:450002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1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E-mail:yang13303833929@126.com。收稿日期:2010-07-28,修回日期:2010-09-07。

杨红旗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369·类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之一[4]。玉米大约16世纪中叶(1551—1594年)相继传入中国南北各省,17—18世纪传遍全国各地,并较大面积种植,中国玉米种植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5]。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生产发展形势迅猛,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都呈持续增长趋势,除单产增幅略低于小麦外,种植面积和总产的增幅在粮食作物中均居首位,玉米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逐渐增强,成为粮食安全保障的关健作物[6]。1949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1291.5万hm2,产量1241.8万t,单产961.5kg/hm2。20世纪50年代,国内玉米生产起伏动荡,单产处于徘徊与缓慢发展阶段;60年代玉米单产迅速增加,土地生产率显著提高;70年代玉米杂交种出现和化肥使用,玉米生产进入大发展、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玉米成为左右中国粮食形势的重要作物[7]。改革开放30年来(1979—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19659万t,其中玉米产量增加10588万t,占粮食增产总额的53.86%,远高于稻谷和小麦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玉米在谷物增产中的贡献凸显[8]。1979—199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由2013.3万hm2扩大到2523.9万hm2,产量由6003.5万t增加到13295.5万t,单产由2985kg/hm2提高到5276kg/hm2,分别提高了25.36%、121.46%和76.75%。随后进入滑坡期,玉米种植面积连年萎缩,产量持续下降。1999—2003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由2593万hm2减少到2406万hm2,4年累计减少747万hm2;产量由12809万t降低到11583万t,累计减少5509万t。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中国玉米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200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由2545万hm2恢复增长到2986万hm2,玉米产量分别为13030万t、13940万t、14550万t、15230万t和16590万t,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27.75%、28.79%、29.24%、30.36%和31.38%,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3046万hm2)超过水稻而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回顾新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史,玉米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玉米在稳定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9]。

中国玉米生产分布广泛,优势区域分布在自东北经黄淮海向西南延伸的广阔土地上,包括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玉米育种从常规育种技术发展到生物技术与诱变育种技术相结合,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经历了农家品种评选、品种间杂交种、综合品种、双交种和单交种发展阶段,尤其20世纪60年代单交种在生产上推广以来(1963年育成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的第1个单交种:‘新单一号’,1970年在河南省普及,1974年在全国基

本普及),生产上已进行了几次大的品种更新,每次更新都使中国玉米产量提高10%左右[1,10-11]。自2003年实施玉米优势区域规划以来,中国玉米生产布局日趋集中,品种和品质结构逐步优化,玉米生产能力稳定提高。2007年东北和黄淮海2大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73%,西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494.4万hm2,成为国内玉米的又一个重要产区。鲜食玉米发展较快,东南沿海成为鲜食甜糯玉米的主产区。西南和内蒙古地区青贮玉米发展势头良好,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玉米优质率快速提高,优质玉米面积由2003年的28.0%提高到2008年的50.9%。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以来,2006—2007年和2008年全国分别涌现39块和41块单产15000kg/hm2以上的玉米高产田,中国玉米生产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5年增产。1.2中国玉米消费形势

玉米消费包括食用、饲用、工业加工和其他消费。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米在中国是典型的粮食作物,是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80年代中期玉米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到90年代以后,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快速发展,玉米饲用和工业加工消费量不断增加,玉米食用消费比重下降,进入21世纪后,以生产乙醇的生物能源领域和玉米深加工领域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业成为最富有资本吸引力的新兴产业之一[12]。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国内玉米消费结构逐渐由过去的口粮消费为主向饲料、工业加工为主的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消费转变[13]。1992—2001年,国内玉米消费量由8783万t增加到11590万t,食用、饲用、工业加工和其他消费由24:65:8:3调整为15:72:11:2。近年来,国内玉米食用消费稳定在710万t左右,但饲用消费和工业加工消费稳步增长,今后一段时期,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将促进玉米需求快速增长[14]。畜产品生产刚性增长带动玉米饲用需求量不断增加,玉米深加工产品种类进一步增多和生产量的增大推动玉米工业加工需求量快速增长,国内玉米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应偏紧,玉米有效自给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007年中国玉米产量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略有盈余,2010年仅能自求平衡,到2015年将会出现紧平衡。中国玉米的总体竞争力位于美国、阿根廷、法国之后,玉米出口仅具有中等竞争力,而且很不稳定,年度间波动较大[15]。张成龙等[16]指出近20年来有效种植面积和化肥投入费用是玉米增产最主要的贡献因素,但过量使用化肥增加了玉米生产成本,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全国耕

·370·中国农学通报http://www.casb.org.cn

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人均占有土地少,生产规模小而分散[19]。中国玉米主产区户均种植面积在东北为0.67~2.0hm2,其他地区0.2~0.3hm2,商品玉米混收、混储、混销,产后商品处理过程中,常常出现黄白粒、大小

[20]粒混杂,甚至混有其他异物,商品质量不稳定。玉米

地总面积减少的背景下,继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空

间有限,未来中国玉米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中国已经从玉米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今后玉米生产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单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中国玉米单产的增长速率却逐步降低,20世纪70年代平均单产比60年代增长58%,80年代比70年代增长48%,90年代比80年代增长28%,2001年以来仅仅比前10年增长5.9%[17]。戴景瑞等[8]指出2008—2020年国内玉米单产年均递增188.7kg/hm2才能保证未来玉米消费需求,远远大于1980—1996年16年间玉米单产年均增长132.9kg/hm2的历史最快水平,提高玉米单产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受玉米向生物能源转化步伐加快的影响,世界玉米消费结构和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美国减少了玉米出口,阿根廷、印度等国家已停止了玉米出口,巴西、欧盟、墨西哥、日本等主要玉米消费大国玉米消费量逐年增加。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利用国际贸易调节玉米产需余缺的难度不断加大,中国玉米产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2新时期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目标

2009年2月,农业部修订实施《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目标[18]。北方春玉米区(黑、吉、辽、内蒙、宁、甘、新7省区,京、冀北部,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太行山沿线玉米种植区)着力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到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1333.3万hm2左右,其中233个重点县(市、区)933.3万hm2。黄淮海夏玉米区(豫、鲁、冀、京、津大部,晋、陕中北部,苏、皖淮河以北玉米种植区)着力发展籽粒玉米,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青贮专用玉米,适度发展鲜食玉米,到2015年玉米面积1133.3万hm2,其中275个重点县(市、区)800万hm2。西南玉米区(川、渝、云、黔、桂,湘、鄂西部玉米种植区)着力发展青贮专用、籽粒与青贮兼用玉米,到2015年玉米面积533.3万hm2,其中67个重点县(市、区)373.3万hm2。到2015年全国籽粒用玉米面积保持在3066.7万hm2左右,单产提高到6000kg/hm2,总产达到18000万t以上,青贮青饲玉米200万hm2,其中优势区域玉米面积和产量稳定在2066.7万hm2以上和14000万t以上,分别占全国的70%和80%左右。优势区域内的优质玉米面积提升到85%左右,专用玉米订单率达到30%,单产提高15%,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增加15%以上。

3中国玉米生产发展主要制约因素3.1农业资源紧缺,玉米生产条件有待改善

中国农业资源的特点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

生产重用地轻养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尤其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加剧了耕地质量下降。有些地区为了高产而盲目大量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用量少,土壤养分不平衡。大部分玉米生产靠雨养,水资源紧缺,即使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也因技术落后而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业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多数玉米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病虫草害加重和多年连作造成的土壤环境恶化,对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全国70%以上的玉米经常遭受干旱威胁,每年因此造成的产量损失在1500万t以上;玉米病毒病、丝黑穗病、纹枯病、锈病和穗腐、茎腐等大面积发生,全国每年产量损失超过1000万t[21]。北方春玉米区基本无灌溉设施,处于雨养状态,干旱少雨对玉米生产构成巨大的威胁,玉米单产年际间波动较大。黄淮海夏玉米区水资源总体比较缺乏,风、雨、旱、涝、热和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频繁,病虫害此起彼伏[22]。西南玉米区近90%的土地为丘陵山地,土壤贫瘠,耕作粗放,灌溉设施差,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季节性干旱突出,玉米单产低而不稳。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中,旱涝保收的不足50%,有效灌溉面积仅20%,极大地影响了玉米单产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3.2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新技术推广有待拓展

目前中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材料创新力度不足,综合性状优良的骨干亲本材料匮乏,生产上缺乏突破性品种,玉米主产区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多数品种不能适应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机械化作业的新需求,良种良法配套能力低[23-24]。种质基础狭窄已经成为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造成杂交种产量水平提高缓慢,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普遍下降[25]。全世界至少有300个玉米种族,而中国生产上大量使用的只有3~4个。2003—2007年,加工工业对高淀粉玉米消费量由1650万t增长到4150万t,增幅151.5%,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鲜食玉米已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创汇农业新的增长点。养牛业对青贮玉米需求强劲,但中国青贮玉米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品种少、种植规模小,青贮玉米尚有很大发展空间[26]。当前中国玉米品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杨红旗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371·亟需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培育多样化的玉米新品种,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中国重视玉米品种选育,对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重视不够,良种良法脱节。玉米生产缺乏简单易行的种植技术,现有栽培技术滞后于玉米生产发展。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涣散,农业技术到位率低。免耕和秸秆还田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地下害虫增加,病虫草害呈继续加重的趋势。生产上品种选用不对路,假劣种子造成减产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不少田块,尤其中低产田块栽培管理粗放,整地、播种质量差,播期、播量不适宜,密度与品种不配套,灌、排水不及时,收获时期不当等影响国产玉米品质。新技术普及水平较低,亟需拓展新技术推广的广度和深度。3.3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生产效益有待提高

中国农机与农艺不配套,现行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土地分散,不利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玉米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复杂多样性对机械化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2007年全国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2.8%,其中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是60%、59%和7%。玉米机械化收获起步晚、水平低,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环节[27]。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尤其机械深松整地、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施药施肥、机械收获等生产装备水平普遍不高。目前中国玉米生产以小型动力为主,90%以上的土地已多年未进行深松和秋整地,造成土壤耕层变薄、土壤剖面构造发生变化,耕层有效土壤量锐减,接纳降水能力和抗逆性减弱,理化性状恶化,生产能力不断降低[24]。

中国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不充分,产业效益有待提升。目前中国玉米生产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地尚未形成稳定的玉米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玉米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仍然没有摆脱分散的经营格局,尤其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玉米生产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数量不足和素质下降,严重影响了玉米产业发展。提高单产水平、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强化深加工转化增值等多种途径提高玉米产业效益,充分释放产业链各环节的增效潜力。

4促进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对策建议

4.1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依靠科技支撑玉米生产

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中国玉米优势产区,建立区域性玉米生产基地,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财政、科研及技术宣传和培训力度,以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发展以秸秆还田、合理轮作、免少耕播种、深松蓄水、病虫草害综合防

治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28]。东北地区通过改连作大豆为大豆与玉米轮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黄淮海地区改套种为平播,提高复种指数。西南地区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将无灌溉保证的稻田改种玉米或者山区马铃薯、甘薯单作改为马铃薯、甘薯与玉米套作等方式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产出效能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中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很难继续增加、化肥增产潜力已经十分有限、气候变化异常和水资源短缺不可逆转的条件下,培育高产高效的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培育与推广优质、高产、抗逆玉米新品种,推进优质专用品种区域化布局,严格控制跨区种植和混收、混储、混销,提高商品玉米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建立健全优质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业化体系,提高玉米产品质量和技术竞争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平原地区低产田基本园田化,丘陵山地的低产田基本梯田化,促进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不断提高中国玉米生产能力。

4.2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加大重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

加强玉米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搜集、整理、鉴定玉米品种资源,加大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力度,培育抗病、抗倒、抗逆和品质优良的新种质,为选育突破性的亲本自交系和杂交种奠定良好的基础[28]。利用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现有核心种质进行改良与创新,构建一批新的核心种质,解决国内玉米育种种质基础狭窄的问题[29]。鼓励引进与利用美国种质,加强对CG系统(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简称CG系统)种质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玉米生产发展提供资源储备[30]。今后重点选育目标性状突出的亲本自交系和耐密、抗逆、广适、高产、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高油、高淀粉、高蛋白、青贮)玉米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种,适当研发鲜食玉米新种质,培育市场前景好的甜、糯玉米新品种。北方春玉米区重点选育耐密性高产品种,黄淮海夏玉米区重点选育抗倒、耐密的超高产品种,西南玉米区重点选育耐瘠、耐旱、高抗多种病害的高产品种。巩固并加强东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优势地位,积极挖掘西南、华北玉米优势区生产潜力。研究玉米杂交种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种子质量检测技术和亲本自交系提纯、保纯技术,建立健全玉米良种繁育体系和严格的种子管理制度。以甘肃河西走廊为重点,充

·372·中国农学通报http://www.casb.org.cn

传育种、栽培生理、病虫草害防控、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依托大型饲料企业和工业加工企业建立玉米原料生产基地,示范与推广优质蛋白等饲料专用型和高淀粉、高油等加工专用型玉米新品种。依托规模化养牛基地建立青贮青饲玉米生产基地,推广青贮专用玉米新品种。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学素质,带动玉米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鼓励和支持玉米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完善和延长产业链,增加玉米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和扶持玉米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和酒精类的初级产品向淀粉糖、变性淀粉、酶制剂、调味品、药用、化工等方向发展,发展秸秆还田、饲料、能源、工业原料、秸秆基料栽培食用菌等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玉米产业效益,实现中国玉米生产由数量型、产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2][3][4][5][6][7][8][9]

徐艳霞,李旭业,王晓春,等.建国以来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与成就[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165-168.

李建芬.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种子世界,2010,1:10.赵久然,王荣焕,史洁慧,等.国内外玉米动态及展望[J].作物杂志,2008,5:5-9.

王海峰.玉米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J].种子世界,2008,6:54-55.

韩萍,李海燕,侯长希,等.中国玉米生产30年回顾[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202-206.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中国玉米消费需求及生产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59-10161,10233.

李少昆,王崇桃.我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J].玉米科学,2008,16(4):26-30.

戴景瑞,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1-5.

赵美娟,杨万琛,刘志芳.对我国玉米科研生产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种业,2009,8:8-11.

[10]张景莲.1982年以来我国玉米品种的演变[J].河南农业科学,2008,

6:36-39.

[11]张庆吉.我国第1个玉米单产种的选育推广后记[J].河南农业科学,

2009,9:39-41.

[12]郭庆海.中国玉米产消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设计[J].吉林农业大学学

报,2008,30(4):627-637,639.

[13]王鹏文,潘万博.我国玉米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J].天津农学院学

报,2005,12(3):53-57.

[14]王启现.我国玉米产业形势分析与栽培学科前景展望[J].玉米科

学,2008,16(4):35-38.

[15]杨兴龙,王凯,刘爱军.入世前后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玉

米科学,2007,15(6):118-121

[16]张成龙,柴沁虎,张阿玲,等.中国玉米生产的生产函数分析[J].清华

分发挥其光、热、水资源和天然隔离屏障优势,建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确保全国玉米生产用种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

2007中国农业部提出以“一增四改”等为关健技术的加快玉米生产发展的工作方案。“一增”即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玉米种植密度偏低的现状,提出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四改”即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黄淮海区玉米麦田套种为铁茬平播并适当晚收、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收获为机械化作业[31-32]。深入研究和集成配套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简化高效玉米种植技术、土壤培肥技术、资源高效利用肥水管理技术、抗逆防灾稳产技术,研究新型耕作制度下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建立相应的玉米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对现有的种衣剂、农药、除草剂等进行改良与更新,采用生物型或者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配合生物防治技术实现玉米病虫草害综合治理。在东北玉米主产区,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化学除草技术,研究促进前期玉米营养生产和加快后期籽粒灌浆速度的技术。在黄淮海玉米主产区,推广免耕直播技术,示范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与推广玉米专用复合肥,减少氮素化肥施用量和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技术。中国玉米增产技术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农田条件改善到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今后将向以耐密、抗逆、高产品种与机械化为载体的简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向发展。4.3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提升玉米产业效益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模式,实现机械与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环节的协调发展。改进与推广翻地、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施肥、喷药、排灌、收获、运输、储存、加工等环节机械,促进玉米生产的集约化。农业部提出今后玉米生产机械化重点是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稳步发展玉米播种机械化,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10年,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其中机收和机播分别达到16%和80%。结合玉米主产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安排作物布局,实现玉米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推动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强化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鼓励农民建立玉米生产农机化服务专业队伍,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实现农机作业的社会化服务。

推动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升玉米产业效益。围绕玉米产业发展需求,聚集优势资源开展遗

杨红旗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9(12):2024-2027.

[17]李明.世界玉米生产回顾和展望[J].玉米科学,2010,18(3):165-169.[18]农业部.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J].农业工程技术:

农产品加工业,2010,5:11-13.

[19]杨红旗,温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

2010,1:1-3.

[20]刘治先,齐世军,王鲁岩,等.借鉴美国经验科学发展我国的玉米产

业[J].玉米科学,2005,13(2):125-128.

[21]董树亭,张吉旺.建立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玉米生产发展

[J].玉米科学,2008,16(4):18-20,25.

[22]周进宝,杨国航,孙世贤,等.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生产现状和发

展趋势[J].作物杂志,2008,2:4-7.

[23]李少昆,王崇桃.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

学,2009,42(6):1941-1951.

[24]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J].玉

米科学,2008,16(3):130-133.

·373·[25]何代元,周联东,李志苹,等.关于当前玉米育种面临的问题探讨[J].

作物杂志,2008,1:4-6.

[26]贾恩吉,何文安,邓少华,等.我国青贮玉米的发展、育种现状及育种

目标[J].玉米科学,2007,15(4):149-150.

[27]何瑞银,翟力欣,於海明.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展望[J].安

徽农业科学,2007,35(29):9457-9458.

[28]赵久然,王荣焕.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玉米科学,2009,17(5):156-159,163.

[29]辛培尧,罗思宝,孙正海.我国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研究现状与展

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139-141.

[30]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9-2197.

[31]赵久然.玉米“一增四改”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7.

[32]赵久然,王积军.全国玉米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规程[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