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新人教版 第242套)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新人教版 第242套)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立人学校2013—2014学年(上)高二第1次月考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 (2)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闾阎扑地, 。(王勃《滕王阁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题。(6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陈情表》)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解除(官职)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闻:使(上)闻 D、则以刘病日笃 笃:病重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题。(15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①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迁高阳郡丞,时无郡将,允济独统大郡,吏人畏悦。及贼帅王须拔攻围,时城中粮尽,吏人取槐叶藁节食之,竟无叛者。贞观初,累迁刑部侍郎,封武城县男。出为幽州刺史,寻卒。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

一三五》),有删改)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牛孳产至十余头 孳:繁殖(生育) B、县司累政不能决 累:劳累 C、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具:详尽 D、及贼帅王须拔攻围 拔:进攻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允济施政才能的一组是( )(3分) ①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②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③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 ④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⑤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允济做武阳令时,十分注重用道德来教化百姓,后来武阳境内出现“路不拾遗”的局面,跟张允济的这一做法是密切相关的。

B、张允济略施小计,就顺利解决了邻县一桩久拖不决的赖牛案,使得妻家不仅把赖着的牛归还了女婿,而且诚惶诚恐地表示服罪认错。

C、张允济担心守在田边的老妇人会遇到强盗,就劝她回家去,让她有事报告县令,这件事体现了张允济的爱民之心。

D、张允济治理武阳,政绩突出,文中对此着墨不多,可谓行文简洁而又具体生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4分) 译

文: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2分) 译

文:

(四)诗歌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6分) 书 边 事

[唐]张乔

调角断①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占尽。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答:

(2)首联“调角断清秋”中的“断”字,“征人倚戍楼”中“倚”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曹操得知关羽离去,就索性送个人情给他,派张辽为他送行,赠金赐袍。因为没有曹操的关文,各关守将均不敢放行,于是,关羽就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斩了孔秀、韩福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B、关羽一行经过卧牛山时,遇到周仓。周仓早就景仰关公,如今见面,一定要生死相随。关公感其真诚,就征求其两位嫂子的意思。二夫人以人多相随不妥为由拒绝。周仓提出只身步行,跟随关公。甘夫人曰:“一二人相从,无妨于事。”于是,关公便收下周仓。

C、关羽前往古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兄弟二人一同前往袁绍军中与刘备会面,途中正好遇见了赵云,告知刘备也已从袁绍军中脱身。于是,兄弟俩回到古城与刘备回合,三人终于得以重逢。

D、刘备回到古城,兄弟三人才得以重逢。玄德见兄弟重聚,将佐无缺,又新得了赵云,关公又得了关平、周仓二人,欢喜无限,连饮数日。他们重新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E、袁绍见刘备不回,大怒,想派兵讨伐。谋士告诉他,刘备还不足为患,曹操才是劲敌,不得不除,劝他与江东孙策合力,攻打曹操。

10、简答题(5分,选做一题) (1)简述“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2)简述“跃马过檀溪”的情节。 选做(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膝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孟子·膝文公上》)

【注释】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②成规: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Chou):病愈。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

B、“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这跟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是有根本区别的,即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C、孟子所提倡的“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D、孟子认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

(2)孟子提出了“道性善”和“称尧舜”,这二者是怎样的关系呢?(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题(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3题。(7分) 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与文化缺失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可以说,手机文学应当是一种“笑”的文学,应该在“笑”字上作文章,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如果说艺术张力是手机文学的存在之本,那么幽默、讽刺、灵动是手机文学的生命之根。

幽默可以解开心情凝滞的结扣,释放出生命快乐的种子。幽默风趣,足以让人开心一笑。 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漫骂。绝妙的讽刺总是和幽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

灵动是生命智慧的自然流露,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心有灵犀”。换句话说,也就是创作者说出了读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或者没有想到却极想想到的东西。其实,正如幽默与讽刺交互相融一样,灵动有时也融合在幽默与讽刺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审美意味。当然,在这种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追求之中,不时也透露出后现代的气脉,表现为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

手机文学的产生,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

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双重缺失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手机也就不再是文学的一块阵地,相反,却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点心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变了质的点心毕竟是有害的,对于广大报告文学读者来说,“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不可否认,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它的任何一种夸大或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妄谈。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机文学无法承载丰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它的艺术感染力不大。

B、手机文学大多令人开心释怀,因而受到许多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的欢迎。 C、手机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常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感觉。 D、要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阻止手机成为文学沙化的制造者。 13、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4分)

答: (二)文学类阅读题(15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16题。(15分)

最后一颗子弹 奚同发

黎明时分林子间不缭绕着一团团带状的雾气,相距不足百米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刑警吴一枪则抢先对天空鸣枪,警告对方“站住”。吴一枪心里明白,刚才自己打的那一枪,是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

这个犯罪团伙的小头目全身一个战栗,随着吴一枪的喝令立即钉在林子间那片空地的中央,却并没有按吴一枪的命令把枪扔掉,而是发出一阵哈哈的大笑。吴一枪心里一惊,看着歹徒慢慢地转过身来与他相对而视,并用手中的枪对准他。歹徒脸上挂着绝境逢生的笑容,声音沙哑地说:“枪神,可惜你没子弹啦„„”

吴一枪不动声色,只是用枪精确地指向对方。他是有名的神枪手,不仅公安内部,就连罪犯们都称他“枪神”。吴一枪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轻声说:“你很清楚,我们两人此时,枪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那么,让我们较量一下枪的准头吧!”

“嘿嘿嘿„„不可能!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四次对天鸣枪,两次开枪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的第七次鸣枪,也是你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嘿嘿„„没想到吧,枪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里啦„„”歹徒虽然满脸狰狞,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并没有逃过吴一枪敏锐的眼神。

“是吗?那么,我们来数一二三,开枪。”吴一枪轻松而镇定地说。他的右臂有力而笔直地举着,黑洞洞的 7.62毫米枪口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向后一倾,说:“不可能!别骗人啦„„你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你,将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被现场击毙的罪犯!”吴一枪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一字一顿清晰地说。这句话刚出口,吴一枪感到对方明显地全身打了一个激灵。

“一„„”

吴一枪手中的枪一动不动,铿锵锐利的声音顿时划破凝滞的空气传递开来。

歹徒紧盯吴一枪,慢慢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草晨露的手枪,他似乎看到吴一枪眼里另一个举枪的影子。

“二„„”声音依然宏亮、坚定而自信地穿透林子间。一位警察与一名逃犯共同演绎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在以往的刑警生涯中,吴一枪曾遇到过各种情形,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昨夜他记住了歹徒慌乱中开枪的次数,可以准确地断定对方枪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而自己却没了子弹。如此近的距离,就形成了一种空前的赌局,是赌就有赢有输,他赢得起,当然也输得起。没了后路的吴一枪特别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成就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

吴一枪嘴角挂着微笑——就让这不易察觉的微笑永远留在自己的脸上吧。同时,他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额头浸出一层亮闪闪的白色,一粒汗珠清晰地从鬓角先慢后加速度地滑过脸颊。

“三!”吴一枪在身后的一束阳光突然射向林子间的空地的一刹那,斩钉截铁大喝一声,就像刚才命令对方“站住”那样威严有力,声震长空。

“叭„„”枪声清脆地回响在林间山谷。 歹徒匍匐向前一头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吴一枪的头顶飞过——在他发出”三”的同时,歹徒全身披着迎面而来的阳光,竟然再次打了一个激灵,扣动扳机时,子弹打飞了。

吴一枪迅速跃向对方,反铐住对方的双手。令他吃惊的是,对方竟没有任何反应。用手枪拨过来歹徒那沾着草屑露水的脸,吴一枪才发现,歹徒已没了呼吸。

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死于过度紧张造成的大脑及心脏不能供血,病变的心脏收缩得像石块一样坚硬,苦胆也裂了„„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吴一枪发现追捕的歹徒起身逃跑时,立即对天空鸣枪,并命歹徒放下手中的枪,如果持枪不放,他就开枪射杀。

B、鸣枪示警后,歹徒虽然站住不动,但并没有把抢扔掉,而且发出一阵哈哈的大笑。这说明歹徒根本不惧怕吴一枪。

C、吴一枪面对歹徒的一系列表现,给歹徒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使歹徒产生了自我怀疑。

D、歹徒虽然狡猾凶狠,但因平时缺乏严格的射击训练和心理训练,以致林子间的带状雾气就可以干忧他的射击精度。

E、这篇小说叙述了刑警吴一枪智斗歹徒的故事,着重描写了双方对峙的场面,情节虽简单,但环环相加,气氛紧张,十分吸引读者。

15、小说首段所写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6、小说结尾对歹徒死因的交代,有人认为是多余笔墨。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中南大学破格聘任该校大四学生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他因破解“西塔潘猜想”,22岁时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

B、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C、4月18日,《时代》杂志正式发布2012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为上帝打球”的林书豪再次惊人爆发,当仁不让地位列榜首。

D、青年人缺少经验,犯点错误是无可非议的,要热情帮助他们改正才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 ,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和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④①③②⑤⑥ 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②④⑥⑤① D、③①②⑤⑥④

五、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资料介绍说,在美国,当小孩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逗孩子:“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来抢光了!”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在交通路口,我们看到了抢着闯红灯的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在凡是需要排队的地方——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我们总能看到试图或已经“加塞儿”的人„„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运用“缘事析理”(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横向联想、探究因果、比较鉴别、预测未来等)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云霄立人学校13—14学年(上)高二第1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6分)(1)彩彻区明 (2)落霞与孤鹜齐飞 (3)泉涓涓而始流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5)钟鸣鼎食之家 2、(3分)B(授予官职) 3、(3分)(我)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重点词“苟”“告诉”各1分,句意通畅1分)

4、(3分)B(累:多,几) 5、(3分)B(②和③不表明张允济的施政才能。) 6、(3分)C(C项张允济劝老妇人回家,是因为他觉得葱不必看守,如果被偷,可以报告县令。)

7、(6分)(1)(4分)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重点词“诣”“质”各1分,补充省略部分1分,句意通畅1分)

(2)(2分)(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小草房在那里守葱。(定语后置句1分,句意通畅1分)

【参考译文】

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怀念他。

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

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这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把事情的始末详尽地讲了出来。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主管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

(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小草房在那里守葱,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他,他便把总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曾有个赶路的行人,天亮前就出发,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有人对他说:“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正如这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远近之人都称赞允济,他的政绩尤其卓异。

(张允济)升任高阳郡郡丞,当时高阳没有郡将(即郡守),张允济独自统领这么一个大郡,官员百姓对他又畏惧又爱戴。到贼寇首领王须拔进攻围困高阳郡,当时城中的粮食都吃光了,官员百姓纷纷采集槐树叶蒿子杆来吃,最终没有一个人叛变投敌。唐朝贞观初年,张允济多次升迁担任刑部侍郎,被封为武城县男。后出任幽州刺史,不久就去世了。

8、(6分)

(1)描写了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

(2)“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用“倚”字,写出了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大意对即可。)

9、(5分)A C(A亲自追上。C张飞、关羽先遇上从袁绍军中脱身的刘备,取道卧牛山回古城途中才遇见赵云。)

10、(5分)(1)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2)刘表夫人蔡氏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遂与其弟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在襄阳设宴欲害刘备。宴上,荆州幕宾伊籍将蔡氏阴谋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逃脱。蔡瑁闻讯,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马遂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11、(1)(3分)B(“称尧舜”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政”,二者没有区别) (2)(3分)“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而“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在孟子看来,“道性善”是统治者实行“王道”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

【参考译文】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

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12、(3分)A(A项“艺术感染力不大”不仅仅是“无法承载丰厚的社会内容”这一个原因。)

13、(4分)积极作用:调节心情,交流情感,减轻压力,给人带来快乐和方便。(2分) 消极作用:机械复制,过分媚俗求利,文化品位不高,出现“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2分)

14、(5分)C E(E给3分,C给2分)(A“开枪射杀”,原文没有依据。B“根本不惧怕”有误。D影响射击是因恐惧)

15、(4分)①为人物设置特殊情境;②为全文营造紧张气氛;③为后文的对峙场面作铺垫;④创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呼应标题。(每个2分,答出2个即可)

16、(6分)观点一:多余。理由:①前文细节描写已表现歹徒的极度恐惧,为歹徒被吓死做好了充分铺垫。(3分)②结尾不交代死因,能使读者追寻死因,激发阅读兴趣。(3分)

观点二:不多余。理由:①交代死因,使故事来龙去脉更加清楚。(3分)②交代死因,能烘托刑警吴一枪的形象。(3分)

17、(3分)A(A、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B、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C、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D、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情合理。)

18、(3分) C(A项成分残缺,在“运转”加状态;B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 D项不合逻辑,“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不能并列。)

19、(3分)B 20、(70分)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抢”的确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但并不是所有的“抢”都让人称赞。围绕着“抢”组词或组成句子,增加“抢”的内涵,不如“抢时间” “强成绩”“抢先下手”等,这样题目是想让我们对“抢”的某种现象作出评价。具体可立意为:

1、顺向立意:“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 2、逆向立意:“抢”其实反映出我们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 3、辩证立意:“抢”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明显的缺陷。 4、因果探究:“抢”可以省时间,也可以提高效率,“抢”是一种自私自利以我为主的低劣素质和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