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主题教学研讨过程中如何高效

主题教学研讨过程中如何高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浅谈主题教学研讨

青龙民办龙飞学校 李西永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希望孩子得到什么,使目标具体清晰,还要思考怎样帮助孩子有效得到,使目标的达成过程可行有效。优化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授目标与学习目标的统一体,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我们要根据教育目标分析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如学生是否掌握了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教师是否注意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谊因素,做到知、情、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共同成长,达到互动双赢的效果。因此,我们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科学,教师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得到了发展。如教师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否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总之,听课评课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教学活动。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有利于对教学问题准确诊断、正确决策,有利于激励教师优化教学艺术,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研讨是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然而,低效的听课、评课又成为制约教研活动深入开展,影响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主要因素。那么,怎样的研讨活动才是有效的?

一、研讨课制度的现存问题

一是进入课堂时,研讨课者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引起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式话语过多。

还有就是“为研讨课而研讨课”。 一些人把研讨课当作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开课并非出于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为了完成管理层安排的任务。再次是评课的形式化。评课时,参与研讨课的老师往往更多地保持沉默,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言;即使发表意见,也往往过于客套,对于有名的教师和自己身边的同事更是如此,优点一二三,然后再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这样下来,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么大而全,不着边际地说几句,评了和没评一个样;要么评课由教研员或专家把 持,评课成了“一言堂”,专家云大家亦云。这种形式主义的研讨课自然是低效的。

二、有效策略

1、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与空间、情境等因素,把小整体放到一个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 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研讨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针对此,我觉得在研讨课时需要考虑的:一是必须基于“现场”,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老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上课老师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专业的话题,使我们有了一个独特的合作学习机会,我们首先要表示感谢!当然,祟尚理解的研讨课并不是说不能提问题,而是希望提有证据的、针对性的问题。

2、缺乏研讨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无论是职前教师教育还是在职教师教育关注最多的是“如何教”的知识与技能,而“如何研讨课”往往都是留给校本研修,甚至根本就留给教师自己。这就使得教师往往是在学校现场自觉自为地学习研讨课,缺乏专门的培训或专业引领。

缺乏专门的“研讨课人才”,我们总以为有教学经验的、自己会上课的人或者做教育教学研究的人一定是“善于研讨课的人”。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研讨课的能

力。所以,一是要重视对“研讨课”的研究,把它放在与“上课”同样重要的地位来研究;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使教师学会研讨课;需要明确研讨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研讨课者,霸占话语权。

3、研讨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参与研讨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听评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研讨课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 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4、在研讨课中特别要强调合作。我们把研讨课界定为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首先,研讨课群体应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 成的一个专业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分享,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其次,研讨课合作体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专业 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

5、研讨课合作体的形成与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群体中的文化,只有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研讨课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 展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合作的文化,积极探索新型的研讨课合作平台,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技术平台,为教师合作提供保障;学校还需为教师寻求校外专业 支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为研讨课共同体开展有效的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研讨课是一种完整的专业活动,可分为课前会议、课堂观察和课后 会议。课前会议主要关注内容主题、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区别指导、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进入课堂观察,观课者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 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做好课堂

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在课后会议阶段主要关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学习的证据、资源利用的适宜性、预设与生成 以及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等,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建议和对策。

研讨课的观察与分析框架问题比较复杂,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为四个基本方面,选择多样化的视角进行分析。不过,其中的理念是确定的,那就是在研讨课中,把主要关注老师如何教转向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学。框架的四个基本要求,其实对应着四个问题,那就是(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4)我在该课堂呆了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不同年级,具体的观察与分析框架也会有所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