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 别 机电工程系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方 向 塑料模具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题目名称 平压印刷机 设计时间 2011年09-11月
2011年 11 月 21 日
目录
一、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 1 二、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与任务 ..................... 1 三、功能分解 .................................. 2 四、绘制机械循环图 ............................. 3 五、机构选型及传动方案设计 ....................... 3 六、传动系统及计算 ............................. 7 七、运动分析 ................................. 10
八、课程设计的感受 ............................ 11 九、参考资料 ................................. 12
一、 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平压印刷机是一种简易印刷机,适用于印刷八开以下的印刷品。它的工作原理:平压印刷机工作时平面铅字版固定在垂直位置,平板印头绕其固定轴心摆动,当摆动到垂直位置时,与版面接触进行压印,等压印头倾斜位置时,取出印纸并放入待印的纸张,同时,铅字版在着墨。平压印
油辊 油盘 印头 70° 刷机需要实现三个动作:装有白纸的平面印头往复摆动,油辊在固定铅字版上上下滚动,油盘转动使油辊上油墨均匀。
二、 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与任务
1、设计数据与要求
图 1
1、实现印头、油辊、油盘运动的机构由一个电动机带动,通过传动
系统使其具1600-1800次/h印刷能力。
2、 电动机功率N=0.75kW、转速n电=910r/min,电动机可放在机架的左侧或底部。
3、 印头摆角为700,印头返回行程和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之比K=1.118。
4、 油盘直径为400mm,油辊起始位置就在油盘边缘。
5、 要求机构的传动性能良好,结构紧凑,易于制造。
2、设计任务
1、确定总功能,并进行功能分解。 2、根据工艺动作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3、进行印头、油辊、油盘机构及其相互连接传动的选型。 4、按选定的电动机及执行机构运动参数拟订机械传动方案。 5、画出机械运动方案简图。 6、对执行机构进行尺寸综合。
7、对往复摆动执行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分析,绘制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
8、编写设计说明书。(用A4纸张,封面用标准格式)
三、功能分解
功能分解,即将整个工艺动作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执行构件的运动(称分功能或功能元),它们按一定的动作顺序来完成印刷。图1是平压印刷机主要部件的工作情况示意图,其工艺动作过程要求如下:
1、印头:往复摆动,具有急回特性。
2、油辊:在油盘处粘墨,给铅字刷墨(直线轨迹)。 3、油盘:给油辊均匀粘墨。
四、绘制机械循环图
(a) (b) (c)
图2 运动循环图
五、机构选型及传动方案设计
1、机构选型要求
机构选型就是选择或创造出满足执行构件运动和动力要求的机构。在进行机构选型和组合时,首先应熟悉各种基本机构和常用机构的功能、结构和特点,然后根据工艺动作过程及各个动作的运动规律要求等选择执行机构。
(1)印头运动需要有急回特性,可采用曲柄摇杆机构,摆动从动件凸轮机构。
(2)油辊只是简单的直线运动,可采用凸轮机构,曲柄摇杆机构。 (3)油盘具有间歇运动特征,采用不完全齿轮,槽轮机构,棘轮机构。
2、方案设计分析
以油辊或印头作为定标件,印头需要有急回特性。为了避免出现干涉现象,油辊设计也具有急回特性。而且,油辊需要与油盘接触粘墨,故需要短时间静止在粘墨位置。
(1)曲柄摇杆机构的特点:
1、结构简单
2、制作精度底,运动精度高,可以承受较大压力 3、装配容易,适合低速运动 4、效率较低,占用空间大 (2)凸轮的优点:
1、设计简单,适应性强,可以实现从动件的复杂运动规律要求。 2、结构简单紧凑,控制准确有效,运动特性好,使用方便。 3、性能稳定,故障少,维护保养方便。
缺点:凸轮与从动件为高副接触,易于磨损,可调性差,加工比较困难。
(3)槽轮机构的特点:
优点: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在圆销进入齿合和退出齿合时,传动较
平稳‘能准确控制传动角度。
缺点:由于槽轮在启动和停止时加速度变化大,有冲击,且随槽数减
小,转速增高而加剧,不适合高速场合。
(4)不完全齿轮的特点:
与其他间歇运动机构相比,不完全齿轮机构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灵活等特点。
方案机构选择:
油辊的传动机构选择
评价项目
曲柄摇杆
双摇杆 评价等级
凸轮变杆长
完成实现目标功能 优 工作原理的先进性 优 工作效率的高低 优 运转精度的高低 优 方案的复杂程度 良 方案的实用性 优 方案的可靠性 优 方案的新颖性 优 方案的经济性 优 方案的绿色性
优
综上所述:选曲柄摇杆机构较好 印头传动机构选择
曲柄摇杆
评价项目
完成实现目标功能 优 工作原理的先进性 优 工作效率的高低 优 运转精度的高低 良 方案的复杂程度 良 方案的实用性 优 方案的可靠性
优
优 优 良 良 优 优 良 优 优 优
摆动从动件凸 轮 评价等级 优 优 优 优 良 优 优
优 优 良 优 良 良 良 优 良 良
方案的新颖性 方案的经济性 方案的绿色性
良 优 优
优 良 优
综上所述:选摆动从动件凸轮机构较好 油盘传动机构选择
槽轮机
构
评价项
目
完成实现目标功能 优 工作原理的先进性 优 工作效率的高低 运转精度的高低 方案的复杂程度 方案的实用性 方案的可靠性 方案的新颖性 方案的经济性 方案的绿色性
优 优 良 优 优 优 优 优
棘轮机构 评价等级 良 良 良 良 良 良 良 良 良 良
不完全齿轮
优 优 优 优 优 优 优 优 优 优
综上所述:选不完全齿轮机构较好
综上:按照题目要求,各机构应协调运动。采用凸轮控制油辊或印头的运动比较好,因为速度的调整比较方便。尤其是凸轮运动可以设计成使油盘和油辊充分的时间结合。相反地,采用四杆机构不能做到这点。
运动简图如下:
六、传动系统及计算
选用上述方案进行仿真,根据选定的驱动电机的转速和平压印刷机的生产能力,经过3次减速使得运动机构满足运动条件使其具1800次/h印刷能力。它的机械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为:i=91030,分配传动30比如下:第一部分采用V带减速,其传动比为i12.5;第二部分采用V带减速传动,其传动比为i21;第三部分采用带传动,其传动比为
i32.5;第四部分采用不完全齿轮传动,其传动比为i44.8;然后第三
部分带动盘型凸轮实现油棍的滑动和印头的摆动。由于只能用一个电动机带动机构的运动,油盘运动的机构由皮带传动,第四部分采用不完全齿轮带动油盘间歇转动。
1、 带1传动设计
根据传动比为i12.5,可以选出带传动的基本数据:带轮基准直径d180mm,d2200mm,根数Z=3。中心距取:a=500mm
2、 带2传动设计
根据传动比为i21,可以选出带传动的基本数据:带轮基准直径
d2d3200mm,根数Z=3。中心距取:a=780mm 3、 带3传动设计
根据传动比为i32.5,可以选出带传动的基本数据:带轮基准直径d2200mm,d4i3*200500mm,中心距取:a=980mm
4、 齿轮传动设计
i齿轮传动比:g=
i总30i==12 g=i1i2i4, 得i4=4.8 i12.5(1)高速级齿轮:模数m=3;小齿轮齿数z1zi20/45 齿轮分度圆直径:d160
(2)低速级齿轮:模数m=4;取齿轮齿数z25630;齿轮分度圆直径:
d2120
5、 凸轮机构设计
根据题目要求,印头返回行程和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之比K=1.118,油辊与油盘需要短时间刷墨。机构具有1600--1800次/n的印刷能力,若为1800次/n,则周期T=2S,n=0.5r/s。
再根据印头的最大摆动角度位置,利用几何作图方法找出凸轮转动中心点,根据运动时间要求画出两段弧线,利用UG的桥接功能画出凸轮。 (2)设计效果图示:
图7 凸轮设计
6、 印头设计
印头与油辊需要协调运动,当油辊上升到最高点时,印头处于垂直位置。如下图所示用一连杆将油辊与印头连接,实现运动状态的传递。为了避免出现死点,如下图所示,连杆设计的位置略偏斜
C
(c) 图8 印头设计
设计过程:印头的摆动主要通过连杆与油辊相连接,借助油辊的上下移动作为驱动来源。
为了避免出现死点位置,将连杆BC(如上图所示)向左偏置50mm。 设杆AB为X,印头的摆动角度为70°, 且杆AC=314mm。 杆BC长为lBC2(800X)2502 在三角形ABC中,根据余弦定理有:
lBC23142X22314XCOS700 ,求得X=367mm。
7、 油盘机构设计
只有在油辊与油盘接触的时候,油盘才转动,这样可省去不必要的能量损失,故油盘要求有间歇运动,所以用不完全齿轮驱动。
七、运动分析
为了验证这个设计机构的可行性,我们应用UG运动仿真对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从而绘制出各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图。
1、油辊的位置—时间图
图11
2、油辊的速度—时间图
图12
3、油辊的加速度—时间图
图13
4、印头的速度—时间图
图14
5、油盘的速度—时间图
图15
6、运动仿真
图16 0.98秒时印头与印版角度最大70度
图17 油盘给油辊上油
八、课程设计的感受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又使我对机械设计的方法、步骤、思路、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作为一个机械设计人员,应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这次的设计的时间短,设计任务是要求把三个机构通过一个动力源做到协调运行。通过查阅书本、资料,观察各地方相应的结构,我逐渐获得思路。设计思路很容易就想出了好几种,但用UG软件进行运动仿真时就不完全能演示出来了,从而剔除了一些不可行的设计方案。设计第一个机构时非常简单,主要是一个简单的运动轨迹。但到了设计第二个的机构的时候就有点不知所措了,后来进过翻阅书本,了解更多的机构,使我豁然开朗。对于这次的课程设计,使我明白到,我们对机构的认识还不够深。我们应该多了解各种机械设备的结构,开豁眼界,做到能快速的设计出各种具有协调运动的机构。
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后,都一一解决,使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培养出团结互助的良好学风。同时,使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多次的检查,我发现问题不是一次的检查就能发现的,必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正确的表达方法,做到认真检查,不遗漏。谢谢老师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九、参考资料
(1).《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 孔凌嘉等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机械原理》课本 张春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机械设计》课本 谭庆昌 赵洪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 牛鸣岐等主编(5).《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裘建新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