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珺
来源:《国企管理》 2016年第10期
产能过剩是一个必然,去产能也就必然会“永远在路上”。在2016 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平行论坛上,刘珺在演讲中提出了独到见解。
“去产能”之产能就是过剩产能,而产能过剩似乎越来越频繁地成为现代经济的痼疾。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导致产能过剩的因素
人类已经完成了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正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能过剩就变成了全球性的常态化现象了,而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在现代经济语境下,产能不足就变成了一个意外现象,而产能过剩则成为常态。其原因何在?首先是技术原因使然。显而易见,技术进步使得产品生产曲线变得非常陡峭,从研发到量产直至形成产能,用时越来越短。达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这种扩展的区间会越来越快。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产品和服务一旦实现供给,并且对应创造出来需求,在技术力量的推动下,加速供给并超越需求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达到过剩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其次是资本原因使然。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在上世纪50 年代以前,资本在大多数时间还是呈现出比较稀缺的状态。而且那个时候,资本的作用是在人力等其他生产力要素之上。所以,当时企业对于资本的争夺相对也是比较激烈。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除广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外,资本以天使状态、V C 状态、P E 状态、基金状态、众筹状态嵌入到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关键节点上,使得有需求、有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便利获得资本的眷顾,并且资本是有乘数效应的,一旦资本助力企业,那么其产能从零到过剩也就无需耗时太久了。
同时,兼并收购这一资本杠杆也是产能消减的利器。在垂直一体化的框架下,兼并收购把协同效应放在整体活动安排的最中心位置,而协同效应的本质作用就体现在怎么处理重复生产所产生的重复成本。
最后是买方市场使然。市场经济下商品的数量增长、种类增多,以及消费者的日益成熟,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需求会不断地改变市场结构。人们的需求将进入到差异化乃至高度差异化的阶段,差异化需求是一种非结构性的、重体验的,而与之对应的量身定制的供给往往是小批量的,与现代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产能过剩必然会产生。
所以,全要素生产的进步是产能过剩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这个也是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进步的副产品就是产能过剩,这就是悖论的一个例子。
使用市场力量去产能
那么,进入新经济以后,产能过剩是什么呢?又怎样去产能呢?谈到互联网经济或者共享经济等这些新生事物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们的特点都体现在基准性、小批量性、去中介化、去中心化等方面,其所起的相当大作用都是在减GDP。同时,人工智能也好,物联网也好,也会激发很多创新。而这种创新对应就是对旧产能的一种冲击,而传统产能跟旧产能必然要被去掉,为新经济创造足够的空间。
当然,中国的产能过剩与上述趋势有关联,但也是有一些自身特点。其一是政府主导下的羊群效应,投资者对产业政策产生一致的预期,导致一些行业短时间内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集中目标;其二是投资者对于房地产预期比较正面,形成了短时间之内资金的集中;其三是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发展当中的支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透支了,进而带动钢铁、化工、水泥、玻璃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无法及时清除,反而越减越多,越去越留,继续走强;其四是地方保护主义之
下的政府干预进一步提高了退出壁垒,市场主体的主动退出或市场主导下的被动退出受到干扰。
那么,去产能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三去一降一补”是宏观顶层设计,但去产能却不是宏观问题。针对于单一企业而言,如果生产的产品是市场不需要的,那么就没有人去购买,自然就应该会被处理掉,你不主动去的话,市场的力量就会让你去,极端结果就是破产,而关于破产一系列制度设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件。
如果说产能过剩不是指企业,而是指一个行业,那么以市场的力量使其主动去抑或被动去均是可以的。比如美国的页岩油气行业,在油价高起时,遍地都是钻井和巨型的作业平台,但一旦油价跌到30 美元以下时,市场的力量会从多个方向发力。
第一个发力方向是成本端,即由于油价低于压裂生产技术的成本,那么多生产意味着多亏损,一些页岩油气权重大的公司就都出现了负现金流,其页岩油气的产能抑或停止,抑或废弃,新增产能就成了一个小概率事件。
第二个发力方向是投资端,即任何的资本支出在财务上都是不经济的,边际收入都是低与这个成本的,所以新增产能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发力方向是竞争对手端,即拥有易于开采资源或技术更先进的生产商这个时候会发力,把成本比较高、开局比较困难、整体收入不高企业逼出市场。
第四个发力方向是资本市场端,即竞争力低下的生产者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均举步维艰,存量债务的收益率陡增而续作的成本畸高,新的现金流无法从市场上以适宜的成本获得,财务状况捉襟见肘,这就逼的那些企业退出市场。
第五个发力方向是地缘政治端,即欧佩克组织坚决捍卫其产量和市场份额,“限产保价”的措施就是不出手,只为将页岩油气企业挤出市场。但是,最终去产能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理解中国去产能要义
那么,借鉴国际经验,中国的“去产能”如何做得更好呢?首先,去产能准确地讲是个“中国现象”。产能过剩在西方是企业或行业问题,而在中国却上升为经济总体问题。即便视其为全局性问题,去产能的任务也应交给市场,政府一定程度上不要越俎代庖。
其次,产能过剩恰恰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够所致,人为地制造出来很多没有需求支撑的产能,而这些产能的经济逻辑几乎是建立在超发货币、廉价劳动力和环境污染等成本外部化的基础上,况且还有地方政府“G D P 至上”背景下的减免税收、土地供应等非市场化政策的刺激。所以,在去产能过程当中政府职能回归本位是其中重要一项,政府应专注于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规则以及基础设施这个方面。
最后,正常的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与其产生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去产能也是有去有增、边去边增,去的是没有需求对应的产能,增的是升级或创新的产能。
编辑/ 黄旭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