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文小故事

文言文小故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文言文小故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1、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田中有株)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兔走触株,折劲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2、“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3、注释

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砍伐后,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脖颈,就是脖子。 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4、评点

这个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1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⑦非徒——非但。徒,只是。 ⑧其人——他家里的人。 2、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2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3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战国策——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原来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记载我国战国时代谋士和说客的政治活动及其言辞。西汉人刘向将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校订,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排列起来,一共编成三十三卷,简称《国策》。

3、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4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的意思: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5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 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

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⑤说——同“悦”。

⑥廪食(bǐng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⑦立——继承了王位 [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闵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6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盗铃掩耳 【反义词】开诚布公 【灯谜】聆

7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行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欲举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国君魏安厘王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再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己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8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近义词】两虎相斗【反义词】和衷共济、同舟共济

9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使,长(zhang):使:派遣。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掌管百兽的,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道理】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信盲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来。

10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解释】

①为(Wéi)——做、制造。木兰—一1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这里指匣子。 ②桂、椒——有芳香味的植物。 ③缀(zhuì)——连结、装饰。 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美玉。

⑤辑——通假字,通“缉”,连缀。羽翠(yǔcuì)——翠鸟的羽毛。 ⑥椟(dú)——小匣。还——退回。

⑦鬻(yù)——卖。 ⑧饰——装饰。 ⑨已——用 【翻译】

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寓 意】

1、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11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注释】

①鬻(yù)——卖。 ②誉——赞美。

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说。 5莫不——没有不 6 应——回答

7 或——有人 8 “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9 “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10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11 坚——坚固 12 以——用 13俄而——然后 14莫能——没有能 寓意:

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近义词】

相互抵触 前后抵触 【反义词】

天衣无缝 自圆其说 无懈可击

12

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

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3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4

截竿进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字词理解

执:握,持。 俄:一会儿。 遂:就。 计:计谋,策略。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以:用。 但:只。 译文: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提示] 道理--------

“执长竿入城门者”蠢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 “老父”还不如蠢人,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 ,但乐于助人。

15

囫囵吞枣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译文:

有几个人闲来无事,在一起聊天。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

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释 义】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吞咽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提示】:

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16

宋人疑邻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韩非《韩非子?说难》 【寓意】:

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提示]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否则会造成大错 刻舟求剑: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否则会失败.

17

齐人偷金 (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译文:

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来,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 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寓意:利欲熏心的人往往会丧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来。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 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利欲熏心,不顾一切.。

18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19

叶公好龙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解释】: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近义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20

杯弓蛇影

[原文]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译文:

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 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寓意:

\"心病要用心药治\"。消除疑惑的最好办法是说明事实的真相。

21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同“智”)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第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