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名词解释
1.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总结 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2.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4. 小康社会: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 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5.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6.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 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体反映。
7. 解放思想:(经供参考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 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 填空。
1. “三农”的内容是农业、农村、农民,解决 ' 三农 \"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 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富则国家盛,农民富则社会安。
2.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6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胡锦涛指出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4.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 台湾问题方针,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
5.1985,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张问题是南北问题。
6. 党的十六大,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的战略,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三. 单选
1. 毛泽东思想的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 是(党的”十七“ 2. 我国对资本主义商业实行 的政策是(定息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的基本理论 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4.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发展
5. 邓小平认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6.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多选
1.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2. 近代中国面对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富民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3. 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体布局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建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 我国实施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自主创业、支持自谋职业、转变就业观念 五.简答
1. 在建设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体现:A.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的统一。 B.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提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 走姿 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 A ,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 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B.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C ,发展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3. 社会主义初级的含义是? A.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 初级阶段 。
4. “一国两制” 就是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在香港、 澳门、 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 民族复兴 ①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进、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是民 族奋发图强,独立解放 ②实现繁荣昌盛 ③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 重现民族辉煌。
6.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咋?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在宏观调控上, 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 前利益与长久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 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7. 新时期的统一的两个联盟 ①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 全体劳动者、 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②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 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胞的联盟。 8. 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下面几个方面:①要正确的把握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②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③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