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材料成型

材料成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用于衡量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指标有强度塑性和硬度 2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是拉伸试验测定 3强度: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屈服点,抗拉强度

4规定以试样产生0.2%塑性变形时的应力作为屈服点 5多以屈服点做强度设计依据,但脆性材料(灰铸铁)以抗拉强度为依据

6塑性: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伸长率,断面伸缩率

7硬度: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划痕的能力,是衡量金属软硬的指标,直接影响耐磨性

8布氏硬度(HB):测试值较稳定,准确度较洛氏法高,缺点是测量费时,压痕较大不适于成品检验。洛氏硬度(HR):测试简便,迅速,压痕小,不损伤零件,可用于成品检验,缺点是测得的硬度值重复性较差,需在不同部位测量数次

9韧性;金属断裂前吸收的变形能量的能力,冲击韧度

10疲劳强度:承受循环应力的零件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有时突然发生断裂,而其所承受的应力往往低于该金属的屈服点,这种断裂叫疲劳强度。为提高措施:改善其形状结构,减少应力集中,提高零件表面质量,进行喷丸处理,表面热处理,还应控制材料内部质量,避免气孔夹渣等

11韧性与疲劳强度区分:韧性不仅受试样形状,表面粗糙度及内部组织的影响,还与试验时环境温度有关,常用指标有冲击韧度。疲劳强度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状态,对粗糙度值,缺口等 1过冷: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平衡结晶温度)

2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冷却速度愈快,实际结晶温度愈低,过冷度愈大 3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遵循晶核不断形成和长大 4固态金属多由多晶体构成,每个晶核长成的晶体叫晶粒,晶粒之间的接触面叫晶界

5影响晶粒粗细主要取决于晶核数目。细化铸态金属晶粒途径①提高冷却速度,以增加晶核数目②金属浇注前在金属液内加入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③采用热处理或塑性加工方法使固态金属晶粒细化 6金属晶体主要差别在于晶格类型和晶格常数的不同。纯铁晶格: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

7同素异晶转变:随温度的改变,固态金属的晶格也随之改变的现象

8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熔合在一起,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9①组成金属的元素叫组元,简称元②合金组织中,凡化学成分,晶格构造和物理性能相同的均匀组成部分叫相

10按铁和碳相互作用形式的不同,铁碳合金组织分固溶体,金属化合物 ,机械混合物

11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而仍保持晶格类型的金属晶体。单相,固溶强化:形成固溶体时溶剂晶格产生畸变,使固溶体强度硬度有所增强①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体心立方,F表示727度含碳0.0218%②奥氏体:碳溶于γ—Fe 面心立方 A表示 1148度2.11%①②塑性好,强度硬度不高 12金属化合物:各组元按一定整数比结合而成,并具有金属性质的均匀物质,单相。①渗碳体Fe3C,硬度极高,塑性韧性极低

13机械混合物:由结晶过程所形成的两相混合物。①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 P 727度0.77% 介于两者之间 ②莱氏体:高温莱氏体:奥氏体渗碳体组成 Ld 仅存727

低温渗碳体:珠光体渗碳体组成 Ld¹ 4.3% 14铁碳合金状态图Ⅰ4个基本相:液相L,奥氏体相A,铁素体相F,渗碳体相Fe3C。Ⅱ①ACD线:液相线,此线以上为液相区,液态金属冷却到此线时开始结晶②AECF:固相线,合金冷却到此线温度全部结晶成固态③GS:奥氏体在冷却中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A3④ES: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⑤PSK:共析线A1⑥PQ: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ECF共晶线

15铁碳合金据含碳量不同分钢和铸铁①钢:含碳小于2.11% 亚共析钢<0.77% 共析钢=0.77% 过>0.77%②铸铁2.11—6.69% 共晶铸铁=4.3% 亚<4.3% 过>4.3%

16γ—Fe与α—Fe同素异构转变点为912℃ 17纯铁熔点为1538℃

18 45钢含碳量为0.45%,中碳钢 三钢的热处理

1①钢的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工艺②分普通和表面热处理③普通:退火,正火,淬火,回火④表面: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

2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原有的组织转变成奥氏体后,再以不同的冷却方式或速度转变成所需的组织,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3①退火:将钢加热,保温,然后随炉或埋入灰中使其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②目的使珠光体内片状渗碳体以及先共析渗碳体③分完全(铸钢件重要锻件),球化(过共析钢件),去应力退火(部分铸件,锻件及焊接件,有时精密零件的切削加工)④去应力退火:将钢加热到500—650℃,保温后缓慢冷却。由于加热温度低于临界温度,因而钢未发生组织转变

4①正火将钢加热到 以上30—50℃(亚共析钢)或 以上 30—50℃(过共析钢)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②应用:①取代部分完全退火②用于普通钢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③用于过共析钢

5①淬火将钢加热到 以上30—50℃,保温后在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②措施:选择合适钢材正确的结构,严格控制淬火加热温度,合理选择淬火介质,正确选择淬火方法(水 碳素钢 油合金钢)

6回火将淬火的钢重新加热至 以下某个温度,保温后冷却到温室的热处理工艺

7低温回火的目的:降低淬火钢的内应力,以降低钢的脆性,防止产生裂纹,同时也使钢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低温 中温高温回火)

1合金铸造性能:合金在铸造成形时获得外形准确,内部健全铸件的能力。有流动性,凝固特性,收缩性,吸气性

4流动性灰铸铁,硅黄铜最好,铸钢最差 6浇注条件①浇注温度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强②充型压力大越好

9收缩分①液态收缩:从浇注温度到凝固开始温度(液相线温度)间的收缩②凝固收缩:从凝固开始温度到凝固终止温度(固相线温度)间的收缩③固态收缩:从凝固终止温度到室温间的收缩 11液态凝固收缩表现为合金体积的收缩,用单位体积收缩率(体积收缩率)表示,固态收缩用单位长度上收缩率(线收缩率)表示

12缩孔:集中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液态凝固收缩越大浇注温度越高铸件越厚缩孔容积越大

13①缩松:分散在铸件某区域内的细小缩孔,因合金糊状凝固,被树枝状晶体分隔开的小液体区难以得到补缩所致②宏观显微缩松

14缩孔缩松防止安放冒口,在铸件某些厚大部位增设冷铁,使铸件实现顺序凝固

15对结晶温度范围宽的合金由于糊状凝固,结晶开始后,发达的树枝状晶架布满了铸件的整个截面,使冒口的补缩通路严重受阻,因而难以避免显微缩松

16造型是砂型铸造最基本工序

17温度升高到该金属熔点(开氏温度)的0.4倍时,金属原子获得更多的热能,使塑性变形后金属被拉长了的晶粒重新生核结晶,变为与变形前晶格结构相同的新等轴晶粒,这一过程叫再结晶。用加热的方法使金属发生再结晶,从而再次获得良好塑性,这种工艺操作叫再结晶退火

18焊接热影响区指焊缝两侧金属因焊接作用但未熔化而发生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区域,熔合区,过热区,正火区,部分相变区 19焊芯作用导电,填充焊缝金属

20药皮用于保证焊接顺利进行并使焊缝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21常用来焊接长的直线焊缝和较大直径的环形焊缝

22金属材料焊接性指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按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求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