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 语文(含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致 暗然失色 束手无策 B.惟幕 风餐露宿 自知之明 C.炫耀 胸有成竹 狂妄自大 D.寂寞 春华秋实 故名思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致 暗然失色 束手无策 B.惟幕 风餐露宿 自知之明 C.炫耀 胸有成竹 狂妄自大 D.寂寞 春华秋实 故名思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自从“百家讲坛”问世以来,观众对它的评论一直不曾间断。有些评论见解深刻,语言犀利,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 ....
B.假如人什么情绪都没有,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泰然处之,心平气和,或都能忍之,远之,这是麻木,....或是胆小鬼,糊涂虫。
C.国庆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 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深,因势构筑,构思巧妙,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决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因素之一。 B. 通过这次全市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C. 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争先恐后地踊跃给校刊投稿。 D. 航天员举着豆沙粽子,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节日问候。 二、文言文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 1 页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 )
A. 年且九十(将近)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商量) ...B. 毕力平险 (毕业) 指通豫南 (指向) 杂然相许(杂乱) ...C. 投诸渤海 (之于) 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寒暑易节(交易) ...
D. 虽我之死 (虽然) 无穷匮也 (匮乏) 何苦而不平(辛苦) ...6.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其妻献疑 惧其不已 帝感其诚 ...C.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D. 山北之塞 汝之不惠 往之汝家 ...7.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B.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孤儿。 D.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翻译: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8. 根据选文内容 ,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选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的表达方式,记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B.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 选文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山高路远衬托了愚公“改天换地”的气魄,山神“惧”,天地“感”
第 2 页
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D.对话生动传神是选文的一大特色,既展开了情节,又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妻子关切、担心的劝说,智叟无情的嘲讽,把目光远大,信念坚定,迎难而上、改天换地的愚公形象写得生动形象。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暑假作业检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③_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2)请默写《商山早行》全诗。(4分)
四、阅读(共10分)
黑白双风暴(10分)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 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10至20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
第 3 页
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9.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 10.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3分)
11.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五、作文(60分)
请你以“给我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要有真情实感 (4)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赏析(4分)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全诗无一笔写月,却处处写月,请结合一、二句加以理解
2.句中“悠悠”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黠鼠赋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第 4 页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注释:①橐(tuó):袋子。②嘐(jiāo)嘐聱(áo)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③虿(chài):蝎子。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使童子烛之 用烛火照明 B. 举烛而索 寻找 ....C. 橐坚而不可穴也 洞穴 D. 私念其故 暗自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2)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5.老鼠的黠体现在何处,借这个故事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考。请分条概括(4分)
三、名著阅读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水浒传》(暑假作业检查) 6.阅读《水浒传》回答问题(4分) (1)下列事件发生顺序正确的是( ) A、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林冲棒打洪教头 B、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林冲雪夜上梁山 C、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D、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关于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寺院上了假扮道士和尚,实则捣毁寺院,养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当,二次复回,被二贼击败,到赤松林,遇到剪径的史进,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贼,烧了瓦罐寺。 B、智深杨春、史进趁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
第 5 页
③
C、高太尉调戏林冲之妻。林冲见是高太尉,虽然恼怒,但忍了。 D、老都管引陆谦、富安见高衙内,定下陷害林冲的计策。林冲中计被擒。 (3)下列人物及间接错误的是( ) A、史进: 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史进全身刺了九条青龙,江湖人称“九纹龙 ”,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
B、杨志: 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
C、鲁智深: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指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因不满方丈,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后院。
D、宋江: 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
(4)下列关于生辰纲事件叙述错误的是( ) A、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中七个好汉装作贩枣子的小本经商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老都管,老虞候。 杨志喝得少,起得早,要跳冈自尽。
B、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要大张旗鼓,而不要扮做客商。并要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不要在路上闹别扭。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
C、都管,厢禁军回京谎报杨志勾结贼人,盗走珠宝,梁中书告知蔡京。蔡京命令府尹捉拿贼人。 D、杨志不忍自尽,下冈而去。 做制使失了花石纲,做提辖又失生辰纲,只好投二龙山落草。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太姥山的心思
太姥山在福建省福鼎市境内。从八方来的游客没有一个不为这山的容颜倾倒,没有一个不赞叹这山峰之险峻、山石之雄奇、洞穴之幽深……
他们读着山上前人的诗刻:“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功;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窿;胜景无穷致,游人思来重。”他们个个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觉得这诗写出了自己眼前的景、心中的情。他们个个惊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么一座有着“海上仙都”之美称的太姥山啊,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只能让我们的语词止步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不,不是的!我猜想,一定是别的因,一定是别的因才结出了别样的果。不然,为什么这座美丽的山出现在此处而没有出现在彼处?不然,你为什么找不到另外一座比她更美丽、比她更独具风韵的山?
我猜想,一定是在洪荒的时代,一定是在一个春天,因为那是一个怀春的季节。那时候的太姥山
第 6 页
还潜藏在这片大地的下面,不!这片大地的下面也没有一座山,没有山的雏形。这一片大地,我且把她称作地母吧。春天,他用浩荡的天风吹醒了地母的眼;夏天,他用火热的阳光爱抚着地母的脸;秋天,他用细小的雨点润泽着地母的心田;冬天,他用绵绵的白雪装饰着地母的梦……他是这一方天空。
渐渐的,地母喜欢上了他,渐渐的,喜欢变成了喜爱,地母的喜爱不可救药。而情商低下的他却不解风情,对地母的心思一无所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他四时的职责。他对地母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履行着他四时的职责。
地母的心思要经历过几番的煎熬啊,有喜、有悲、有怒、有怨;有希望、有失落;有寡妇之夜哭,有羁人之寒起……然而,情商低下的他仍是一无所知,天命有常,四季轮回,一年年的将阳光和雨雪赐给地母。
地母的心思千回百转,百转千回已经成了一股滚热的岩浆了,已经到了再也无法抑制的地步,越抑制越翻滚得厉害,越要冲天而起。于是,这一天,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过,再也无法忍受情思煎熬的地母,猛地撕开自己的衣襟,她向他袒露了胸怀,她向他捧出了自己的心,她把自己的心冉冉地捧了出来。
于是,天空为之震惊,天空为之动容!天空化作万千的柔情,他用奇花异草装扮着她美丽的容颜,用缥缈的云雾点缀着她的衣饰;他让蔚蓝的大海与她相伴,让最勤劳的人们做她的子民。上亿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人世几回伤往事,然而,太姥山不改,青山与蓝天的奇缘不改。蔚蓝的大海依然与她相伴,最勤劳的子民依然生生不息,不信,你去看,在太姥山的南麓,瑞云畲族民族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生机勃勃。
你们今天来到太姥山,你们惊叹这山石的嵯峨、峰的诡异、谷的清秀、洞的幽深。你们看“夫妻峰”两石相偎,你们看“九鲤朝天石”九条鲤鱼飞跃上天,你们感叹真惟妙惟肖!你们只会感叹造化的神奇,你们不知道这些曾经都是太姥山的心思。
我知道这些都曾经是太姥山的心思。可是,太姥山的心思,只为青天打开。我来到太姥山,我迷恋着这里的一切:一块巨石,一棵大树,一条小溪,乃至一棵小草,一朵花儿,但我是一个凡人,我没有天的眼睛,我无法猜透太姥山现在的心思。譬如,我来到这里,我是一个受她欢迎的人,还是一个遭她厌弃的人?
因为我的迷恋,所以,我要在意她的心思。可是,我却只能试探她的心思,小心翼翼的。 我来的这天,群峰静默无言,要说太姥山无情,而云雾却在山峰间缠绵;杜鹃花虽然刚刚凋零,而紫藤花却开得正艳。山间的绿雪芽茶苍翠欲滴,采一片送入口中,至今口齿留香。那么,太姥山,我是一个受你欢迎的人了。可是,你清溪间的娃娃鱼,一见我的影,为什么要仓皇逃走啊……我始终猜不透你的心思。
有人说,太姥山的心思应该是那明明的月,它从山洼间冉冉升起,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晶莹剔透。
第 7 页
然而,我来的这天夜晚,偏偏雨雾蒙蒙,青天似乎有意要让我看不见太姥山上的月,猜不透太姥山的心思。
7、作者笔下的“太姥山”有何特点?(3分)
8、太姥山是怎么形成的?作者如何认识?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4分)
9、如何理解“这么一座有着“海上仙都”之美称的太姥山啊,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只能让我们的语词止步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这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0、赏析句子“春天,他用浩荡的天风吹醒了地母的眼;夏天,他用火热的阳光爱抚着地母的脸;秋天,他用细小的雨点润泽着地母的心田;冬天,他用绵绵的白雪装饰着地母的梦……他是这一方天空。”说说其中的妙处。(3分)
11、如何正确理解文题“太姥山的心思”?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5分)
四、语言运用(共 12 分)
12. 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2 分)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 并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 化现象。(4 分)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 冯有时 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 赵安娜 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 王笃志 刘致远 用意: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2)下面是一篇有关“名字”的短文,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 分) 古代的名与字分别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 ① ,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 入社会时的
第 8 页
称呼。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字独立与名之外,又与名 ② 。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 ③ ;也有名与字互 为补充的,如岳飞字鹏举;还有 ④ ,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① ② ③ ④ (3)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两个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不要 求句式完全一致)(4 分) ①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②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蒋力行 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①姓名: 解说: ②姓名: 解说:
第 9 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欧•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
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得到院子,一堵空墙,一颗老极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又掉了!只剩五片了。”“五片?什么?”“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琼珊。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副‘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副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 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他们不由得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都默默无言。贝尔曼当完模特就走了。大片的雪花伴着寒冷的雨不停地落下。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琼珊第二天早晨醒来就低声地命令苏艾。
然而,看呀!一夜的风雨吹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茎部 仍是深绿色,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最后一片!我以为它不在了。今天它一定会落,我也会死的。”琼珊说。白天总算过去了。暮色中,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夜里北风呼啸,拍打着窗户,雨水从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亮,琼珊就吩咐苏艾拉开窗帘。那片枯藤叶仍在那里。琼珊躺着,盯着看了许久。“苏艾,
第 10 页
我是个坏女孩。想死是有罪的,天意让那片藤叶留着来证明我的坏。你给我拿点汤来吧!”她突然喊道。
下午,医生来了,临走对苏艾说:“她很快会好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 叫贝尔曼,也是肺炎。但年纪太大,病得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房间里,琼珊平静地靠着床织着一条蓝色披肩。“有件事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苏艾走过来抱着琼珊说:“贝尔曼先生患肺炎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从我们这儿离开后的第二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痛得动弹不了,全身也都湿透了。他们不清楚他究竟去做了什么。后来他们发现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 一块涂抹这绿色和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再想想,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哎,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 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8. 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①贝尔曼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生活失意.“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黯淡的小屋,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②善良,富有同情心,无私关怀、帮助他人.当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喊道:“哎,可怜!”③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晚上冒雨画“常春藤”,以致得肺炎而死。④贝尔曼画技高超.他画的那片常春藤,连当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
9.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出三次写到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4 分)
①写出了琼珊病情严重,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了琼珊知道自己不久于世的绝望。③写出了琼珊数着最后的叶子只有四片的害怕和绝望的心理,为下文写贝尔曼先生崇高的爱心和高超的画技做铺垫。
10. 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①这样写,更能凸显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给琼珊以期待,让她与生命进行不屈抗争的内容,从而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②贝尔曼的画,让本来就是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侧面衬托了贝尔曼画技的精湛和高超,更能表现贝尔曼先生的崇高品质。
11. 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请结合 全文进行简要赏析。(6 分)①贝尔曼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老画家,是个火气十足的老头,完全看不起人间的温情.但在结尾,却为了增加琼珊的生活希望,不惜自己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树叶,得肺炎而去世.结尾出乎意料之外。②结尾又在情理之中.老画家听到琼珊的“胡思乱想”的嗤笑,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但那片叶子掉下后,琼珊就会无望死去.后来冒雨画常春藤树叶,鼓舞琼珊生的斗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③这样结尾使小说情节曲折,也更能突出贝尔曼先生的美好心灵。
第 11 页
第 12 页
XX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期入学
9年级 语文考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精致 暗然失色 束手无策 B.惟幕 风餐露宿 自知之明 C.炫耀 胸有成竹 狂妄自大 D.寂寞 春华秋实 故名思义 (A项中“暗”应为“黯”, B项中“惟”应为“帷”, D项中“故”应为“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精致 暗然失色 束手无策 B.惟幕 风餐露宿 自知之明 C.炫耀 胸有成竹 狂妄自大 D.寂寞 春华秋实 故名思义
(A项中“暗”应为“黯”, B项中“惟”应为“帷”, D项中“故”应为“顾”)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自从“百家讲坛”问世以来,观众对它的评论一直不曾间断。有些评论见解深刻,语言犀利,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言论或事物,与句中“难得”重复。) ....
B.假如人什么情绪都没有,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泰然处之,心平气和,或都能忍之,远之,这是麻木,....或是胆小鬼,糊涂虫。(“泰然处之”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心情安定,态度从容。)
C.国庆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 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慷慨解囊”大方地拿出钱财来帮助或赞助别人。)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深,因势构筑,构思巧妙,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D“鬼斧神工”形容艺术作品精妙奇巧,技术极为高超,几乎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 应把“学习态度的好坏”改为“好的学习态度” A. 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决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因素之一。
B. 通过这次全市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应去掉“通过”或“使”。 C. 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争先恐后地踊跃给校刊投稿。“争先恐后”与“踊跃”重复 D. 航天员举着豆沙粽子,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节日问候。 二、文言文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第 1 页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 )
A. 年且九十(将近)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商量) ...B. 毕力平险 (毕业) 指通豫南 (指向) 杂然相许(杂乱) ...C. 投诸渤海 (之于) 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寒暑易节(交易) ...
D. 虽我之死 (虽然) 无穷匮也 (匮乏) 何苦而不平(辛苦) ...6.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其妻献疑 惧其不已 帝感其诚 ...C.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D. 山北之塞 汝之不惠 往之汝家 ...7.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孤儿。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翻译: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9. 根据选文内容 ,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选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的表达方式,记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
第 2 页
理。
B.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 选文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山高路远衬托了愚公“改天换地”的气魄,山神“惧”,天地“感”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D.对话生动传神是选文的一大特色,既展开了情节,又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妻子关切、担心的劝说,智叟无情的嘲讽,把目光远大,信念坚定,迎难而上、改天换地的愚公形象写得生动形象。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暑假作业检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③_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3)请默写《商山早行》全诗。(4分)
四、阅读(共10分)
黑白双风暴(10分)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 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第 3 页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10至20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9.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 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10.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3分) 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11.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永久性”表时间上的限定,在文中表示永远长久的意思,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突出了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作文(60分)
请你以“给我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要有真情实感 (4)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赏析(4分)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全诗无一笔写月,却处处写月,请结合一、二句加以理解
侧面描写,通过描绘溪水绕碧山,水天一色的画面,突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 2.句中“悠悠”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运用叠词,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表现了诗人洒脱自在的心境,富有情韵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黠鼠赋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第 4 页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注释:①橐(tuó):袋子。②嘐(jiāo)嘐聱(áo)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③虿(chài):蝎子。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C 咬出洞 A. 使童子烛之 用烛火照明 B. 举烛而索 寻找 ....C. 橐坚而不可穴也 洞穴 D. 私念其故 暗自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老鼠刚才是在叫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 (2)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 5.老鼠的黠体现在何处,借这个故事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考。请分条概括(4分)
假装咬东西引人注意,又诈死而逃脱。
作者认为被老鼠欺骗的原因在于疏忽大意,借此提醒人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告诫世人做事要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叫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第 5 页
③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四、名著阅读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水浒传》(暑假作业检查) 6.阅读《水浒传》回答问题(4分) (1)下列事件发生顺序正确的是( D ) A、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林冲棒打洪教头 B、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林冲雪夜上梁山 C、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D、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关于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寺院上了假扮道士和尚,实则捣毁寺院,养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当,二次复回,被二贼击败,到赤松林,遇到剪径的史进,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贼,烧了瓦罐寺。 B、智深杨春、史进趁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 C、高太尉调戏林冲之妻。林冲见是高太尉,虽然恼怒,但忍了。 D、老都管引陆谦、富安见高衙内,定下陷害林冲的计策。林冲中计被擒。 (3)下列人物及间接错误的是( C ) A、史进: 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史进全身刺了九条青龙,江湖人称“九纹龙 ”,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
B、杨志: 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
C、鲁智深: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指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因不满方丈,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后院。
D、宋江: 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
(4)下列关于生辰纲事件叙述错误的是( B ) A、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中七个好汉装作贩枣子的小本经商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
第 6 页
众军汉,老都管,老虞候。 杨志喝得少,起得早,要跳冈自尽。
B、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要大张旗鼓,而不要扮做客商。并要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不要在路上闹别扭。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
C、都管,厢禁军回京谎报杨志勾结贼人,盗走珠宝,梁中书告知蔡京。蔡京命令府尹捉拿贼人。 D、杨志不忍自尽,下冈而去。 做制使失了花石纲,做提辖又失生辰纲,只好投二龙山落草。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太姥山的心思
太姥山在福建省福鼎市境内。从八方来的游客没有一个不为这山的容颜倾倒,没有一个不赞叹这山峰之险峻、山石之雄奇、洞穴之幽深……
他们读着山上前人的诗刻:“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功;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窿;胜景无穷致,游人思来重。”他们个个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觉得这诗写出了自己眼前的景、心中的情。他们个个惊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么一座有着“海上仙都”之美称的太姥山啊,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只能让我们的语词止步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不,不是的!我猜想,一定是别的因,一定是别的因才结出了别样的果。不然,为什么这座美丽的山出现在此处而没有出现在彼处?不然,你为什么找不到另外一座比她更美丽、比她更独具风韵的山?
我猜想,一定是在洪荒的时代,一定是在一个春天,因为那是一个怀春的季节。那时候的太姥山还潜藏在这片大地的下面,不!这片大地的下面也没有一座山,没有山的雏形。这一片大地,我且把她称作地母吧。春天,他用浩荡的天风吹醒了地母的眼;夏天,他用火热的阳光爱抚着地母的脸;秋天,他用细小的雨点润泽着地母的心田;冬天,他用绵绵的白雪装饰着地母的梦……他是这一方天空。
渐渐的,地母喜欢上了他,渐渐的,喜欢变成了喜爱,地母的喜爱不可救药。而情商低下的他却不解风情,对地母的心思一无所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他四时的职责。他对地母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履行着他四时的职责。
地母的心思要经历过几番的煎熬啊,有喜、有悲、有怒、有怨;有希望、有失落;有寡妇之夜哭,有羁人之寒起……然而,情商低下的他仍是一无所知,天命有常,四季轮回,一年年的将阳光和雨雪赐给地母。
地母的心思千回百转,百转千回已经成了一股滚热的岩浆了,已经到了再也无法抑制的地步,越抑制越翻滚得厉害,越要冲天而起。于是,这一天,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过,再也无法忍受情思煎熬的地母,猛地撕开自己的衣襟,她向他袒露了胸怀,她向他捧出了自己的心,她把自己的心冉冉地捧了出来。
于是,天空为之震惊,天空为之动容!天空化作万千的柔情,他用奇花异草装扮着她美丽的容颜,
第 7 页
用缥缈的云雾点缀着她的衣饰;他让蔚蓝的大海与她相伴,让最勤劳的人们做她的子民。上亿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人世几回伤往事,然而,太姥山不改,青山与蓝天的奇缘不改。蔚蓝的大海依然与她相伴,最勤劳的子民依然生生不息,不信,你去看,在太姥山的南麓,瑞云畲族民族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生机勃勃。
你们今天来到太姥山,你们惊叹这山石的嵯峨、峰的诡异、谷的清秀、洞的幽深。你们看“夫妻峰”两石相偎,你们看“九鲤朝天石”九条鲤鱼飞跃上天,你们感叹真惟妙惟肖!你们只会感叹造化的神奇,你们不知道这些曾经都是太姥山的心思。
我知道这些都曾经是太姥山的心思。可是,太姥山的心思,只为青天打开。我来到太姥山,我迷恋着这里的一切:一块巨石,一棵大树,一条小溪,乃至一棵小草,一朵花儿,但我是一个凡人,我没有天的眼睛,我无法猜透太姥山现在的心思。譬如,我来到这里,我是一个受她欢迎的人,还是一个遭她厌弃的人?
因为我的迷恋,所以,我要在意她的心思。可是,我却只能试探她的心思,小心翼翼的。 我来的这天,群峰静默无言,要说太姥山无情,而云雾却在山峰间缠绵;杜鹃花虽然刚刚凋零,而紫藤花却开得正艳。山间的绿雪芽茶苍翠欲滴,采一片送入口中,至今口齿留香。那么,太姥山,我是一个受你欢迎的人了。可是,你清溪间的娃娃鱼,一见我的影,为什么要仓皇逃走啊……我始终猜不透你的心思。
有人说,太姥山的心思应该是那明明的月,它从山洼间冉冉升起,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晶莹剔透。然而,我来的这天夜晚,偏偏雨雾蒙蒙,青天似乎有意要让我看不见太姥山上的月,猜不透太姥山的心思。
7、作者笔下的“太姥山”有何特点?(3分)
①山峰险峻,山石雄奇,洞穴幽深;②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典故;③景色变幻异常,神秘莫测,被称为“海上仙都”。
8、太姥山是怎么形成的?作者如何认识?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4分)
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②作者认为这是地母与天空爱的结晶;③反映出作者诗人般的情怀,丰富的想象,独特的视角,④表现出对“太姥山”的喜爱;
9、如何理解“这么一座有着“海上仙都”之美称的太姥山啊,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只能让我们的语词止步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这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①这是一个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②为下文展开丰富想象,③揭示太姥山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10、赏析句子“春天,他用浩荡的天风吹醒了地母的眼;夏天,他用火热的阳光爱抚着地母的脸;秋天,他用细小的雨点润泽着地母的心田;冬天,他用绵绵的白雪装饰着地母的梦……他是这一方天空。”
第 8 页
说说其中的妙处。(3分)
①作者用了拟人与排比的手法,②生动地描述出了天空对地母无微不至的爱,③也为下文地母对天空的爱做好了铺垫。
11、如何正确理解文题“太姥山的心思”?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5分)
①太姥山的心思,只为青天打开;②太姥山的心思,只有懂它的人才能明白;③太姥山的心思,无法捉摸。
四、语言运用(共 12 分)
12. 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2 分)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 并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 化现象。(4 分)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 冯有时 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 赵安娜 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 王笃志 刘致远
用意: 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2)下面是一篇有关“名字”的短文,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 分) 古代的名与字分别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 ① ,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 入社会时的称呼。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字独立与名之外,又与名 ② 。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 ③ ;也有名与字互 为补充的,如岳飞字鹏举;还有 ④ ,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①在成年之前的称呼。②密切相关③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④以反义相对取字的。
(3)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两个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不要 求句式完全一致)(4 分) ①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②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姓名:蒋力行 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①姓名: 解说: ②姓名: 解说:
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姓名:张欣广,解说:与其自寻烦恼,不如放宽心胸。 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姓名:李乐然,解说:与其愁眉苦脸,不如快快乐乐。
第 9 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欧•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
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得到院子,一堵空墙,一颗老极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又掉了!只剩五片了。”“五片?什么?”“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琼珊。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副‘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副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 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他们不由得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都默默无言。贝尔曼当完模特就走了。大片的雪花伴着寒冷的雨不停地落下。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琼珊第二天早晨醒来就低声地命令苏艾。
然而,看呀!一夜的风雨吹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茎部 仍是深绿色,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最后一片!我以为它不在了。今天它一定会落,我也会死的。”琼珊说。白天总算过去了。暮色中,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夜里北风呼啸,拍打着窗户,雨水从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亮,琼珊就吩咐苏艾拉开窗帘。那片枯藤叶仍在那里。琼珊躺着,盯着看了许久。“苏艾,
第 10 页
我是个坏女孩。想死是有罪的,天意让那片藤叶留着来证明我的坏。你给我拿点汤来吧!”她突然喊道。
下午,医生来了,临走对苏艾说:“她很快会好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 叫贝尔曼,也是肺炎。但年纪太大,病得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房间里,琼珊平静地靠着床织着一条蓝色披肩。“有件事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苏艾走过来抱着琼珊说:“贝尔曼先生患肺炎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从我们这儿离开后的第二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痛得动弹不了,全身也都湿透了。他们不清楚他究竟去做了什么。后来他们发现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 一块涂抹这绿色和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再想想,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哎,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 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8. 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①贝尔曼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生活失意.“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黯淡的小屋,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②善良,富有同情心,无私关怀、帮助他人.当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喊道:“哎,可怜!”③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晚上冒雨画“常春藤”,以致得肺炎而死。④贝尔曼画技高超.他画的那片常春藤,连当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
9.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出三次写到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4 分)
①写出了琼珊病情严重,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了琼珊知道自己不久于世的绝望。③写出了琼珊数着最后的叶子只有四片的害怕和绝望的心理,为下文写贝尔曼先生崇高的爱心和高超的画技做铺垫。
10. 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①这样写,更能凸显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给琼珊以期待,让她与生命进行不屈抗争的内容,从而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②贝尔曼的画,让本来就是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侧面衬托了贝尔曼画技的精湛和高超,更能表现贝尔曼先生的崇高品质。
11. 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请结合 全文进行简要赏析。(6 分)①贝尔曼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老画家,是个火气十足的老头,完全看不起人间的温情.但在结尾,却为了增加琼珊的生活希望,不惜自己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树叶,得肺炎而去世.结尾出乎意料之外。②结尾又在情理之中.老画家听到琼珊的“胡思乱想”的嗤笑,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但那片叶子掉下后,琼珊就会无望死去.后来冒雨画常春藤树叶,鼓舞琼珊生的斗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③这样结尾使小说情节曲折,也更能突出贝尔曼先生的美好心灵。
第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