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塘万里小区环境改造项目为例
张亚萍 何青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
摘要:在居民自治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本文以设计师角度记录了苏州姑苏区清塘社区万里小区环境改造这一协商民主项目的设计实施全过程,分析总结了自治背景下社区花园改造项目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自治;社区花园;万里小区;环境改造中图分类号:V21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7-0212-003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单元,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苏州市制订了相应的社区治理具体政策,将社区引向更为健康合理的发展道路。以姑苏区为例,姑苏区是苏州的老城区,所辖街道社区多以老旧小区为主,拥挤、老化、杂乱。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小区空间弊端日益呈现,对这些小区进行升级改造成为这些社区中居民的心愿,近几年来老社区的改造自然地成为姑苏区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15年开始,姑苏区就在一些老旧社区中逐步开展居民自治项目化工作,探索基层公众参与、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新路径。每年在各个社区中寻找开展居民自治项目,通过自治项目的推进,来改善社区硬件环境、和谐社区人文氛围,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一、项目概况
2018年,姑苏区虎丘街道清塘社区的万里小区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在主管社区、街道的申请下,开始实施小区入口花园改造的“白墙绿社”社区协商民主建设项目,由点及面,对小区的外环境进行自治改造。在这一项目中,社区主导,社会组织乐仁乐助全程组织协调,设计专业人员作为社区规划师进行专业的设计,居民协商自治,全程参
工作内容社区场地调研
居民需求调研方案议事会——居民议事方案修改确认公布施工图设计
自治议事小组成立运行,实施资源链接
开工仪式适老空间改造实施
施工指导
自治小组、志愿者参与绿化、小品后期实施
实施指导
社区入口花园改造竣工会提供整体改造设计意见
时间
与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笔者的团队作为社区规划师团队负责人,全程设计、参与了这一项目,项目开始实施之初,结合相关的自治协商总体计划和实施时间要求,制定了相关的社区花园改造
设计和实施计划:(见表1)
二、项目记录(一)设计背景
万里小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清塘社区,小区北邻北环,东靠山塘河、清洁
图3 修改后的方案
图1 区位与现状
图4 自主实施
图2 居民意见访谈到第一次方案汇报
表1
内容
图5 改造前后局部对比
6月底7月第一周7月第二周7月第三周7月第四周8月9月第一周9月9月10--11月10--11月12月
充分分析社区场地现状,以居民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小区入口场地的入口花园改造设计为主要切入点进行小区外环境改造方案设计。以社区多元角色参与决策为途径,培养居民协商议事意识、推进社区协商民主建设的广度与深度,通过方案的公开汇报,听取居民意见,确立一个群众满意、规划合
理、功能多样的小区公共空间改造方案。
根据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同时,小区组建自治团队、链接小区空间改造的相关资源、招募志愿者、根据施工方案,制定施工进度、制定监督反馈机制,以自治小组为中坚力量,实际开展空间改造。设
计团队,跟进施工进度,开展施工指导。
在场地基础设计改造完成后,指导自治小组和志愿者完成绿化种植、墙面美化、休息座椅等小品的布
置和施工。以入口花园改造竣工作为项目总结,分享自治组织承担社区的自管、自治状态下所得成果;同时设计
小组给出万里小区整体改造初步方案,为进一步整体环境深化改造做铺垫。
·212·
智库时代 路。小区竣工于2004年,小区共3栋居民楼,中一套方案为实施方案,并给出了一些设计智者论道
植移栽,完成花坛的种植。由于经费紧张,10个单元,可容纳120户住户,总占地面积约4711平方米,虽现有绿地率约30%,但大部分绿化无养护,杂木杂草为主,或是被侵占私用,几乎一半的绿地是无效的绿地空间。小区的现状是:人口结构较单一,老年人比例较大,没有物业管理,小区车辆乱停、环境脏乱、缺乏休息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活动需求。居民对小区的环境现状十分不满,社区内的不和谐因素日趋凸显。
居民最不满意的焦点地块,是比较规整可利用的小区出入口场地(图1)。从东侧大门入内,这片场地总面积约550平方米,中间为入口主道路,场地以道路分割为南北两块场地:北侧场地略大,更显方正,靠大门一侧为门卫,中部场地有一排六棵水杉树,周边绿地杂草为主,部分被私自侵占为蔬菜种植,西部场地为车辆停放侵占的;南侧场地更为狭长,原来是不规整的狭长绿化带和私搭屋棚,尽端场地略开阔也被车辆停放占据。入口南北两侧有两间大小不等的房子,南侧小屋的处于半弃用状态。总体这片区域,入口形象破败,场地被乱停的车辆、私自的搭建以及私种的菜地侵占得面目全非,此次项目的设计点就落在这一入口的改造上。目的在于通过对小区门面形象的改造,提高居民对小区环境改善的参与与管理,来逐步推动整个小区环境的改造与提升。
(二)自治协商的设计过程1.改造目标
综合实地场地调研结果和对小区居民代表的访谈意见,社区规划师为入口改造提出了明确的近期策略和方案,同时制定出整个小区环境景观改造的远期目标。近期,即协商民主建设项目——入口花园改造,在项目资金可承受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建设和维护开支,尊重原有场地格局,兼顾居民的停车需求和健身活动、交流休息的功能需求,展开实用的设计和高效的实施。远期,组建完善一支由社区热心居民、志愿者组成的自治小组,结合设计师给出的一个小区长期整体改造方案,自治小组牵头逐步实施、长效管理和有效维护,使整个小区环境有灵活性、变化性和成长性,最终成为虎丘街道的社区自治示范小区。
2.方案设计
经过现场调研和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规划师设计小组在七月初形成了两套初步方案,由社区和乐助组织协调,组织小区居民代表,听取了设计小组的方案汇报,选定其
布局上的一些意见和需求。(图2)社区规划师小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终的实施方案。改造设计遵循原有的基本格局,先提升小区入口形象:保留北侧门卫室,做入口外立面修缮美化,拆除南侧小屋,形成人行入口,主入口道路改造成人车分流的形式。同时修缮入口南北两侧的围墙,做一定的墙面装饰与设计。场地格局不变,保留中部入口主道路,场地分南北。北侧场地日照条件好,是主要的活动场地。门卫室西修剪保留水杉,形成水杉活动广场,该广场以硬质活动地面、休息座椅和角落休息亭为主;由于老龄居民较多,健身需求极高,原有被侵占的西部停车场地,塑胶地面适当设置健身设施,规划为健身活动场地。整理保留健身场地周边的原有绿化。南侧场地靠东部入口拆除小屋后,改造为小区宣传栏位置,狭长部分,设计为人行通道,往西由于围墙的外放,场地面积变大,考虑居民原有的停车需求,在此改造成一个小型的停车场(图3)。
(三)多方联动,自治自主的施工实施方案得到确认后,以居民代表为主组成的小区自治小组、“乐助”社会组织和规划师团队开始链接寻找相关社会资源,来实施这一项目。施工单位的方案的整体实施预算价远远超出了这一项目现有的经费,项目遇到了往下实施的巨大困难,一度中断。在自治小组和社会组织的反复商讨和社区的协助下,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充分发挥自治小组和小区居民的自主能动性,整个项目入口花园方案的实施,除了大门改造,墙面加固、地面硬化等基础设施部分,寻找到相应的工程企业来施工,主体设计部分均由居民自治小组为首的小区居民和招募的志愿者,自行购买下料,自主施工来完成。通过自主参与,降低实施的支出。在自主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约花费,居民和志愿者在材料上精打细算,规划师团队实时对方案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变更,如造价较高的南侧廊架场地,调整为停车场。改为同样具有休憩交流场所功能的方亭,调整到北侧角落以利用现有墙面作为结构支撑,降低一定造价。原有停车场地则改造为较为集中的需求量极大的体育健身场地。这样的变更,节约了经费,居民们的需求也被更好地满足。
一个月的时间,富有创造性的完成了整个入口花园的施工。
在此基础上,居民自己动手,为绿化种植池堆肥寻找种植土,从家中拿出植物来种
墙面、花坛均是简单的水泥饰面,社区居民和招募的志愿者利用周末,开展墙绘美化活动,最终将入口花园的墙面立面画成了独一无二的温馨景墙和富有趣味的花坛(图4)。
(四)自治管理的后续深化,线上线下的共同参与
历时五个月,从调研到初步改造完成,这一入口场地一竣工,就成了居民们喜爱并乐于在此交流休憩的场所。居民开始自觉的养护花坛里的植物,打扫水杉小广场的卫生,这块社区自治的试验田正慢慢被居民认可。自治小组适时通过微信成立“乐助协商万里自治”群,小区的居民逐步的都在加入群里,方便愿意参与小区自治的居民相互沟通交流、反馈意见线上线下一起来参与小区的自治(图5)。社区规划师小组,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下,给出了小区整个的环境改造方案,交于小区居民讨论,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商讨长期逐步改造实施的计划。
小区居民对于小区原有的不满和失望,逐步转化成主动要求参与和对未来向好发展的信心。2019年1月农历新年前,小区自治小组在水杉小广场组织了第一次的社区活动——包饺子迎新年活动。拉近了小区居民的距离,邻里氛围向着欢乐融合的方向发展。
三、自治背景下社区改造项目的发展趋势展望
“自治”是居民在社区以下的层面的自治单元内,通过建立支持性、互助性、治理性的自组织,对居民能力范围内的具体自治事务进行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新的居民自治背景下的社区环境的改造,不再是简单的设计师出设计方案与施工单位直接对接进行施工。在小尺度下建设的社区花园,以设计为先导,直面社区居民需求并为之注入美学和文化含义,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居民需求的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也受到居民的全程监督与参与,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强化,实现了社区的自治和有效管理。设计师也不再是关门做设计,做完方案就了事,需要积极应对施工中居民们提出的问题和实际的施工难题。在万里小区的远期的规划中,对于老小区居民中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喜爱蔬菜园艺植物种植的现象,自治群也开展了讨论,基本达成共识,在公共环境改造中,开辟一小块种植园,有居民们共同来管理种植与养护。这一
(下转第254页)
·213·
智者论道 而成了内容本身,成为礼的精神、乐的精神本身。因而“游于艺”又是与“成于乐”相关联的,强调“游”对心灵的塑造和人格完成的作用,随着“仁”的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游”不仅仅是在“艺”中“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更是在人生境界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的“游”是在规矩之内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而在庄子那里,思想的主题是自然的自然性,区别于孔子人伦的自然,庄子思考的是“逍遥游”,是有与无的关系。而有与无的关系从根本上规定了游与万物、人本身、他人、德性与精神、政治等的关系,“游”是游于无中,游于道中。
而“逍遥游”之乐亦不同于“孔颜之乐”,而是反伦理又超伦理的乐,是与自然同一,游于道中的“天乐”。
可见,孔子所言说的“游”有道德意义,而庄子的“逍遥游”则是一种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的超道德的自由境界。
【作者简介】赵亮(1981-),男,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
智库时代 书店,2002.
[3]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上接第213页)
设想,将在远期的小区总体改造设计中逐步实施。这是社区自治长期向良性发展的一个正面信号。通过居民对小区环境改造的参与,让同社区中的居民建立起认同意识与相互联系,是社区自治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公共空间的低成本设计,并建立由居民共建共治的机制,既能活化公共空间,又能增加居民间交往,是撬动社区自治的一剂良方。党的宏观政策指导是社区自治能够开展的强有力保障。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居民们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参与社区自治,是一种趋势。
社会组织的协调、引导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是社区自治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历时半年,万里小区入口花园改造的初步成功,为姑苏区乃至苏州市的无物业管理,现状不佳的社区进行自治改造闲置地、荒废地块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张亚萍(1979-),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苏州城区社区农园建设可行性及策略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1418)。
【参考文献】
[1]秦畅.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2]潘逸炜等.社区自治下的禅寺社区花园景观设计研究[J].设计,2017(23):150-151.
[3]陈亮.分类引领与功能优化:党建引领社区自治[J].天府新论,2018(1):10-17.
【致谢】感谢乐仁乐助严江城及团队在整个项目的主要组织与协调,感谢社区规划师小组成员徐翔、何青以及参与调研的我的学生们。
(上接第158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时,教师还可在这一流程中,引导他们使用一些查资料的方式,比如如何查阅相关文献等等,也可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能力。
(三)改进课程评价标准
《创新和解决问题》这门课程最初的课程评价标准设定为满分100分,具体为团队项目与课堂参与占60%,组内成员互评占5%,出勤占10%,个人案例与考试占25%,在结课时还需要使用纸质的试卷进行考试评分。这种课程评估方式不完全合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而并非简单的以纸质试卷考试为目的。因此,我们在课程评价上,将个人案例形式改革为团队结课展示:以团队位基础单位,利用PPT作为辅助工具,对课程进行总结性陈词;纸质考试改为课程论文形式: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择的问题,从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方案评估这一系列流程进行理论性总结,形成课程论文,这种评估形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效果。
三、结语
我们根据课程目标与环境专业培养要求对《创新和解决问题》课程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改革,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性训练,让所学的内容真正为专业问题的解决服务。课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引导,并对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改革,真正做到了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的进行课堂教学,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吴彦(1985-),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工程。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3014),重庆三峡学院教改(项目JG150707,SD150114)。【参考文献】
[1]王家全,唐毅,张亮亮,唐咸远.基于师生联合研发土工教学设备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222-224+241.
[2]舒喆醒,王俊玲,王悦,李思泓.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1):35-39.
[3]程世强,杨庆辉.体验物理实验创新教学,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中学物理,2019,34(2):43-44+52.
[4]杨新晓,陈殿兵.创新教育视野下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78-81.
[5]刘颖,王祖星,王敏达.以学科群建设为基础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9(1):134-135.
[6]姬国君.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前提条件、现实困境及可能路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9(2):32-36.
(上接第252页)
[6]齐丹丹,杨长红.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山西青年,2018(15):155.
[7]吴光林,季翔,沈士德,刘海波,王作兴,何斌,李建民,陈年和,胡建军,吴涛,·254·
白飞,陈益武,苏苓.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分层次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73-76+82.
[8]郑大湖.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课程体系构建[J].外语界,2016(06):49-56.[9]桑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7):77-78.
[10]夏玲.论开放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高教学刊,2018(19):5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