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石羊河流域源头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议

石羊河流域源头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议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石羊河流域源头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议

摘要:结合天祝县境内石羊河流域源头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源头区水土保持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议。

关键词:石羊河;源头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议

1石羊河流域源头区水土保持建设现状与问题

1.1水土流失现状源头区水土流失主要是水力侵蚀,并兼有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相继发生。经统计,水土流失面积达2 687.3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5.50%,而且大部分地区的土地侵蚀度已超过3 600t/(km2·a)。草地“三化”严重,面积达13.47万hm2,荒漠化面积6.20万hm2。一、二级沟壑总数3 369条,沟壑密度为0.94km/km2,而且仍在不断延伸。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全县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威胁着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植被的发育和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利用现状源头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源头区的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759.37km2,治理程度22%(其中:人工造林150hm2,草场改良17 180hm2,封山育林96 253hm2,退耕还林还草7 133hm2,梯坝地6 914hm2)。林草覆盖大于75%以上的面积112.33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20%。治理程度达到25.20%,治理基础薄弱。

1.3存在的主要问题多年来,由于一些盲目的生产活动(如垦荒、过牧、采金、挖药、开矿等)和不良的自然因素,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造成了水肥土流失,地力减退;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水资源减少,直接影响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下游水库严重淤积、渠道淤塞,工程寿命缩短,拦截洪水的能力降低,威胁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初步归纳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利益驱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三是农业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有效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的主要投入及大部分耕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尚未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缺乏产业化意识和资金投入。因此,天祝县石羊河流域源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

2综合治理建议

2.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特色种植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源头区进行人工造林(含灌木)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发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如果不将种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并与发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持久下去。建议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2.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对于地少人多、特别困难的少数地方,为保证群众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则应考虑采取移民搬迁工程的办法加以解决。

2.3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石羊河源头地区城市数量少、非农业人口比例低。逐步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口转移,使一定比例的农业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既可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交流、运输、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4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是十分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署科技工作,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