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 第28卷第3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1tNAL OF ZAOZ1tUANG UNIVERSITY Jun.201l Vo1.28 NO.3 乡土美学的历史维度探讨 张惠 (吉首大学文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乡土美学的兴起并非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三大美学形态时问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 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是在三种美学形态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和 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这三个维度,是乡土夫学历史意义上的审夫选择。 【美键词]乡土美学;历史维度;批判乡土;i寺性乡土;现实乡土 【中图分类号]I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 11)03—0038—04 “乡-t-_”与“美学”两个概念首先是矛 去立足之地,20世纪初的启蒙知识分子在 国难当头的救亡使命下急于否定传统带来 的封闭性,到后来,反封闭落后的运动发展 成对中国传统的全部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 盾的。“美学”这个名称以及“美学”的第 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 鲍姆加登提出的,因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 科是成立于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美学追求 全盘吸收,在美学界则表现为对古典美学 有范畴而无体系的发难,表现为对西方逻 辑理性的顶礼遵从。马克思的反映论成为 统治美学界近半个世纪的金科玉律。直至 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学人的批判反思。 的是普遍理性精神,而这种普遍理性精神 是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终极理念,它以非乡 土性为重要特征。然而无论是从美学史前 史的古罗马大规模复制古希腊艺术品,文 艺复兴大肆提倡回到古希腊,还是美学获 得独立自主地位之后温克尔曼深情诠释古 希腊理想型审美范型,都展现出了这一向 古希腊回归的乡土美学图景。由此可以证 明,乡土美学贯穿于美学史前史及美学史 的全过程。中国的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 有其特殊的美学品质,乡土美学的建构必 然也有其特殊的历史学意义。 纵观中国的美学形态,在时间序列上 大致经历了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 在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 情下,衍生了后现代美学这一与经济发展 程度极不相符的畸形儿,但艺术与经济从 来都不是平衡发展的,由此而先预定后现 代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后现代美学张扬平 面的幸福与主体的轻扬,拒绝现代主义的 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在本质上是一 种知性的反理性主义、道德的犬儒主义和 感性的快乐主义。 乡土美学的兴起并非三大美学形态时 间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现代性背景 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但如上所述,乡土 美学从广义上来说,贯穿于美学史前史和 美学史的全过程。回到乡土似乎就是个回 城市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为主流,但除掉政 现代美学三个美学阶段。古典美学圆融而 和谐,以贵族为代表的精英文化是整个文 化系统的规范力量,但古典美学圆融统一 的特性又决定了与精英文化相对的民间文 化与民间文化共生共长,二N-之间暗含了 对立因子却在夕I-在形态上永远相安无事。 古典美学的圆融随着西方思想的渐进而失 化的茁壮发展。在整个古典时期,精英文 到古典、回到自然的过程。古典美学虽以 治的喉舌、传声筒外,审美主体多注重与自 然、土地的审视关系。商业利益在此不成 f收稿日期]2011—04—03 [作者简介】张惠(1981一),女,湖南怀化人,吉首大学文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 理论、文艺美学研究。 ・38・ 张意 乡土美学的历史维度探讨 气候,多是些衣食无忧的贵族公子、怀才不 人性沙漠所沉积的憋闷,这之中魏老婆子 在国民党的恶行下发狂,而连长的太太们 因害怕而退避三舍。看客因恐惧而生发的 遇的文人骚客寄情自然、吟咏山水, ̄Jtt=显 现了审美关系的纯粹性。但是古典文化隐 含的乡土美学多是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乡土乌托邦,理想乡土的宁静和谐 “逃”其实已经是鲁迅的麻木的国民性的 觉醒的开始了。《一个秋天晚上》则以真 实的步骤让“看客”与被看者相互沟通。 覆盖了现实乡土的刀耕火种;即使是受到 现实触动,也多是-[z大夫文人自上而下地 班长陈耀东白天状态对秩序的驯服和黑夜 对下层贫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 单纯同情和愤怒。现代美学弥补了古典美 学零散化、无体系化的话语特征,它赋予了 乡土美学体系整一、逻辑严密的学科特征, 现代美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引进西学的方 法论,但是整个现代美学的盲目西化使现 代美学形态缺乏批判性、反思性,把美学看 成是思想的简单位移。后现代美学从一开 始就以批判现代美学为任务建立起来,但 后现代美学不过是一场城市运动,它漠视 乡土,以商业利益的控制阻碍审美的发生。 具有批判性而缺乏根本之诗性关怀。于 足,乡土美学补众家之缺,它是三种文化交 织下的现实的、诗性的、批判的美学。 一、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鲁迅、沙汀、 韩少功) 白(五四)起,自鲁迅起,知识分子对 乡土的批判就已蔚然成风。鸦片战争的大 炮轰坍了封建中国的民族自信,知识分子 的传统思维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动荡不 安。乡土已经不再温暖宁静,而是充斥着 荒芜悲凉。鲁迅的乡土小说满是乡民的麻 木愚昧。他童年记忆中生动而活泼的少年 闰=t,在古老乡村的愚昧调教下,长大后在 全家人都“吃不够”的情况下,还惦记着香 炉和烛台(《故乡》);阿Q受尽欺凌,不敢 反抗,却将怨气发泄在弱小的小尼姑身上 (《阿Q正传》);祥林嫂拿千辛万苦挣来的 钱“捐门槛”(《祝福》);华老栓深受统治者 的压迫,去IJ用仁人志士的l/tt做的人血馒头 来为孩子治病(《药》)。鲁迅对这种农民 劣根性的批判,既是对农民自身的文化“劣 根性”的,也是对摧残农民的礼教和制度 的,史是对整个农耕文化传统的。 沙汀的叙述立场 ̄llffr值取向呈现出IN 鲁迅仓,J4 ̄E呼应与对话的自觉。同处于知识 分子的立场,对乡-L“看客”的批判是一个 从逃遁到觉醒的过程。《兽道》中发散着 状态邪恶欲望的释放成了强烈的对比,一 系列的对立的行为引发了他最后对肉欲的 放弃。白天状态下的“看客”的陈耀东终 于熔尽了他的漠然和好奇,寻回了自己的 真正价值和意义。 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文学是一次以 现代理性精神反思民族文化、凸现启蒙主 题的文学思潮。文革之后,重建理性成为 作家的使命。韩少功的小说取材于乡村, 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立场,去审视比 鲁迅的“未庄”还要蛮荒、古朴的“鸡头寨” (《爸爸爸》)。因此,他一方面在文化批判 上深化了鲁迅精神,在现代性的意义上对 民族文化的“根性”的反思和批判。另一 方面,他选择现存的原始村落作为审视文 化之“根”的切人点,将其触角由N-迅的对 主流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进入到了对民族 民间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这些持批判立场的乡土作家,以历史、 土地和人相统一的多种意向交织互补的文 化意识,去揭示抨击传统的惰性、历史的积 垢与现代的贫困愚昧。批判的光圈集束在 不幸农民的灵魂深处,更多地写出了对乡 土的衰败、破落、丑陋的强烈悲戚。他们身 上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知识分子自身 具备的现代理性的引导要求他们对贫瘠乡 土完全否定,但是他们又与乡土母体有着 m缘联系,彻底否定传统文明、否定乡土存 在,就等于完全否定了他们的生命之根,否 定了他们的生存意义。在这种两难的选择 中只有对历史递嬗的无可奈何和对乡土悲 剧的深情凭吊。 二、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沈从文、汪 曾祺、贾平凹) 知识分子的诗性乡土是以批判眼光审 视的诗性乡土。只不过与上述理性批判相 比,它表现出另一种审美范式——诗性批 判。沈从文、汪曾祺、贾平凹是其中杰出代 ・39・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 表。他们着意于乡风民俗人情的描写,政 大、天狗、天鉴、黑氏等在乡村古朴文化氛 治退出事件现场,被推至背景的位置,乡-p_ 围中,本是些具有美好道德品质的人物,但 的人性美、道德美是作家竭力挖掘的人性 是他们在抵抗城市文明的进程中,道德伦 深度,沉静执着的审美化人格是其追求的 理发生恶性蜕变。《高老庄》以小村庄寓 理想人格。沈从文心中理想的乡土图式是 言大民族、大社会。子路、西夏、菊娃构筑 那个古风犹存的湘西世界。在被文明糟蹋 了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的各种不同形 的现代社会还原出一个湘西乐园图景,重 态。子路在小说中以汉民族文化或儒家传 构出一个诗意乡土世界,重温理想故园的 统文化的承载者的形象出现,他的还乡和 诗意光辉,成了沈从文着力营构的诗意栖 逃离乡村,是在探寻精神家园的途中,现代 居地。自然的生命节奏,热烈的生命气息, 文明和传统文明之间的一种悬置状态。子 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给了沈从文构制作 路的困境是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漂泊 品的巨大灵感。于是笔者窥见清新而略带 无依的一种处境。《怀念狼》让精神家园 忧郁的湘西情歌:边城少女翠翠纯洁坚定 的探寻之路演绎为城乡之间的“路上”的 的守望C《边城》);傩佑与恋人的死生以之 “寻狼”之旅。贾平凹自言:“怀念狼是怀 的执着(《月下小景》);柏-T--无忧无虑的潇 念着勃发的生命,怀念英雄,怀念着世界的 洒人生(《柏子》);萧萧善良纯真的少女情 平衡。”…诗意的怀乡之路从沈从文的鄙弃 怀(《萧萧》)……“爱与死”的母题在沈的 都市文明到贾平凹的在理智上肯定现代都 笔下娓娓动人又浑然天成。沈从文通过对 市文明对传统乡村文明的改造和扬弃,湘 审美理想的营构,对和谐统一的人性的向 西乐园与高老庄寓言都暗示了作家农民文 往,用诗性的情怀对现代都市文化的审美 化人的双重身份的审美理想和现实尴尬。 情绪予以批判。 贾平凹已用理性目光从构筑的寓言中得 如果说沈从文的乡土世界是一个流淌 知,乡村的凋敝是中国传统文化失落的必 着脉脉温情的审美世界,那么汪曾祺的乡 然结果。诗意的还乡必须直面乡土的凋敝 土则是与世无争的和谐人际建构的自由世 贫瘠、愚昧暗涌,回到乡土必然是一次荆棘 界。炕蛋名家余老五辛勤劳作之余,便提 丛生的精神返乡,这才是诗意批判的终极 着他视若珍宝的紫砂茶壶到处闲逛,傍花 旨归。 随柳(《鸡鸭名家》);大淖的女人们全凭自 三、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赵树理、高晓声、 我的心愿选择感情:姑娘们可以未婚生子, 已婚的可以在外“靠”一个,没有道德谴 路遥) 责,完全服从情感需要(《大淖记事》);荸 赵树理们不满足于知识分子自上而下 荠庵的和尚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宰猪杀羊, 式的理性叩问与诗意想象,而是以一个普 可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受 通农民的身份直面现实的乡土。在新中国 戒》)。他们的生命永远都处于一种向生 建立之初,乡土创作无一不表现出政治意 活的敞开状态,他们所要追求的无非是心 识场景覆盖乡土日常生活场景的情状。赵 性的自由。所有的外在矛盾、内在冲突都 树理以农民生活的现实场景为小说场景, 在这种心性的和谐自由中被缓和,生命的 以口语为小说语言,将政治主题日常生活 活力得到释放,生命的状态呈现为自由自 化,代表作《三里湾》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 在。世俗的生存在生命的自由中被超越而 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 成一种艺术化生存。 是,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的缝合使作家以 汪曾祺审美追求浸润着对人的理想价 满足政治上的要求来代替严峻的生活逻-*N 值和现实存在的哲学思考,人生便在这种 的发展,因而削弱现实主义的力度。再加 思考与超越中被审美化。 上大团圆的喜剧模式和粗鄙的农民口语的 贾平凹的乡土创作带有浓厚的寓言色 直接运用,将艺术要求简单化、模式化,审 彩。将其纳人诗性批判视野,为知识分子 美主体与现实乡土的零距离使作品辑舍弃 的诗性批判增添了现代意味。《远山野 了艺术的完整性。大团圆的喜剧模式使五 情》、《天狗》、《晚雨》、《黑氏》塑造了三 六-k年代变成一个没有悲剧的时代,而没 ・40・ 张惠 乡土美学的历史维度探讨 有悲剧的I ̄,-J-代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农民立 从和德顺的理想,孙玉厚则更具生活气息: 场的现实乡土在政治话语的执意干涉下丧 他勤劳朴实,对生活没有奢望,温饱足矣。 失了审美价值。 他没文化却深谙为人之道,年轻时尽力供 高晓声善于在一派醇厚的苏南乡土味 弟弟孙玉亭上学成家,恪尽为兄之责。中 中,以小乡土见出大时代。人物命运、事件 年后硬撑着让儿女们上学,支持他们创业。 演变、人生世相、儿女风情在他笔下是活灵 路遥对笔下的任何一个农民形象都不绝对 活现的乡土生活,自解放以来,农民的生活 地否定,也不绝对地肯定。他把他们放置 发生了改变也残留着痼疾,将乡土演变挖 在各自的平凡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日常 掘到经济、历史、民族 13'E格的深层,竭力探 琐事展现他们的灵魂。 寻农民辛酸命运的深刻根源是高晓声仓J.14I ̄ 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的发展踪迹,到 的根本目标。李顺大30年未造成屋的根 路遥又隐约见出知识分子的在场。虽采用 由,除了左倾路线的危害外,还在于他是一 农民口语,已是经过艺术加212的书面化的 个“跟跟派”,这个勤俭、纯朴、善良的普通 口语。作家的精神深度超出了乡土生活的 农民的坚韧性格里,积淀着保守苟安、逆来 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逐渐走向人性之 顺受的奴性陋习(《李顺大造屋》)。陈奂 “爱”。现实的乡土在此完成审美Nt越,具 生同样是还未从因袭的历史重负中解脱出 备美学意义。 来的当代阿Q,他的至理名言是“干部比爹 批判、诗性、现实三个维度,是乡土美 娘还大”、“等等看”,在心理上、行为上仍 学历史意义上的审美选择。乡土美学的研 然掺合着萎靡萧缩衰颓的陈腐基因,蕴含 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学科的理论建 着凝重的历史纵深感、沧桑感(《陈奂生进 设;一是具体审美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 城》)。 审美理想。前者是抽象的层面,后者是形 路遥也是一个以农民立场写现实乡土 而下的层面,本世纪乡土美学的发展便具 的典型。与高晓声摹写的农民性格上的愚 体地由这两个层面组成。中国的乡土美学 昧、落后、保守和自私不IN,路遥对农民的 JA来就是这样一种形态,,它不乏艺术实践 塑造满怀着激情,表达了对农民的由衷的 上的成果,只是缺少一普遍的形而上理论 爱。《人生》中的德顺爷、高玉德和《平凡 的关怀。审美实践活动表现出鲜活的生命 的世界》中的孙玉厚,他们的共性就是对乡 力和学科理论建设极其薄弱使得这两个层 村生活的坚忍,他们依恋乡土,4"d ̄f]勤劳、 面发展得极不平衡,极不和谐。且乡土文 善良,他们身怀根深蒂固的屈从意识。高 学的丰富成果、乡土艺术的活跃形式都不 玉德像牛马般成年累月地劳作,生活仍一 足于弥补理论形态的不足。经验层面的丰 贫如洗,在任何变故面前,他都表现出x,l-现 富更容易使乡土美学的理论建构变成一种 实x ̄4tg人的屈从;德顺老汉则是对生T-斯 简单的归纳总结,因而从本文的一开始,就 养于斯的土地,if-着宗教徒般的痴恋,他拥 强调主张自上而下的方式,使乡土美学这 有固守土地的老一代农民的共同特征:既 一理论在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上达成一 然无法改变农民的身份,就要安分于土地, 致 土地就是我们的一切;相对于高玉德的屈 参考文献 [1]廖增湖.平凹访谈录——关于《怀念狼》[J].当代作家评论,2000,(4) [责任编辑:李成文]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