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果 报 告
一、研究的概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一个难点,因为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的汉字比较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另外,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比城市孩子见识少,学前识记的汉字少。家庭辅导缺失,如果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在加上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繁琐、乏味、单调,耗时巨大。识字教学成为低段语文教学的瓶颈。因此,如何使学生更快的掌握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便成了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小学生的识字的认知规律:低龄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对图象感知接受优于文字和图表,在识字教学中应符合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3.识字教学心理学认为:“所谓识字就是意味着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统一联系的形成。只有把音形义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统一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儿童在建立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简单的直接联想和智慧性的间接联想。”
(三)课题的界定
自主识字:即主动愉快的学习,认识,运用所学汉字。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提出的要求。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智力,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四)研究的对象
特兴小学一年级(二班)、二年级(三班)的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组成员 姓名 许建波 性别 年龄 职称(职务) 实验班级 男 44 一级 2(3) 分工 课题的设计、实验的预设、验证,实验的分析、总结 实验的预设的验证,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总结 潘晓池 女 24 初级 1(2) 二、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解决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方法,找到了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行为方式,建构起了自主学习汉字的认知体系。
(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初步形成了先学后教 互助展评 点拨升华的学习模式。其步骤为:自主学习——
小组查练——全班展练——点拨强化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能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学好识字,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兴趣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学。新课程还呼唤有情趣的语文教学。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儿童主要是以形状、色彩、声音、感觉进行思维的。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生字宝宝”或“生字伙伴”等等,孩子们喜欢的名词,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化成了交朋友或是打招呼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如:潘小迟老师所教学的《北京》一课就用导游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课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能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我们可以用多种手段来建立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如: 1.学会利用图片识字
在一年级教学中很多象形字我们都可以利用多种图片来帮助学生识字,可以在出示图片的同时,出示生字。这在小学一年级的象形字教学特别有用,今后学生就能根据这一方法去猜书上有图有文字的生字了。如,教学“山”、“水”、“石”、“日”、“月”、“土”等。
2.学会利用文本识字
结合课文识字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和归宿,我们可以打破孤立识字的单调与枯燥,例如,潘小迟在上《北京》的生字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词;其次,诵读课文,在语境中识字,在利用字卡出现生字。这样通过几次的再现达到强化的目的。
3.学会在活动中识字
低年级的儿童坐不住,爱活动,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特征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识字,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建构起认识汉字的一些规律,如:
(1)“开火车”游戏识字法
一般是按照座位,每位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快速认读生字,也有一组一组认读的,这样能使全体学生兴奋起来,在愉快中学习生字。
(2)“猜谜语”识字法
我们可以把一些字编成谜语让学生猜,能激发学生的性趣,如: 圆圆红盘就是(日),弯弯小船就是(月),一个人 (大),两个人(天);而学生编的谜语五花八门,有的比老师还说得好,如:如“一个大力士,流了两滴汗(办)”、“两人坐在土堆上(坐)”、“空中飞人(会)”、“一”加(十)“一”(王) “两人坐在土堆上(坐)”、“禾苗着火了(秋)”、“三人(众)”、“山连山 (出)”一横一撇一竖在土里(在)、一口咬断牛尾巴。等等这些字谜,让学生们眉开眼笑,喜闻乐见。如此简单而有趣的活动,可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3)顺口溜识字法
顺口溜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汉字和顺口溜相结合,枯燥生字教学顿时妙趣横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奇姿异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汉字的感情,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
许建波在第二册课文中
“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 有目是眼睛,有日天气晴; 有人留倩影,有心情意浓;
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顺口溜来进行字族识字,减轻了识字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回”字,可教给学生编成“大口里面套小口”是“回”字。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也编出了许多顺口溜,如:“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门口不见锁,中间长嘴巴”是“高”字,“上字家一竖,少字去一点”是“步”字等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觉的有趣,兴致高,也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
(4)表演识字法
把识字以玩一玩、演一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边说边识字的载体。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如:
许建波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公鸡、鸭子、兔子、猴子等等,让孩子们在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表演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使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丰富了口语知识,又从中学到了识字的技能。
(三)能形成自主识字的习惯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学习识字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要求学生要形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要成为习惯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有学问,识字应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生活中到处有汉字,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识字,处处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把字识作为一种习惯。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如“买东西,我们就可以留心观察店铺的招牌,商品的名称,商品的说明书等,认出自己学过的字,加以巩固所学,对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同伴或亲人,也可以记下字形,回家去问家长或老师。又如:在家看电视时,要多看上方或下方的字幕,张嘴读一读这些句子,认一认你见或学过的字,加深对所学字的记忆,事事留心,处处留神,让自主识字成为一种习惯。
(四)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早阅读。一般来说,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主要效果
(一)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了低段自主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教的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 互助展评 点拨升华
(二)通过课题研究,同学对枯燥无味的识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多种方法的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中,同学不只对课内生字的认识感兴趣,对课外识字也非常主动,并乐于把从课外认识的字与大家交流,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内外识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他们识字的兴趣。同非实验班的学生比识字量要多出100—200字,写作的水平大大增强,在写话中比非实验班的学生用词量、字数上都要多。
(三)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改变了教学方式,能因材施教,能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引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五、成果的价值意义及创新点 (一)价值意义
1.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素养
研究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以期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使课题研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展开。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章、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的指导性文章和切合课题研究的专题性理论;另外,还上网学习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实例评析,学习了许多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章。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素养。
2.加强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激发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
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
(二)创新点
1.以创建课堂教学新模式为目标。
2. 形成了立足课堂,注重激趣,让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得到最优发展的策略。 六、成果推广应用的价值分析
可以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推广该成果,该成果有助于改变农村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难的毛病。能克服教师教、学生学汉字的畏难情绪,能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七、认识与探讨
(一)因为本课题的研究的期限是一年,时间紧,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例如 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更普遍重“识”轻“写”,一堂课40分钟几乎都用在了“识”上,没有时间安排写,而把“写”放在了课外,由于在课外教师的范写也变弱。其实练写的过程既是对“识”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体会汉字形体美的过程,我们这种由学生在课下练写,则不仅体现不出教师的书写指导,而且学生容易写错笔画或写错笔顺,占格不规范,等发现问题再纠正就很是困难。
(二)如何将传统书法与学生汉字的书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同时学习和受到书法美的熏陶。让学生在练习书法中学字,在学字中练习书法。
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1〕黄亢美: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陶保平:“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研究”,《上海教育研究》, 1996年第8期 〔3〕赵光星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概要》,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 〔4〕吴立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