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江城市发展与城区土地利用分析

内江城市发展与城区土地利用分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内江城市发展与城区土地利用分析

许斌;岳巧丽;袁天凤

【摘 要】城市发展离不开土地供应,必然占用地大量土地.根据内江市2005年城区和2020年规划城区的用地规模,分析内江城市发展和城区各类用地分布、用地变化.结果显示:依据规划,内江城市范围扩展,建设用地将由原有的28.07%增加至42.07%,而农用地由62.28%下降至33.31%;内江城市发展受到内江自然地形和政策的双重影响,内江新城建设应抓住机遇,合理规划,严格执行,保护农用地.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9)004 【总页数】6页(P57-61,69) 【关键词】内江城区;发展;土地利用 【作 者】许斌;岳巧丽;袁天凤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内江市国土资源储备中心, 四川 内江 641000;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93.2

1 城市发展及城市用地变化研究现状

城市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共同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城市

发展必然以人口、资本聚集和占据大量农用地为前提,城市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相互平衡发展是近年来普遍关注的课题.面对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何进一步规划和建设好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部门和经济工作者思考的方向之一.方仁林[1]在总结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带和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地带以及我国华北地区城市分布特征,对“城市带”和“带形城市”的区别做了新的释义,并以广州城市用地布局为例深入研究.张庭伟[2]在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城市蔓延模式、动力、控制其蔓延政策等研究后,认为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关注物质环境的设计,应该从物质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转变的经验.姚士谋等[3]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为剖析对象,分析总结城市用地扩展的形态、趋势.余庆年等[4]在总结国内外城市用地规模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各等级城市用地的合理规模,指出城市化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鲁奇等[5]以北京为例,探讨了近百年来北京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谈明洪等[6]通过资料分析,研究中国1984~2000年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年均扩张,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展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因素.舒帮荣等[7]以太仓市区为例,应用C-D生产函数及计量分析法探讨城市用地合理规模的测算.王志远等[8]以长沙市为例,分析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特征与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

随着空间探测技术、计算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推广,3S技术也逐步城市用地研究中.肖继春[9]以重庆为例,利用航空红外像片对重庆市城市用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查明重庆市城市用地面积、现状分布特点,指出了城市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张镱锂等[10]综合运用3S技术,准确地展现1951~1999年拉萨城市用地变化进程,分析城市用地变化产生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及问题.李晓文等[11]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对上海地区城市扩展规模、强度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曾磊等[12]以城市发展文献等资料,运用GIS技术对保定城市土地扩展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影响保定城市发展的因素.金宝石等

[13]利用芜湖市1990年、2000年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对城市用地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与描述,探讨芜湖市城市用地及其扩展规律.由此看来,城市的发展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并成为研究热点. 2 研究区概述

内江市又名甜城,处成渝经济区之间,地理位置东经104°15′~105°26′,北纬29°11′~30°2′.幅员面积5386km2,辖三县二区.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坐落在沱江之滨;成渝、内昆铁路、成渝、内宜高速在内江汇合,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是四川省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枢纽.内江市在成渝经济圈中位置如图1所示.

内江城区主要包括东兴区和市中区的街道和部分乡镇,其中东兴区城区包括东兴、西林、新江3个街道全部地区,郭北、椑木、胜利、高桥、椑南等乡镇全部或部分;市中区城区包括城东、城南、城西、玉溪、牌楼、壕子口等6个街道全部地区,以及白马、永安、乐贤、交通乡镇全部或部分.中心城区主要分布在沱江两岸,包括:东兴区东兴、西林、新江街道;市中区管辖的城东、城南、城西、玉溪、牌楼、壕子口街道及周边地区,是内江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服务等中心地.中心城区目前已建成跨沱江公路桥梁4坐. 图1 内江在成渝经济圈中位置示意

内江城市发展历时较长,对内江土地利用状况,有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构建适合内江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14-16].本文拟采用内江市城区范围内用地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统计现有和规划的城区各地类面积,分析土地分布状况和用地结构,研究内江城区的用地发展,以期对研究内江城市发展等提供参考.文章采用数据主要包括内江市城区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2020年远期规划图案,内江统

计年鉴等.内江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图案都为纸质资料,为方便计算机统计,需要将其数字化并建立数据库,基本过程为扫描矢量化.在矢量化过程中,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地理坐标,应用内江城区1∶10000地形图作参照,进行坐标配准.

3 内江城市发展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对周围环境有着客观的要求,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源但又不能太靠近水洼地带,二是交通条件比较优越,三是周边物产较丰富,四是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内江历史悠久,史料表明内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是古蜀国的军事重镇.明万历年间,内江基本划定以发展水稻、甘蔗、桑麻为主的种植业和以冶炼、采掘、土陶、制盐、制糖、纺织等为主的手工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内江市区即现在的市中区城区一直为内江专员公署、内江专区行政公署、内江地区行政公署、内江市人民政府驻地.但是内江城市建设较为缓慢,1949年以前内江城市基础设施较差,民谣云“道路不平,油灯不明,水道不通,垃圾堵城”.1954年,内江城市建设规划工作才开始起步,以改造旧城为重点,逐步向外延伸建新区.直到1985年撤“地”建“市”后,市政府才把城市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功能的目的.1994年,经过两年时间进行第六次修编的《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内江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资料表明,1988年内江城区西林大桥竣工通车以后,内江城市建设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2005年12月,跨内江城区第三座公路桥桐梓坝大桥竣工验收,结束了内江市内交通依靠摆渡的历史.到2007年,东兴区已经完成城市主干道、城市服务、生活区等大批基础设施,城市形成规模,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推进成渝地区建设和发展,内江于2012年4月26日启动内江新城建设,预计城区面积扩

大至现有的2倍,并建成多条交通要道,建设产业基地,带动所属县区经济发展. 4 内江城区用地变化

4.1 2005年内江城区土地利用

2005年内江城区用地分布如图2所示,城区总面积为17935.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395.7公顷,占52.39%,所占比重最大,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内江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5150.6公顷,占28.72%,主要为内江中心城区和周围集镇建设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19.6公顷,占7.36%,主要为经过内江市区的沱江及其支流和坑塘水面.林地1097.0公顷,占6.12%;园地606.9公顷,占3.38%.交通运输用地270.6公顷,占1.51%.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共24.6公顷,占0.14%.内江市城市各类用地详见表1.

表1 内江市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地类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面积的比例(%)耕地9395.7 52.3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5150.6 28.7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319.6 7.36林 地 1097.0 6.12园 地 606.9 3.38交通运输用地 270.6 1.51草 地 70.2 0.39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9.9 0.06其他土地 14.7 0.08总 计17935.2 100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布.从搜集到的内江历史资料和城市发展一般历程来看,内江城区是在不断的占用周围的农地或其他地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内江城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中,城市聚落2226公顷,分布集中于沱江两岸的东兴、西林、新江、城东、城南、城西、玉溪、牌楼、壕子口等9个街道辖区及周边地区,是内江市城市中心地,市政、商服、科教文卫中心,也是内江城市功能向周围辐射中心.除此之外,在内江中心城区周围,东北部高桥镇,东南乐贤镇、椑木镇,西南部白马镇,西边紧邻中心城区的靖民镇等乡镇政府驻地较为集中分布,形成次一级集聚中心.该部分占地面积较大,主要包括建制镇城区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图斑统计约805公顷,在图斑中非常明显.农村建设用地则较为均匀

的分布在除了中心城区的其他地区,主要为村庄、农村宅基地用地和村庄服务中心建设用地.

交通用地分布.2005年,内江城区交通用地约270.6公顷,主要为成渝、内昆铁路和成渝、内宜高速公路、国道321线以及其他省级公路用地.铁路用地主要为由西北向东南的成渝铁路占地,以及经由中心城区往西南方向的内昆铁路占地;内宜高速与内昆铁路走向大致相同,成渝高速的走向与成渝铁路一致,国道321线在内江市境内与成渝高速、成渝铁路一致,在经过内江中心城区时,成渝高速、成渝铁路经过中心城区西南部分,国道321线则在中心城区以北的位置由西向东在盘龙冲附近向南经小河口镇,在椑木镇与成渝高速、成渝铁路对内江中心城区形成包围的态势;省级道路则以内江中心城区为点,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内江城区交通布局,有利于内江城区对外联系,特别是国道321线选址中心城区外围,有效地减轻了城区交通负荷,同时也方便周围区民的出行等. 图2 内江城区2005年土地利用

农用地分布.内江城区农用主要为耕地、园地、林地和少量的草地,较为均匀地分布在中心城区周围,约11184公顷,占内江城区总面积的62.28%.农用地中耕地9396公顷,林地1097公顷,园地607公顷.耕地中又以旱地为主,占耕地总量的80.95%,图斑统计为7606公顷,水田占耕地18.53%,为1741公顷;除此之外,耕地中有少量的水浇地,约占耕地总量的0.52%,约49公顷.内江城区农用地与村庄、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类似,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内江中心城区周边.主要受农业劳作距离和人口等因素影响,农业劳作决定了农用地与居民点的距离在一定范围之内.

4.2 内江城区土地利用变化

利用较新的内江城市2020年远期用地规划方案,经过矢量化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内江城市2020年用地与2005年有很大的扩展.2005年,内江城区范围占地

17935.2公顷,在内江城市2020年远期用地规划中,内江城区范围占地30629.7公顷,城市中心依然以现有的城市中心及扩展区域构成.此外,还在城区规划范围之外留有发展储备用地,加上东西两侧紧邻的长江森林公园和黄河湖风景区范围,内江城市2020年远期用地37204.3公顷.

内江城市2020年远期用地规划范围和用地面积统计如图3和表2所示:在内江城市2020年远期用地规划中,城市范围有较大幅度的扩展,由2005年的17935.2公顷扩展到30629.7公顷,与此同时,建设用地也围绕现有的城区向四周扩展.向北扩展到321国道线,向西以内遂高速公路为界,向东除增加乐贤、大冲山风景区和长江森林公园外,与2005年确定的边界基本一致;向南除沿原有城区扩展外,重点发展椑木镇和白马镇;规划范围内未作发展用地的,保留原有的农地等用地类型.

表2 内江城区2020年远期规划用地统计地类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面积比例(%)储备用地3073.8 10.04建设用地 12887.7 42.07绿 地 2663.7 8.70水域及滩涂用地 1802.3 5.88农用地及其他 10202.1 33.31总 计30629.7 100.00

2020年内江城区远期用地构成与2005年相比,总用地面积增加,各地类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斑统计显示,2020年内江城区耕地等农用地比重大幅度下降,由原来的约62.3%下降至33.3%,建设用地比例则大幅度上升,由原有的约30.3%上升至42.07%.新的规划更加重视绿化和自然环境净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把包括长江森林公园、大冲山风景区、乐贤风景区、玉皇观风景区、黄河湖风景区等东西向连接的地块作为绿地进行规划发展,形成城市中的绿化带. 图3 内江城区2020年远期规划用地分布 5 内江城市发展与土地关系分析 5.1 内江城市发展制约因素

内江城市发展较早但缺乏规划.1954年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开始起步,1985年市政府才把城市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1994年《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内江市城市功能规划定位长时间未明确、城市规划方案多次调整但未能落实是内江城市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

沱江横穿目前的内江城区,江面宽度200~400米,是内江城区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因受制于沱江江面,没有横跨沱江的桥梁,内江城市发展早期,主要为现在的市中区城区部分.内江市第一座横跨沱江的桥梁为1951年12月建成的成渝铁路沱江大桥,但该大桥位于距城区约10千米的椑木镇.内江城区第一座跨江公路桥梁为内江沱江大桥,1969年6月1日建成通车,连接老成渝公路,为城市过境干线两用大桥.1985年,市政府为开发当时还是农区的内江县(1989年撤县建区)沱江沿岸为新城区,于是决定修建城区内第二座跨江公路桥——西林大桥,并于1988年竣工通车.由此,内江城市逐渐往北扩展,跨江大桥也不断修建,桐梓坝大桥于2005年12月竣工通车,内江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发展和科技技术也影响到内江城市的建设,长期以来,内江主要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辅以冶炼,机械制造等.1998年对内江行政辖区做了调整后,将原来管辖的部分区县划出,使得现新内江市只占原内江市幅员的40.4%[17].成渝铁路和成渝公路等建成之后,内江未能很好地利用这两个有利的条件,加大发展工业和扶持新产业的力度,导致内江第二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较为薄弱. 5.2 内江城市发展供地分析

在人地矛盾异常尖锐的今天,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需要考虑到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成渝地区确定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无疑对内江综合发展是极大的利好.内江抓住位于该区域中心的优势,加快城市建设,已经启动了“内江新城”建设,目标是在内江现有城区周围以组团方式再建一个内江.按照规划,目前主要开发321国道以南连接中心城区的部分,同时也在建设高桥、

椑木、白马组团.

按照新的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内江城市范围扩展后的用地统计,建设用地将由原有的28.07%增加至42.07%,而农用地下降至33.31%,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下,内江城市发展必然快速推进.城市占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必将扩大,导致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建设与农用地保护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均衡点.因此,内江城区的建设应该考虑到以下问题.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经过多方论证可行的城市发展长期规划,使城市建设占地与农用地保护合理、均衡,并贯彻执行,分期建设,不能因为个别领导变动而对原有的规划进行大修大改,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

二是抓住建设成渝经济圈的机遇,合理地定位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目标,发挥内江处在成渝经济区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依托资源,作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能发掘地方资源同时利于环保的投资,建设符合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三是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和改造其他土地.当前,土地成为大多数地方财政来源,多数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GDP,唯GDP论政绩,由于建设用地供应掌控在政府手中,因此部分地方建设用地规模被扩大,造成大量的土地和其他资源浪费.依据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内江宜坚持按照规划建设新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同时,保护耕地,改造中低产田,作好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抛荒、耕地退化和水质污染等. 参考文献:

[1]方仁林.“城市带”和“带形城市”:也谈广州城市用地布局 [J].广州研究,1982(2):48-53.

[2]张庭伟.控制城市用地蔓延:一个全球的问题 [J].城市规划,1999,23(8):44-49.

[3]姚士谋,郑路,周建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用地扩展趋势[J].现代城市研究,1995(5):36-39.

[4]余庆年,赵登辉.我国各级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的比较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39-42.

[5]鲁奇,战金艳,任国柱.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 [J].地理研究,2001,20(6):688-697.

[6]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J].经济地理,2003,23(5):635-639.

[7]舒帮荣,刘友兆,李彦,等.城市用地规模扩张合理性研究:以江苏太仓市区为例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88-94.

[8]王志远,廖建军,陈祖展,等.城市用用空间扩张与碳排放的相关效应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2):82-88. [9]肖继春.重庆市城市用地现状遥感调查研究 [J].国土资源遥感,1995(2):7-15.

[10]张镱锂,李秀彬,傅小锋,等.拉萨城市用地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4):395-406.

[11]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模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12-422.

[12]曾磊,宗勇,鲁奇.保定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J].资源科学,2004,26(4):96-103.

[13]金宝石,查良松,陈明星.基于GIS的芜湖市城市用地扩展规律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2):146-147.

[14]雷坦,冉瑞平,祝清.内江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3-4.

[15]王寒梅,邓良基,高雪松.内江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4(24):29-34

[16]李乃康.四川省内江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J].资源与产业,2009,11(2):56-60.

[17]《内江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内江百科全书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