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策过程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什么是理论模型
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有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和理论模式两种。
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组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框架。
二、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1、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型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三、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
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5、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史观察的功能。
四、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
1、从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与研究过程来看,要求在政策分析之前预先制定出推理程序和前提条件,选择好变量,为此分析者必须设想一个特定的模型。
2、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模型通过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以此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节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一)理性主义模型,又称完全理性模型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他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
理性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①这种模式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②理性人的理性主义
决策过程。
1、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被赋予以下特征:
①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②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③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④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⑤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2、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①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②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③决策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④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代价与收益)都进行了调查研究。⑤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⑥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3、理性主义模型的优点:①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同其他问题相区别,或至少与其他问题相比显得更重要。②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③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④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代价与收益)都进行了调查研究。⑤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⑥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4、理性主义模型的缺点:①这个模型设定决策者为理性人,这个设定是缺乏经验支持的。②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公正的、客观的、理智的,而在实践中决策者的公正、客观和理智却常常是极为有限的。③这个模型过高的估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
起的作用,因为在实践中这两种分析工具对许多公共政策问题往往束手无策。④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全智全能,但在实践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获取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预先对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的比例做出精确的计算。
5、西蒙提出了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他认为:“理性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由于这些条件和约束,而使得:
①按照理性主义的要求,行为主体应具备关于每种选择的后果的完备知识和预见。而事实上,对后果的了解总是零碎的。②由于后果产生于未来,在给它们赋以价值时,就必须凭想象来弥补其时所缺少的体验。然而,对价值的预见不可能是完整的。③按照理性的要求,行为主体要在全部备选择行为中进行选择。但地真实行为而言,人们只能想得到全部可能行为方案中很少的几个。
因此,西蒙认为决策管理决策中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程度的,而只能是追求一种近似的优化途径,即“寻求满意”的管理决策和结果。最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完全理性化,而满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有限理性化后者才是现实的。
(二)渐进主义模型(林德布洛姆)
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的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渐进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模型的要旨在于,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包含两组命题:①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
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②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渐进主义模型的缺陷:其具有显而易见的保守性,只注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政策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压制政策创新和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
(三)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德洛尔和埃齐奥尼)
在克服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的过程中,以色列学者德洛尔和美国学者埃齐奥尼分别提出了综合这两种模型的新的决策模型。
1、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规范最适模型。
这个模型以四项假设为基础,即:①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②这种过程对于在复杂的问题上,形成最佳决策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③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是在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④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诉求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则以其中的一种诉求为主。
把政策过程分为:①决策前;②决策中;③决策后。
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①判定政策是否最佳的有效方法;②在进行完全理性的分析之前;需要论证是否值得做;③不拒绝采用任何有益的分析方法。
2、埃齐奥尼提出的综合模型叫做混合扫描模型。
混合扫描模型在概念上希冀截取理性主义模型的政策视野以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
策创意并深入政策核心问题。同时截取渐进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上,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
试图保留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它们的缺陷。
存在的缺陷:与规范最佳模型一样,是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些模棱两可。
(四)政治系统模型(伊斯顿)
伊斯顿提出、阐释和完善了政治系统分析,这一分析框架适用于全部政治生活,而当它被应用于公共政策学时就被称为政治系统模型。
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政治系统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政治系统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性的一个模型。
缺陷:适合于宏观分析的模型,优长之处是视野开阔而宏大,不足之处是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
二、提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一)机构----制度模型
建立在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上,它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这个模型庙宇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
机构、执政党机构等)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那些规范着公共权力机构组织与个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都必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
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的特性,即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二)集团模型(杜鲁门和莱瑟姆)
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派系或团体之间出现的均势。
这个定义实际上就是集团模型的核心命题。
集团模型假定: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里如何在集团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
对集团模型的批评:①它把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②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集团决策模型无法解释。③它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三)精英模型(帕累托)
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这一视角所做的政
策分析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缺陷: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一、中国经验要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
中国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
答案主要有这样几种:①港、澳、台因素论;②华人经济圈论;③儒家文化圈论;④伟大人物论;⑤政府功能论;⑥国际形势论;⑦政策决定论等。(其中3、7对如今中国发展贡献很大)
二、“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构建
公共政策过程模型须借助于两种资源:①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②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构建的“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是一个逻辑过程。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三、“上下来去”政策过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容纳性:它乐于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和决策手段。
开放性: 1、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型,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某一亚模型中去的。
2、采用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
第四节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一、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决策过程的理性化,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二、决策过程的专业化
①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②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③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④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
三、决策过程的科学化
①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正确地把握政策问题的生成、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环节,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②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的环节和程序,是从大量决策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③决策手
段的自动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方法的采用。
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①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②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③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订、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