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碣石(__________)
澹澹(__________)
竦峙(__________)
萧瑟(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东临碣石 临:__________
2.水何澹澹 澹澹:__________
3.山岛竦峙 竦峙:__________
4.幸甚至哉 至:__________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__________
6.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__________
3、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潮平两岸阔
(2)江春入旧年
(3)断肠人在天涯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___
2.客路青山外 客路: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 思:__________
5、用诗文原句填空。
(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明月寄相思之意,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希望明月送去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
(4)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新事物终将替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舟江上,吴均在富春江感受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汹涌气势,而王湾在北固山下领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渺景象。
6、填空。
1.曹操,字__________,沛国谯县人,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李白,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我们学过的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王昌龄,字__________,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__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___(诗派)诗人。
4.《观沧海》中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蕴含漂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其诗歌多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C.王昌龄,字少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D.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9、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诵读颔联时应用低沉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C.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10、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11、【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甲诗中首句选取“杨花”“子规”这两种具有地方特征的景物,描绘出南国_____时节的景象,烘托出一种______的气氛。
2.同一轮明月映在两位诗人的眼中,却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请你仔细品味两首诗中的情感。
12、龟虽寿①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此诗是《步出夏门行》中的最后一章。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准备南下征讨荆、吴之时,不由得回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作下此诗。
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
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3、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清你参加“承习俗”、“学对联”两个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承习俗
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活动一:承习俗
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九曰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3.活动二:学对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 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 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就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 “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 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
④ 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14、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做简要分析。
15、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美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_______、湍上急流、________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解析: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到达,登上; 2.水波荡漾的样子; 3.耸立; 4.达到极点; 5.降职; 6.柳絮
解析: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1)潮平/两岸阔
(2)江春/入旧年
(3)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停宿; 2.旅人前行的路; 3.思绪
解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归雁洛阳边(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并准确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第(1)题注意重点字雁。理解性默写要先结合题干的关键词选句子,然后注意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第(2)题注意题干中“奇特的想象”。第(3)题挑选有“明月意
象的句子。第(4)题“表现新事物终将替代旧事物的哲理句应该是原诗中的第三联。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孟德; 东汉末; 龟虽寿; 短歌行; 2.太白; 青莲居士; 唐代;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3.少伯; 唐代; 边塞; 4.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7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需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B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不是山水田园诗人。
9答案及解析:
答案:1.示例:“悬”是指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船帆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2.B
解析: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解析:C项“小桥流水人家”反衬游子有家难回的悲苦之情。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1.暮春; 哀伤、凄凉
2.甲诗把原本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将自己的深情带到了遥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深切同情。乙诗中,“你”“我和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又何曾身处两地呢?不同于送别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志。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从“杨花落尽可以看出季节是暮春。从“子规啼可以看出是哀伤、凄凉的气氛。
2.本题考查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观景的心境和性情不同,引发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甲诗让“明月”把自己的“愁心带给朋友,明显是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乙诗从“同云雨”何曾是两乡”可以看出诗人虽然送别,但表现得乐观豁达。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解析: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该词的小序部分即点明写作时间“丙辰中秋”,故可知这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2.由题目《九日齐山登高》可知,该诗所写的是九九重阳节, 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可知描写该节日的相关诗作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中挑选相关诗句即可.
3.对联的主要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内容相关、平仄相对。B项“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中“满地香”是主谓结构,“多喜气”则是偏正结构,结构不同构不成对偶,另外上联最后一个字“香”为平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气”却为仄声,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
2.“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人
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1.积水连山;城头残月。 2.C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准确概括所写之景。可以从诗句中摘录关键词来组织四字短语,与“晴空万里”上急流结构大体一致即可。
2.本题考查对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诗中的“塞上翁”指塞上的老翁,不是“塞翁失马”;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因此“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错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