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选课自由问题探讨 (西南政法大学张锦洪 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重庆401120) 摘要:本文首先论证了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然后结合选课制的具体内容,在具体分析了限制学生选课的 几项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认为需要对学生选课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控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进 一步完善学生选课制度。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选课自由;学习自由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17—02 一、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充 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分制作为 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 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显著特点,受到国内外各高等 学校的高度重视。 学分制是在学年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学分 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 度,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种重要制度。在19世纪 前,西方大学普遍采用学年制,后来学年制为原苏联、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而西方大学则由学年制 一本人特长、兴趣、学习能力等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课程。选修课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分 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由学生自主选 转变为学分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四次 推行学分制,结果“有名无实”,“名为学分制,形为学年 学分制,实为学年制”,实施效果并不如人意,受到人们 的非议。不过,通过四次推行,学分制得到社会普遍认 同,要求实施“完全学分制”。学分制首先是作为一种教 学管理制度,是衡量学生学习量和学业绩效的一种工 具。但在学分制的背后,体现的却是自由学习、自主学 习的现代大学理念。自由学习和自主学习是学分制的 理论基础,而选课制则是学分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从这 个意义上可以说,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二、选课制的具体内容 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的内容包括课程选择的 自由,教师选择的自由,学习时间选择自由,学习方式 选择自由以及自主思想的自由等许多方面。根据西南 政法大学对选课制的规定,选课制作为学分制的核心, 主要包括选课、选师(挂牌教学)、选时、选专业方向,其 核心是学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和 要与学生充分协商,而且不影响学生主体工作的开展, 千万不能把实习生当成教师纯粹的科研助手。当遇到 教师、学生、机构、服务对象四方需要无法整合必须作 出优先选择时,我们的优先原则是:服务对象需求第 学生成长需求第二,机构需求第三,教师需求第四。 ③实习结束:实习结束时,召开深度地、全面地实习总 结、交流、分享会,实习学生、学校督导、实习机构相关 一择修读时间、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选修课则 完全由学生根据教学安排以及自己的特长、兴趣结合 社会需求进行选择修读。选择教师(教师挂牌教学):所 有课程逐步推行教师挂牌教学制度,每门课至少有两 位教师同时开课,由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教师。选择修业 年限:在标准学制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实 际情况在3~6年中的任一学期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选 择专业及专业方向: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结合自己的 特长、兴趣等,申请跨学科转专业;允许较大比例的学 生在本学科内转专业;鼓励高年级学生选择专业方向。 三、限制学生选课的几项主客观条件 选课制赋予了学生选课的自由,然而,学生要充分 享受到选课的自由,还要受到认知水平、选课能力、课 程设置、师资状况等各项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认 知水平:大学生虽然已经年满18周岁,已经是成年人, 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他们又不完全像成年 人那样成熟,对社会所知不多,人生阅历还非常浅薄, 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理想、性格都还在逐渐形成,需要 在大学中进一步定型。表现在学习中就是,学习目标不 够明确,学习没有计划,呈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特征。据 调查,4%的学生会制订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16.8%的 学生经常会制订学生计划和学习目标,高达64.1%的学 生只是有时会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还有15.1%的 学生从来没有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即使在制定 学习目标的学生中,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目标者占 过分享会,对该实习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对三方或四方 的需求达成情况进行充分评估,提出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Ⅲ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0:448,455. ,人员等共同参与(有的甚至还有服务对象代表参加), 对实习目标的达成、实习中的经验、不足、理论思考、服 务对象的改变、对机构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通 一基金项目:“2008年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试点总结评估研究课题”之自选课题“教师科研、学生 实习与机构需要三结合的三赢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建 构”(2008sw03039) 17— 【特别关注】 t3.2%,大部分能按时完成者占43.5%,大部分不能按时 完成者占34.8%,基本不能按时完成者占8.6%。由于学 生认知能力的限制,选课必然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选 课能力:对于选课学生来讲,选课只是手段,最终要通 过选课完成自己的学业。学生获取选课信息主要来自 下列几个来源:第一,老师写的课程介绍;第二,高年级 同学的指点;第三,随大流,随意选择。学生在学业尚未 进行的情况下,不可能知道该门课程或专业的准确情 况,也不可能知道授课老师的具体情况。选课由于选择 的是老师和课程,学生从老师处得到的帮助几乎为零。 而高年级同学自己也面临选课问题,他们的意见也仅 仅是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大多数情况下 是根据通过课程的难易程度作出评价,缺乏权威性和 可信性。况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熟悉自己所选课程的 有鉴于此,即使是哈佛,在刚开始实行学分制的过程 中,也对学生选课进行了必要的干预和控制。1909年, 劳伦斯・洛厄尔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吸取了完全自由选 修制的教训,在哈佛推行“集中分配制”——在全年十 六门程中,必须有六门课程集中在自己的主修专业领 域,其他的十门课程中,必须有至少六门课程属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哈 佛同时引进本科生导师制,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 生选课进行必要的指导。1945年,科南特就任哈佛校 长,在原来“集中分配制”的基础上,对学生自由选课进 行了进一步的干预和控制,规定“文学名篇”、“西方思 想和组织机构”以及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 是必修课程,同时在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三 高年级同学。因此,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所谓 的自由选课,很大程度上是盲目选择或随意选择。课程 设置:学生选课是建立在有许多课程可供选择的基础 上的。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受师资状况的约 束和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 在选课过程中也往往受到很多限制。2008年9月至2009 年1月通过对武汉大学等近十所大学的学生、教师和教 学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对热门课程来说,有85% 的学生认为,很难选上;对优秀教师或名教授的课程来 说,有73%的学生认为,选上非常困难。此外,不喜欢自 己专业的学生占28%。虽然学校都有专业调换的制度, 但有57%的学生认为,调换专业的条件苛刻,程序繁琐, 最终能够实现专业调换的比例很低。教育资源:学分制 要能够顺利运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坚实技 术支持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支持体 系主要通过校园网络,依托现代教务管理系统,为学分 制顺利运行提供各项技术操作手段,最终通过网络实 现排课、选课、成绩录人、教学质量评价等各项教务环 节及其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可见,校园网络系统和教务 系统在学分制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们的良 好运行是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技术保障。根据2008年9月 至2009年1月对武汉大学等近十所大学的问卷调查发 现,有37%的学生认为选课费时费力,有18%的学生认 为选课过程繁琐。总的来看,对网络选课的效率不满的 学生达37%。此外,调查还发现,实行学分制后,由于学 习自主性增强,78%的学生认为很难找到合适的自修 室,85%的学生反映相关图书资料匮乏。 四、对学生选课进行干预和控制的必要性 由于受上述各项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完全 的自由选课制必然会存在严重的缺陷。根据薛成龙和 邬大光的介绍,在哈佛大学的早期选修制改革中,完全 的自由选课制带来了下列三个明显的缺陷:第一,如果 学生完全凭兴趣选课,可能会造成所学知识杂乱无序; 第二,如果学生完全凭兴趣学习,可能造成学习的避难 就易,放弃富有价值而难度较大的科目的学习;第三, 如果实行完全的自由选课制,可能会导致学生急功近 利,从而低劣肤浅甚至华而不实的课程充斥大学校园。 个领域必须各选一门全年的课程。这样的自由选课制 度成为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建设的雏形。2O世纪70年代,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并沿用至 今,那就是:本科生四年完成a21']课程的学习,包括16 门专业课、81"q选修课、81"-]核心课。81"-]核心课必须从历 史研究、文学艺术、科学、外国文化、伦理思辨、社会分 析等十个领域中进行选择。 五、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并受哈佛经验的启示,笔者认为, 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自由选课问题上,不存在完全的 自由选课制,必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选课进行 必要的干预和控制:第一,加强集中宣传,制订专业学 习指南。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可以集中在选课前 段时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选课宣传和教育,各学院 各专业配套制订专业学习指南,现场进行答疑解惑,指 导学生选课。第二,整合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度,给学 生提供全面周到的选课指导和服务。针对学生选课的 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辅导员和导师的沟通 协调功能,为学生选课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 一顺利完成选课,实现自己的学习理想和目标。第三,引 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目 的性和自主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或随意性反映出学 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存在模糊性,可 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人生设计,帮助学生 确立自己的发展道路,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I1l高教探索, 2007,(2):47. 【2】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 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U].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7):138 [3J西南政法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意见[EB/oLj.httpl//202. 202.80.26/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lD=5460 【4】陈刚.学分制与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矛盾解析【I1.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9,(10):80. 【5l周强,等.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改革与思考D].中华文化论 坛,2009.(7). 作者简介:张锦洪(1969一),男,经济学博士,西南 政法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研究。 一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