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讲义__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讲义__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欧阳修

一、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 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号醉翁——《醉翁亭记》

晚年号六一居士——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作《六一居士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yǐng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4岁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

政治上锐意进取,参加范仲淹“庆历新政”,直言敢谏,屡遭贬斥。

晚年仕途顺利,嘉祐二年(1057)51岁时,主持科举,打击不良文风,提拔苏轼等新人。 55岁任参知政事,封开国公。59岁时辞枢密使不就。 熙宁五年(1072)卒,谥文忠,赠太子太师。

洪本健著《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洪本健编《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

欧阳修积极倡导诗文革新, 是宋代文学、文学思想奠基人,是北宋前期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的文学理论主张 1、文道并重

文学实用性、审美性并重 内容、艺术形式并重

2、创作楷模

以韩愈、柳宗元古文为典范

学习其言之有物、内容充实的传统 而非继承其“道统”

3、写作风格——提倡“简” “缓” “文简意深” (《论尹师鲁墓志》) “简而有法” (《尹师鲁墓志铭》) “意切言缓” (《论尹师鲁墓志》)。

“简”——善于剪裁、文字精练晓畅,章法变化曲折;

“缓”——从容不迫、含蓄委婉、平易自然、耐人寻味 。

尹洙zhū(1001—1047),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洙,河名,泗水支流,在山东省,流入南阳湖。 散文风格简古;能诗。 著有《河南先生文集》。

1

逸马杀犬于道

——冯梦龙《古今谭概》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4、“穷而后工”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 风格上力求平淡。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欧阳修的诗文创作 (一)欧阳修散文 存世500篇左右

总的特点——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其得意处,虽退之未能过。”(吴充《欧阳公行状》) 散文分类——议论文、记叙文

1.议论文——主要包括政论文、史论文 (1)政论文

多与当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内容

充实积极,是古文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典范。 内容多围绕揭露时弊、支持革新展开。 代表作——《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与高司谏书》

内容——出于义愤和激愤,斥责司谏高若讷(nè)趋炎附势、毫无良知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写法——迂回曲折、层层推进

《与高司谏书》写作背景

书信体的政论文,写于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在朝中任馆阁校勘。时年30岁。

当时宰相吕夷简长期居于相位,政事积弊甚多,却不思整治,范仲淹(开封府代知府)为代表的改革派与之产生矛盾。

吕夷简攻击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并以辞职要挟朝廷。结果范仲淹被贬。 此时朝臣纷纷议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含糊不言,甚至还诋毁范仲淹。 为此欧阳修写了这封信给高若讷,指斥其趋炎附势、怯懦无能。

高若讷(997-1055),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后迁卫州(今河南汲县)。强学善记,精于天文,兼通医学,虽国医皆屈服。官至参知政事,为枢密使。谥文庄。

《与高司谏书》的主要内容

①文章首先从自己十七岁还在读书时第一次听说高若讷的名字写起。 “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设置悬念。

2

②接着写十一年后,自己到了京城,从朋友处得知高若讷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此时,“予犹疑之”。

③自从高若讷担任谏官以后,两人结识,写自己最初对高若讷的印象很好,“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④小结前文十四年中“三疑之”,然后根据高若讷现在的作为,断语:“决知足下非君子也”。这实际是全文核心思想。

⑤文章后退一步,指出如果高若讷由于性格软弱、害怕丢官而不敢声援范仲淹,尚可原谅。 ⑥作者指出,高若讷不救助范仲淹,是由于是非不明,忠邪不分,因而是趋炎附势的无耻小人。“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与高司谏书》的主要写作特点

夹叙夹议,以柔起笔,刚柔相济,层层推进,语言简明而犀利; 心中:义愤填膺、正气凛然;

行文:并不剑拔弩张,而是对感情有所控制,于娓娓而谈中隐含讽刺和嘲骂,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后话

高若讷见信恼羞成怒,上此书于朝廷,欧阳修随即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 《宋史 · 高若讷传》 “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若讷忿,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 《宋史·蔡襄传》:“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张于幽州馆。” 长诗《四贤一不肖诗》,盛赞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为“四贤”,怒斥高若讷为“一不肖”。

《朋党论》写作背景 作于庆历四年(1044)。

庆历三年,宋仁宗欲进行改革,重新重用范仲淹等人,命他任参知政事,命欧阳修为谏官。 守旧派大力反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诬蔑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私结朋党,危害皇权。 谏官欧阳修遂写此文,上呈仁宗。

《朋党论》

呈御览的奏疏,属于议论文中的政论文。 逻辑结构:采用正反论证法,对比鲜明。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对偶,庄严肃穆、富有气势。

写作特点:论点鲜明、论述雄辩,迂回曲折、层层推进。

(2)史论文

欧阳修也是史学家;有历史著作《新五代史》、《新唐书》及一批史论文。 内容:为现实提供历史经验教训、 表达对历史人生的深入思考。

特点:贯通古今、反复论证,感情 色彩强烈,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

简要勾勒后唐庄宗李存勖( xù 勉力,勉励 ) 从励精图治到放逸荒疏的一生 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目的在于给后人借鉴

将记事、议论、抒情三者完美结合

3

婉转流畅,富有感情

2.记叙文

内容丰富——状物、写景、叙事、怀人等 分类

叙事怀人——《泷冈阡表》《释秘演诗集序》

写景状物——《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秋声赋》

《醉翁亭记》

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谪知滁州。 此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滁州太守任上。

亭子名称由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醉翁之乐不仅仅在于山水之优美,更在于山水之间的百姓之和乐。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 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射者中,弈者胜…… 比试射箭,射中目标 猜谜语,猜中

玩“射覆”游戏,猜中 玩“投壶”游戏,投中

《醉翁亭记》

由山水之乐写起,最终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既博大深沉、又高雅洒脱的情怀。 “醉”、“乐”统一,“醉”为表象,“乐”为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主题深刻,内容丰富; 章法独到,情景交融; 语言古雅,骈散相间。

全文400多字,用了10个“乐”、21个“也”、25个“而”。

欧阳修诗歌《题滁州醉翁亭》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4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石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chán yuán 水缓流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欧阳修《琅琊山六题》 归云洞

洞门常自起烟霞 洞穴傍穿透溪谷 朝看石上片云阴 夜半山前春雨足

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石屏路

石屏自倚浮云外 石路久无人迹行 我来携酒醉其下 卧看千峰秋月明

斑春亭

信马寻春踏雪泥 醉中山水弄清辉 野僧不用相迎送 乘兴闲来兴尽归

庶子泉

庶子遗迹留此地 寒岩徙倚弄飞泉 古人不见心可见 一片清光长皎然

惠觉方丈

青松行尽到山门 乱峰深处开方丈 已能晏坐老山中 何用声名传海上

《丰乐亭记》

丰乐亭:琅琊山名胜之一 丰乐亭为欧阳修创建

将亭命名为“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

《丰乐亭记》 记述建亭经过;

描述了与滁人共游之乐;

重点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5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乃(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 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其一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其二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滁州

唐代——韦应物、李绅、李德裕先后任滁州刺史。

北宋——欧阳修贬滁州时,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

苏轼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写成碑贴,由此滁州名扬四海。

南宋——江淮为宋金对峙前沿,辛弃疾出守滁州,发展生产,整军抵御金兵,滁州面貌为之一新。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朝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秋声赋》:重点掌握 一、内容

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时年53岁。这年春天,他辞去开封府尹,专心著述。 (1)已经历多次贬官 (2)忧虑时政却无所作为 (3)人到晚年 (4)身体欠佳

《秋声赋》的内容

6

1、传统“悲秋”主题 2、借秋声写秋意

3、借自然之秋写人生之秋,通过描写秋对自然万物的摧败,抒写了因人事忧劳而形神日渐衰老之悲感。

4、抒写了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五行与五方:

东方——木, 西方——金, 南方——火, 北方——水, 中方——土  五行与四季:

春——木, 夏——火, 秋——金,

冬——水, 夏与秋之间有一季为长夏——土  五行与五色:

青——木, 赤——火, 白——金, 黑——水, 黄——土  西风 = 秋风 = 金风

古代以阴阳配合四时: 春夏——阳,万物生长

秋冬——阴,树木凋零,象征肃杀。 秋——属金,肃杀。

象征用兵,所以古代征伐多在秋天;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 二、《秋声赋》地位和意义

属文赋,体现了欧阳修在散文文体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

赋经历了以下主要发展阶段: ①古赋(古体赋)——产生于两汉,不讲求对仗、声律。汉初骚体赋、汉大赋、汉末抒情小赋都属此类。

7

②俳赋(骈赋)——始于魏晋,盛于南北朝,字句对仗,音律协调。 ③律赋——适应唐代科举用赋而产生,既对偶,又限韵,要求严格。 ④文赋——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由欧阳修创造而产生,结合古文创作特点,对传统的骈赋、律赋进行了积极的改造,以单笔散体作赋,是散文化的赋。

欧阳修改造了前代骈赋、律赋,去除排偶、限韵,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秋声赋》部分地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散体倾向,且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欧阳修从此奠定了宋、元、明、清散文创作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共同发展的格局。

《秋声赋》对“文赋”的确立具有里程碑意义。 《秋声赋》以下方面体现了文赋的文体特征: ①骈散相间,以散文为主,杂以骈偶; ②用韵自由,但注意音调和谐; ③保留了传统赋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 ④除客观描写叙述外,说理、抒情成分增加,作品既有诗歌的韵味,又有散文的气势; ⑤虽保留“赋”的名称,但总体上呈现出散体倾向,赋予骈文生命活力。

重点复习、阅读篇目

欧阳修散文—— 《与高司谏书》 《朋党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醉翁亭记》 《秋声赋》 《泷冈阡表》

(二)欧阳修的诗歌

在宋诗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 破——扫除宋初西昆派的浮艳文风;  立——促成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特点。

1、欧阳修诗歌题材

(1)反映社会问题,表现民生疾苦

《食糟民》揭露农民以酒糟充饥的现实; 《边户》描写宋辽边境百姓的不幸遭遇; 咏史诗《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

(2)咏物写景,述怀言志,精神乐观,情调旷达 《晚泊岳阳》 《戏答元珍》 《画眉鸟》

再和《明妃曲》

汉宫有佳人, 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 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 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 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 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 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 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春风当自嗟。

8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晚泊岳阳》写作背景 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欧阳修南下赴任,九月,路过岳阳,作此七言古诗。

《晚泊岳阳》主要内容 羁旅之人的思归之情 超迈洒脱的性情。

艺术特点

风格平淡,清新自然,情韵悠长

体现了欧阳修学习唐人诗风的一面。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戏答元珍》写作背景

欧阳修任夷陵县令的次年,其友丁宝臣(字元珍,峡州军事判官)为他作《花时久雨》诗。 欧阳修写此七言律诗作答。

《戏答元珍》主要内容

被贬在偏远小城的抑郁寂寞

对未来充满希望,体现出作者的洒脱情怀

《戏答元珍》艺术特点 借景抒情,兼以议论 平淡中包含了悠长的韵味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zhuàn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

平淡清新、韵味悠长、富有情致。 多数诗歌议论与叙事、抒情相融。

继承韩愈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开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重“理趣”之先河。

9

在宋代诗坛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重点复习、阅读篇目

欧阳修诗歌—— 《晚泊岳阳》《戏答元珍》 《画眉鸟》 《再和明妃曲》

第二节 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梅尧臣(1002-1060) 苏舜钦(1008-1048) 欧阳修(1007-1072)

苏舜钦、梅尧臣并称“苏梅”;

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的最重要的人物 他们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

梅尧臣(1002-1060)

宣城(今属安徽)人,字圣俞,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人称“宛陵先生”、“梅都官”。 诗风平淡古雅,有《宛陵先生集》。 《鲁山山行》(P139)、《东溪》最为著名。 刘克庄《后村诗话》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当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两首诗分别作于39岁和54岁时,都体现了“平淡”的风格倾向。 前者“平淡”中见清丽,结尾蕴藉,以情韵见长

后者“平淡” 中见老健,结尾作枯涩之笔,以思理取胜 梅尧臣以偏离唐诗之丰神情韵为方向 缺点:有时词句枯涩、缺乏韵味 优点:最终导致了新诗风的形成

10

欧阳修《六一诗话》

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

苏舜钦(1008-1049)

性格豪迈,诗风豪放。主要体现在其长篇古诗中。 《庆州败》、《大风》为代表作。

《庆州败》抨击北宋与西夏战争中宋军将昧士怯。

《大风》以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壮伟力量。写景诗的代表 缺点——某些作品畅尽直露。

暑中杂咏 苏舜钦

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 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里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三节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 庆历二年(1042)进士。 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 晚号半山老人、荆公。晚年封荆国公。谥文。人称“王文公”。  有《临川先生文集》。

仁宗、英宗时,在许多地方任地方官,也曾在中央任职;曾上书仁宗建议变法。

神宗即位后,熙宁二年(1069)起用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宋史·王安石列传》: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变法触犯了士大夫集团、富商豪绅的利益,也与封建官僚制度不相适应,造成很多流弊,招致强力反对。

几起几落后,他退居江宁。

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后不久,忧愤而卒。

王安石号“半山”由来

王安石晚年隐居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

钟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亦7里,正在登临钟山的一半路程处,故得名。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文学创作成就——散文、诗、词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11

诗歌——成就更胜一筹

(1)王安石的散文

政论文为主——与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发挥古文的实用价值。 政论文气雄辞峻、犀利简洁、“瘦硬通神” 政论文代表作:《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背景——直接为政治服务

札子是唐至宋初近侍大臣用以上奏的文体。写于宋神宗元年(1068),时任翰林学士。 特点——多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条理井然,有说服力

内容:说明宋朝百年以来为何太平无事,分析当时形势,揭露政治弊端,主张勤于人事,而不能依赖天助,证明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堪称新法的纲领。

……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答司马谏议书》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新法。 次年,司马光写了3000多字的书信《与王介甫书》指责新法。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380字的短书

内容——对司马光关于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怨”(越权、惹事、搜刮钱财、拒绝批评,遭天下人怨恨诽谤)五点指责逐条批驳;表明了打破苟且、坚决改革的信念。 特点——文笔犀利,措辞简洁,语约义丰,高度概括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非政论文性质的散文,亦简洁峻切,如: 史论文《读孟尝君传》 游记《游褒禅山记》

其散文不以情韵见长,而以思辨色彩和逻辑力量取胜。

王安石的短文更能体现散文的个性风格——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风格——简洁的文字和周密的说理相结合,形成其散文“瘦硬通神”(刘熙载《艺概》)的独特风貌

读孟尝君传

12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孟尝君传——《史记 · 孟尝君列传》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孟尝君——田文,战国齐国贵族、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门客三千。秦昭王为拆散齐楚联盟曾邀他至咸阳,欲拜他为相。他得手下“鸡鸣狗盗”之徒帮助逃离秦国,后任齐国丞相。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2)王安石的诗歌 题材——四类:

政治诗、咏古诗、咏怀诗、写景诗 分期——分前、后两个时期 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 前期诗歌:

以政治诗、咏古诗、咏怀诗为主,较多反映现实,抒发变法革新的迫切心情和政治理想。

咏古诗《明妃曲二首》立意新颖,寄托深远,流传深远。

王昭君的故事

前58年,稽侯珊(?—前31)为呼韩邪单于

匈奴五支分立,呼韩邪单于前52年到长安朝见汉宣帝,与汉朝通好 宣帝子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前33年再到长安,要求和亲 王嫱qiáng (号昭君)自愿前去。汉元帝后见昭君美貌而懊恼,杀了画工毛延寿(见《西京杂记》)

在西汉支持下,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对匈奴的统治 王昭君到匈奴后,匈奴和汉六十多年没再发生战争

13

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从胡俗”,再嫁呼韩邪单于大阏氏(yān zhī,匈奴正妻)长子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金屋藏娇”及《长门赋》 金屋:华丽的房屋;

阿娇,汉武帝刘彻姑母刘嫖 piāo(轻捷)长女 金屋:华丽的房屋;阿娇,汉武帝刘彻的 姑母的长女。东汉班固《汉武故事》:

“(胶东王)数岁,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 ……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 „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 刘彻通过姑母等人的帮助,成为太子,娶阿娇为妃; 刘彻后即位为汉武帝,阿娇被立为皇后(陈皇后),甚得宠。 后汉武帝另有所欢,阿娇遭弃,幽居长门宫

阿娇曾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为她写《长门赋》,希望以此打动汉武帝 据说,汉武帝读《长门赋》后,一度重宠陈皇后,但终又抛弃

长门赋 司马相如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

14

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咏昭君:传统题材 唐人咏王昭君的特点 多骂毛延寿

多写王之顾恋君恩

王安石在唐诗之外求新求变

明妃曲 (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二首》的特点

立意新、用意深,求新求变;

指出昭君悲剧是古今宫嫔的共同命运,其悲剧成因主要来自皇帝;隐含了文人“不遇”之慨。 王之美貌本非画像所能传达

王昭君流落异域的命运未必比终老汉宫更不幸 长于议论,以文为诗,且议论精警过人。

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等都曾唱和,大多借汉言宋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其二

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王安石后期诗歌

诗风渐趋含蓄、深婉 以写景抒情的绝句著称 代表作《北陂bēi杏花》《雪干》《书湖阴先生壁》

 “王荆公体”——语言精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长

北陂(bēi,水边 斜坡)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5

雪干 王安石

雪干云净见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 换得千顰为一笑,春风吹柳万黄金。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写作背景

晚年隐居江宁钟山,写在邻居兼朋友杨骥家壁上 杨骥,字德逢,隐居不仕,耕种自给 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壁上的诗共有两首,此其一

(2)写作特点——以景写人,精于修辞 第一:以景写人

前两句——庭院清幽洁净,主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陶醉。借景写人。 后两句——院外山水景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第二、精于修辞

1、妙用典故——后两句:化用《汉书》中的两个典故,贴切生动、自然无痕,达到用典的最高境界

2、对仗工整

3、语言生动——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感情,从侧面说明山居主人的人格感染力 《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宫中小门,泛指门。

北宋蔡启《蔡宽夫诗话》:王安石认为(用典)“若能自出其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黄庭坚云:„尝见荆公于金陵,因问丞相近有何诗?荆公指壁上所题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近作也。‟”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地名,也称瓜州。在长江北岸,与位于长江南岸的镇江隔江相对。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一水间——此处指京口和瓜洲相距很近,中间只隔了一条长江。间(jiàn),隔开。 钟山——一名蒋山、紫金山,在江苏南京市东。

16

《泊船瓜洲》分析 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变法,

后受排斥,被迫罢相,回到江宁(南京)。

熙宁八年(1076)二月,又被朝廷起用,北上赴任。 此诗写于途中渡过长江、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时;

诗中不仅描写了江南早春的自然风景,更写出了作者此时复杂的心情。

《泊船瓜洲》主要内容 被重新起用的欣喜之情。

前两句,连缀三个地名,写明行程路线,写出内心快慰,反映了一路通畅、旅程迅疾的心理感受。

后两句,写作者一方面对未来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又对身后的“故乡”无比眷恋。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最著名 对江南春天的描绘

实写作者回望故乡时所见的自然景象

表现出结束了政治严冬、迎来生命中的春天的感受。

到——过——入——满——……——绿

•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吴中士人藏有王安石此诗底稿,留有王安石的修改痕迹: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 “绿”活用为动词,使春风色彩化、形象化、拟人化,突出万木复苏、一片绿色的春意。 由“精工”至“自然”的典范。可见作者的文字表现能力和语言锤炼工夫。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 李白《侍从宜春苑……》

“东风已绿瀛洲草”

王安石诗歌创作小结

阶段——后期诗歌成就更高

特点——修辞巧妙,技法圆熟,精巧凝练,韵味深永 类别——最有代表性的是写景抒情的绝句 名目——自成一家,人称 “王荆公体” 评论

黄庭坚:“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叶梦得:“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卷上)

本章重点

1.白体、晚唐体、西昆派、太学体、苏梅 2.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3.欧阳修散文及诗歌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4.王安石的散文及诗歌代表作及其特点

本章重点阅读作品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17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 《晚泊岳阳》《戏答元珍》《画眉鸟》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 《泊船瓜洲》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