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他曾经是昌乐城里一个不起眼的保安,但他从小就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几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努力,从昌乐城回到家乡,历经了许多次失败,最后靠养鸡致富,他,就是我的大伯。
大伯的养鸡场离村子不远,进入养鸡场,映入眼帘的是许许多多的小鸡,成千上万的白色小鸡就像给养鸡场的地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只见大伯和他的助手一把鸡饲料倒下去,小鸡们都来争抢,好不热闹。
听奶奶说,大伯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使他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的。当时,大伯是一位不起眼的保安,一次他下班后到他的一个朋友家去玩,这位朋友办了几个养鸡场,专门养殖饲料鸡。很快,大伯发现养鸡收入丰厚,因此,就萌生了养鸡的念头。从那时起,大伯一边上班,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到养鸡场学习养殖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终于把技术学到手。于是大伯就辞去保安工作,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东凑西借,投入5万元,建立了两个养鸡场,可是好景不长,这不,就当大伯第一次养鸡时,全国遭受禽流感,结果把本钱全赔了进去,还欠了一大堆债务。可大伯身上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他毫不气馁,他白天在养殖场上忙忙碌碌,晚上又在台灯下读书,还把饲养的鸡全部注射了疫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伯的努力下,
他终于成功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
如今,大伯招收了5 个返乡农民工专门负责养鸡场的喂料工作,每年都有很多户农民来向他买鸡苗,请教养鸡技术,大伯都毫不犹豫地传授给他们。
这就是我的大伯,一个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
我的家乡在豫东商丘,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万多年前,遂人民就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商丘这方厚土,历史文化悠久,历史名人如灿烂的群星,数不胜数。但今天我既不记述遂人火祖的伟大,也不记述王侯将相的功绩,我要记述的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中英杰——花木兰。
花木兰是隋朝人,是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花木兰为了不让父亲劳累,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边疆十二年,屡建奇功,无人发现她是女子。班师回朝时,被封为尚书,后来又被唐朝追封为“孝烈将军”并设祠纪念,英明流传。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一首壮丽的诗,她的精神激励
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每年的四月初八,也就是木兰的生日,很多人都前来祭祀她,人山人海,庙会盛大,可见她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人们赞颂她、敬仰她,她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我们的祖国地域宽广,我们的祖国人才辈出。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们灿若星河,不断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斗转星移,我们的生活还要代代相传,我们的历史还要更加辉煌的书写,厚重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珍贵的财富,而木兰精神已成为历史文化长河中闪亮的一颗明星,它将永远影响着中国人民。
张爷爷经常坐在村子里的大柳树下,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大木箱子,上面摆着各色各样的泥人,什么“孙悟空”“机器猫”“樱桃小丸子”……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一天中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老人的摊前,只见老人正望着刚完成的“小画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过了一会儿,他把这只“画眉”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珑的面孔上,有一张纤长的嘴。眼睛虽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却觉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韵。
在我观看“画眉”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一个“猪八戒”的半成品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只见张爷爷一手举着“猪八戒”,一手托着
下巴,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一会儿,老人拿出一些红色的泥和一些黑色的泥,左揉右捏,就变成了一瓣“西瓜”,他又从箱子里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给“西瓜”装上了瓜子,你别说,简直像极了。接着老人把精心设计的一瓣“西瓜”放在了“猪八戒”的手里,哈,“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完成了,你瞧“猪八戒”那贪婪的馋样儿表现的淋沥尽致。围观的人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宝剑锋从墨砺出,梅华香从苦寒来”,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泥人背身后的故事呢?
他,有瘦高的身材,一张稍长的脸上布满皱纹,但总挂着慈祥的笑容,他就是我的爷爷。
在老家的村里一提起爷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爷爷曾是村支书,在任村支书期间,为村里做了很大的贡献;二是他供养了四个儿女在外求学,现在都有了不错的工作,所以大家都知道爷爷。
爷爷在任村支书时,带领村民修筑了一百多亩的农田。当时,村民们每天早上六点开工,爷爷就六点准时到达;晚上,工人六点下工,爷爷总是看着人们离去后,把一天的完成情况认真记在心里,并
周密计划第二天的工作。爷爷总是比别人来的早,却比别人走的晚,不辞劳苦,从无怨言。听爷爷说,当时是冬天,就有人说:“咱们把这地先搁着,开春再修行不?大冬天的,把大伙都快冻死到这河滩上了。”于是每天开工前,爷爷先带领大家做运动,并动员说:“咱们就是趁着冬天把地修好,等明年开春种上种子,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不叫家里人饿肚子。就是为了家里人,必须修!”就这样,大家终于在开春前修好了地。爷爷还带领大家修河道、修路、修灌溉渠等。
如今,爷爷老了,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且都非常孝顺,逢年过节都聚在一起,给爷爷奶奶洗衣服、做好吃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便成为村里的美谈。
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默默奉献,为集体,为家人。
运城市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文化灿烂。而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威风凛凛。说到这儿,大家都应该知道他的大名了吧?没错,这位相貌堂堂的将军便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他武艺绝伦,虎牢关一役,英勇无比。他的刀,斩杀敌将无数,如同恶魔一般缠绕在魏吴将士的心中。
他的英勇早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人有云:斩将夺旗乃军之本分。观其一生,战功卓著,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优秀的武将要具备的基本条件:胆识过人、智勇双全。明知是鸿门宴,仍单刀赴会,不带一兵一卒,视吴国君臣如无物。用自己的智勇水淹七军,斩了魏将庞德,擒了于禁,使魏兵闻风丧胆。他更是忠义两全,尽管曹操待他不薄,但他仍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寻找兄长。
如果你认为关羽为将仅止于智勇双全,那你就错了。他没有张飞的蛮壮,没有马超的高傲,没有黄忠的血勇,没有赵云的武力,但他勇武,他忠义,他智慧……他有的更多的是英雄的正气与王者的道义,他更多的是对天下万民的忠义,他更多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
但是,世间没有常胜的将军,正因为关羽威名远扬,使他骄傲轻敌,误中敌人奸计,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洒尽了一行英雄泪。我不得不为他惋惜。
纵观关羽一生,驰骋沙场,杀敌无数,但终因轻敌,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我仍欣赏他的作风,尊重他。关羽,真正的大丈夫!
三国人杰多如天上之繁星,可是真的能发光久远者不多,关羽
则是最为炫丽亮眼的一颗。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我的爷爷。我的爷爷今年60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活是辛辛苦苦。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我的爷爷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爷爷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爷爷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种田虽然让爷爷辛苦了好一阵子。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我家乡的名人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有种田能手,养鸭大王、养猪大王……如果聚集起来,那可真是高手如云!今天,咱们远的不说,就说说身边的亲人吧。我的身边其中有几位值得一谈,那就是我的三位舅舅。
我的三位舅舅都是开码头的,对经营黄沙、石子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对黄沙、石子的价格、品种、质量都倒背如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到他们那儿去卖货的人,从来都是一句话:“我相信你。”其实,他们靠得不只是口才,而是响当当的声誉,因为他们已经来到扬中20几年了。
一九八几年,舅舅们离开家乡,带着外公东借西借的两千元钱来到了扬中。他们购买了十几吨的跑运输的小船。当时,那个小船非常的破旧,设施很简陋,有几处轻微的漏洞,还没电灯。那几年舅舅们冬天挨冷,夏天受冷,常常1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吃的都是自己做的咸菜。而且,从来都没有睡过一次好觉。每天晚上,都担惊受怕,半夜三更起床看一下船漏的水是不是很多。虽然,这种日子很苦,但舅舅很乐观,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就这样,舅舅们一直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渐渐地,舅舅赚了一些钱,便把小船卖了,买了大船;买了大船,舅舅靠自己的努力,在江边买了一块地,开起了码头,买了货车。直到现在,舅舅们不仅有
了舒适的住所,还开着小轿车。
更值得我一提的,就是舅舅们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不忘家乡的村民们,每次逢年过节,舅舅们回老家,总不忘给村里那些贫困的家庭和孤苦的老人带上一些礼物或送上一些钱。去年,村子里修路,舅舅们捐了一些钱,虽不多,但都代表了他们的心意。
舅舅们虽然不是明星,伟人。但在我的心中,他们却是名人。而且我相信,在老家村民眼中,他们也是一个名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