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一以 七明清大名府城保护规划为例 Historic City Preservation Method Stud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alysis of Daming Historic City Preservation Plan 曹珂/CAO Ke 肖竞/XIAO Jing 助 Abstract:In order to open up human’S understanding of heritage,UWHC proposed the concept of”Cultural Landscape”in 1 992,emphasizing the essentiality of unscrambl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storic things and reserving beyond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rozen protectf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Through this view,the article re—examined every aspect of the historic cities reservation in China.Taking Ming—Qing historic city of Daming as an example,the article discussed a new historic city preservation method from urban spatial pattern analyzing,cultural landscape system organization,and typical historic area design respectively in the perspective of’’Cultural Landscape”.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cultural landscape;evolution mechanism;active preservation;adaptive renewal 1从文化景观视角看名城保护规划 1.1既有名城规划方法评析 自20世纪80年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至今,我国已基本形 成完善的名城保护理论方法体系,通过保护区范围划定、城市与自然环 境整体格局保护、建筑高度与景观视廊控制、重点地段空间环境整治以 及基于质量综合评价的建筑分类更新等具体方法构建起历史文化名城名 示,其概念最初源自西方文化地理学界 ,在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都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2J。1 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 将其纳入遗产对象范畴⑨。作为一种新兴概念,文化景观重新引起了人们 对传统遗产保护的反思与再认识。其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遗产进行文化 解读的思路更是突破了物质空间保护论的局限与“有形一无形”的类型藩 篱,有助于遗产真实・陛与完整・I生的全面理解;而其超越“保护一发展”二 元对抗,提取传统文化内涵注入现代文明的思路、主张,也成为一种指向 未来的遗产保护价值视野【3]。 镇名村保护的基本框架套路。然而,既有方法总体上仍基于一种聚焦空 间、脱离现实发展的理论视角,在各地保护实践中,常常被模板化的盲 目套用 ,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有效帮助城市走出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困 境。 “我们周边的景观都是人们居住、改造过并随时间变化的。这些身边 的日常景观都可以称为文化景观,它们是人类干涉自然后留下的成果,也 是人类活动、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记录。 【】’基于这样的认识,城市可理解 另一方面, “受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传统地 域文化景观正逐渐呈现出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的趋势”_ ]。 古城中日月累积的空间肌理与天人合一人居理念的延续与传承面临着巨 大的挑战。因此,名城保护有必要开拓理论视角,创新保护方法。 1.2文化景观视角理念引入 为一种人类在其生存空间与日常活动各环节中持续演进的活态对象。通过 空间、行为的世代延续,传统文明的思想精髓得以在城市中传承。因此, 名城保护规划应在原有空间方法论基础上,加强对城市适应性演进规律的 总结与景观价值意涵的挖掘,寻找契合传统人文理念与现代发展需求的对 接点,使保护更新实践更加理据充分,贴合实际。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作为人化自然过程的一种文化性展 lD许多规划 认识,只是依葫芦画瓢圈出历史街区、文保单位控制范围,但却缺乏对文保点彼此间内在文化作用机制的梳理与组织;而对街区的修复设计,也常常采取笼统的模块 拷贝等形式,完全不顾街道空问的自然肌理与功能。 ( 19世纪末,德国学者奥托 ̄4,%T,(Otto Schluetter) ̄,q4,“文化景观(Ku uralndscha什)”的概念,将景观的形态视为文化产物。之后,2O世纪2O年代,美国人文地理学者卡尔苏尔(Carl sauer)将人类学、社会学视角 引入人文地理研究,重新探索人对大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将文化景观定义为“由特定文化族群在自然景观中创建的样式”,并进—步指出“文化是动因 自然地域是载体,文化景观则是呈现的结果”[4-5]。 ⑧1992年12,Ej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美国圣菲(Santa Fe)N ̄I-]I9第16届大会上,将“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范畴 并在修改后的《遗产公约》中明确了“文化景Y ̄(Cultural Landscapes)”的概念:“自然与人类的共同 作品,它表现出人化的自然所显示出的文化-眭,也指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6J” Cultural Landscape 2城市空间格局的分析与延续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段历史又会转化为相应的信息。 通过空间、建筑、景观、文字记载以及地方习俗等各种形式,这些信息流 传开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气质。在这众多媒介 中,城市的空间格局最为整体和直观地记录了城市的文明发展,对其梳理 与延续应是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之后其他保护设计的前提、基础。 2.1空间格局与文化机制的考证、梳理 因“文革”的彻底破坏与现代化超速建设,如今中华大地上风貌完整 的古城已寥寥可数,多数名城都面临遗产资源碎片化的根本问题。面对这 一足,那么,受经营思维影响,简单追求特色,不尊重社会空间功能孕育 关系的多元复杂性,片面以个人文化审美喜好粗暴推动的全盘复古式名 城空间生产同样不合时宜。虽然耳熟能详的“真实性”原则 。 在国内早 已广泛普及,但人们对遗产真实的理解和关注仍更多聚焦于其承载的历史 信息,殊不知“延续传统的城市功能和场所感同样也是保持历史真实的一 种体现”lg]。因此,设计与决策应审慎、客观地去认知、理解和协调历史 与现实的关系,在关注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功能的真实, “把真实 性的界定当作一个响应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过程去理 解”【9],充分考虑城市当前目标定位下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新增业态与 历史格局、街巷功能、建筑风貌的契合关系,在“前世”与“今生”中寻 找“空间一文化”作用机制的对接渠道,以实现名城保护的终极真实f机 体的真实或生命的真实1。 以大名为例,规划首先根据古城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典型地方 衙署城”的文化定位,契合历史的“朝” “市”分区,将其划分为文化休 闲与实景体验2大功能片:将商贸与民俗文化展示的功能集中组织于古城 西北历史上类似业态重点分布的城隍庙地段周边;再结合空间考古,对府 窘境,城市应结合时间线索,从演进变化的规律中总结历史与空间的相 互作用机制,从更宏观的“时空范畴”中梳理各种有形、无形的历史资源 与信息间的脉络关联,为碎片化空间遗产的整合挖掘依据、寻找线索。 此外,古城保护还应基于一种契合自身资源特点且相对固定的“空 间一文化”机制。这好比足球比赛中球队量身制定适合自己的战术打法: 教练(规划者与管理者)根据战术要求(空间结构与文化定位)选择、搭配球 员(利用、组合历史资源),强调(保护、重点展示)、调整(整治)或撤换(拆 除重建)相应位置的个体,使整体状态最优化。对古城“空间一文化”关 系的梳理,正是一番摸清家底、制定战术的“机制构建”过程,它有助于 署、文庙、天雄书院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公共建筑遗址进行恢复重建,构 建展示明清地方城市建制体系的体验游览空间。此外,规划还在保留古城 街巷格局的基础上,按年代对各时期建筑进行分片梳理,延续古城时空变 换的生长肌理(图1)。 设计与管理者明确古城空间的特色所在,认清当前与之后保护、发展的总 体方向,明晰操作的步骤、重点。 以大名为例,规划通过对相关地方史料 的研究考证,总结、梳理出 3条“空间一文化”线索(图1):1)折射“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封建礼制 曹城思想的典型格局②;2)完整展现古代城市政治文化生活建制的完备功 能建筑体系 ;3)反映城市有机生长与历史更迭的总体空间肌理 。围绕这 3条线索,规划分别以“朝”“市”功能分区的梳理,典型官署、文教、 宗教历史建筑的考证、恢复以及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优秀建筑的 甄别、保护、整饬为方向,从宏观层面确定了古城保护的体系、格局,提 3文化景观结构的提炼与组织 中华文化自古以形意相合著称,其内审的思维向度与含蓄的表达方式 决定了任何艺术形式的表面特征下都必然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意涵。城市 营造自然也不例外,古代城市中各种景观并不单纯只是为了满足审美层面 的需求,它们同时也是各种政治、文化、宗教、技术观念的系统阐释。因 此,对文化景观的提炼应分别从景观的“形”“意”2个层面着手。 3.1景观要素的历史文化意涵挖掘 将观念寓于景观,通过景观形成体验,再结合体验将意涵转化为领悟 送达人的心灵;古代城市“文化一景观”系统特有的情境表达方式决定了 在名城保护中对城市景观的分析应结合人文语境,通过文献查阅、历史联 想等方式创造性地提炼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从相互交织的复杂空间、文 化关联中整理脉络,分辨线索。名城中,各类景观按其记录、承载的文化 信息大致可分为历史、礼制、堪舆景观3种基本类型: 1)历史景观:伴随历史的演进,城市中必然形成不同时期的景观遗 出历史遗存分类保护与空间资源整合、利用的总体设想(图1)。 2。2历史图景与现实功能的协调、对接 由于对城市演进格局与空间机制的梳理只是从理论层面为城市发展 与资源保护提供空间、文化定位的佐证和依据,并不涉及现实问题, 可较为理想和全面地去设想、构建城市变迁的时空图景。但在实践中传 承、延续理论总结的各种城市文化肌理与机制(而不仅是单纯的物质保护) 则会牵扯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必须与城市当前发展的现实环境、实际 需求与居民意愿相结合,不能只是一厢情愿的空间考古与信息;中印式的 景观再造。 存。大名古城中保存至今的商铺、家祠、教堂、剧院等明清至新中国成立 之初各类历史建筑及遗址空间都是城市发展的实体史书,记录着各时期历 建筑、空间、城市,作为承载人类活动的场所,既是文化信息的载 体,同样也是具体使用功能的载体。如果说通过否定过去、一味突进的现 代化建设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跨越发展理念在后工业化的今天已显得后劲不 史事件、人物的相关信息。经过时光的磨洗,这些景观已然超越视觉审美 的范畴,上升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标志物,反映着城市的兴衰与变迁。 ①咀正德元年(1505年),清康熙十一年(1692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咸丰三年(侣53年)及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等地方史志及其他建筑、文物考古资料。 ②城市主要公共建筑沿南北大街对称分布;城南为行政与文化中心,备类官署、寺庙与文化建筑集中布置i城北为集市区 从沿用至今的马场街、羊市街、油坊街等街道名称可见一斑。 ③作为典型北方地区中心城市,古城中咀清时期各类功能建筑体系完备,至今仍有府衙、道署、总兵署、文庙、普照寺等1g处遗址可考 这些遗址分别从政治生活、文 协调地方事务的建制体系。 ④古城格局保存完好 可辨:明清官署建筑虽在“文革”期间被毁,但新建功能建筑大都沿用原址 “历史的边界”仍有迹可循。 代政权控制,管理、 文化景观 口的对景设计集中体现了古代 人工智慧的生态理念与营城技 巧,可视为城市堪舆景观。 3.2景观系统的空间叙事结构 规划 如同文学叙事需要结构 一样,空间景观的组织同样需 要构建一个系统。个体景观就 像段落中的短语,虽也有简单 的词意,但缺乏相关要素成分 的配搭,语法;麦乱。,无法转 化为完整的意涵表述,导致文 化解读的障碍。因此,名城保 护应特别关注历史景观的形意 结合,从空间与叙事两方面构 建系统:首先,在意涵挖掘的 基础上梳理线索,将相关景观 元素组织到体系化的表述结构 中:然后,结合叙事结构整理 要素的空间形态与组织关系, 通过节点整治、恢复,线路设 计、视觉引导等技术手段完善 空间层面的表达。 以大名为例,古城景观 要素从空间层面可归纳为“一 城、两教堂、四湖、六高点” 的现状遗存与“一寺、两学、 三居、四庙、五书院、六官 署、八牌坊”的历史遗址2组 素材(图2)。而结合城市发展 图】古城格蝎的历史演进 j保护结构梳理 的历史与营建意图,这些要素 又可重构为:由古城格局、典 2)SUng景观:任何城市的营建都必然会体现时代的文化立场。大名古城具有鲜明的理性秩序的方正布局・9标榜 儒家道德观的“体仁” “乐义”“崇礼” “瑞智”4座城门以及通过高度区分空间主次的“众星拱月式”’天际线等 具有浓厚宗法象征意味的景观,传递着古代社会中正不偏、尊卑有序与内审克己的基本人伦价值观,可归列为礼制 景观。 型功能礼教建筑组成的堪舆景 观或礼制景观。9以六大官署遗 址为代表的官署文化景观;以 教会建筑遗存组成的宗教文化 景观;以学堂及文庙、书院遗 址为要素的儒学文化景观以及 3)堪舆景观: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古人为适应、改善自然条件,通过巧思与匠意的结合创造出营造宜居生活空 间的适变科学——风水堪舆术。大名古城“中高边低”利于组织排水的龟形仿生学基地设计 ;分布于城墙四角与大 型公共建筑周边,利用建设取土形成的土坑蓄水植绿后营造的兼观赏与排涝功能于一体的池塘:主要功能建筑及街 以名贤故居、祠堂与相关坊额 j在明清古城营建时,普通民居建筑通常为一层,只有府衙的准提阁、文庙的尊经阁等重点建筑才会突破高度限制,形成空间制高点。在这种格局下,配以街巷空间良好的视线通廊,形成了以重点建筑为中心,4f]楼为环 拖,—般民詹建筑为衬托的“众星捧月 式城市天际线。民国时期宠爱之母天主教堂建成.虽古代的空间控制点大部分被毁坏,但天际线叉有了新的控制中心,轮廓得以延续。 喜自古以来,龙、龟皆为中华文化中预示祥瑞的禽兽图腾,叉因皇室多选择龙为母题进行设计.民阃有所避讳,于是长寿灵龟便逐渐成为百姓之家寓意吉祥的主题。在城市营造方面,以龟为原型的城市虽多,但多数城市 均通过平面上的掏圈喝形来实现神龟崇拜,少有从立体空间的角度构思龟形城市的布局案例 而大名府城在营造时将地势最高点定在十字大街交口,地面向四周逐渐降低,形成类似龟背的地形断面。设计者利用地势高 差组织排水,使雨污汇聚后肯譬够通过城墙四角与城外护城可相通的池塘排出:同时也以 城建于龟背之上”的空间象征祈求城市千年祥 嵩,万年永固。 内涵上相互关联的景观在空间上彼此分离、散落于城市各角落,结点性的关键成分甚至早已损毁 同口n圜 Cultural Landscape 鹌2文化景观叙事系统与 M系统的匹配 组成的名贤文化景观6大类 。规划以对景观分布与文化主题的联立分析 有机的原生环境。规划设计应将视野扩大到“圈外”,从更宏观的层面考 虑功能与空间的协调和引导,除保护主体历史建筑外,更应将其上升到城 市空间地标的高度进行整体设计,使文保点应有的景观、文化价值在开放 的城市空间体系中得以展现。此外,还应对相关建筑进行景观、功能与价 为基础及遗产空间的风貌整治与恢复为手段,配合意涵表达,构建出城市 “pg ̄l-兼秀”“神形兼备“的文化景观体系(图2)。 4典型历史地段的整治与恢复 与反映城市发展动力机制与映射人文意涵的文化景观相比,承载具体 职能的历史地段,更多地从空间本体层面塑造了名城的历史氛围与生命气 息,对其进行保护设计才是空间规划的最终落脚点。在操作中,根据地段 价值等级、保存状态与功能性质的不同,可采取分类设计的策略。 值评估,以确定功能性与展示’陛空间的分区、重点展示界面,以便明确相 应环境空间的设计重点与处理方式,使方案更具针对性。 以大名府城东大街天主堂国家级文保单位及周边环境整治规划为例, 方案依据详细的空间测绘与建筑价值评估,梳理出文保点的主要展示空间 与界面,适当拆除了区域内风貌、尺度与主景建筑不协调1 ̄920世_ ̄B80年代 增建建筑。在此基础上,以古典主义风格的园林设计重新布置开敞空间, 四日¨圜 作为教堂与周边低矮民居的尺度缓;中,同时为游赏留出足够的观景面 。 4.1文保单位的开放性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建筑、墓 葬、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211oj。在名城保护中,对文保单位 的处理是保护工作的核心环节。在传统观念中,文保单位通常被作为强制 性保控对象,以“孙悟空画圈”的“红线+条款”的方式冻结保存。,但 此外,也借助几何式绿化衬托教会建筑恢弘、大气的空间效果,使建筑与 环境更加融合。在邻近区域,规划还结合民居建筑现有功能与肌理,植入 影楼、咖啡馆、酒吧等与民国西洋风貌相匹配的业态,并以此基调对地段 进行整体环境整治,使相关建筑能与文保单位在功能上互动、在风貌上协 调,从而以文保单位为主体构建出和谐、有机的特色风貌地段。 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文保点要么与周边地段(圈外)在功能与景观上格格 不入:要么被固于孤岛化的保护空间中,被忽略,未担负起应有的历史展 示与文化交互的职能。因此,对文保单位的保护应从传统“重点隔离”的 思路逐渐转向“整体融入”的开放性理念。尤其对于职能身份强于标本性 4.2遗址空间的选择性重建 遗址,本属考古学范畴,指在历史、审美及人类学意义上具有突出价 质的建筑类文保单位,更应使其从一种空间与功能抽离的保护状态回复到 i因古城历史积淀丰富 因l比其历史景观部分被进—步细分为官署、宗教、儒学、名贤4个板块 2根据文保单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具体可分为国家、省、市、县级4级。 值的古代遗迹,在名城保护中通常被作为文保单位予以保护,不得随意恢 曼《西游记》第5O回中,悟空为防自己不在时唐僧3人被妖怪伤害.于是在化斋离去前用金箍棒在地上围绕3人画了个圆圈,并叮嘱无论任伺情况不得出圈,但终究事与愿违。我国文保单位的保护与此颇为相似:围绕单位 划定 空范围,其使用功能的调整与控制 审拢 :第侣、1g、26条,但最终的保护效果却差强人意 4为使人在教堂巨大体量前不会因空间过于局促而感到沉闷、压抑 91 文化景观 4.3历史街区的适应・陛更新 在名城中,文保单位与遗址空间作为节点性地 标,虽蕴合较高艺术价值或传递重要文化信息,但古 城整体风貌却更多依靠那些由不甚完美的个体建筑组 成,但从社会生活层面体系反映着城市历史变迁的街 区得以延续。作为构成城市传统风貌的基质,历史街 区的保护在国际遗产界达成广泛共识 ’" :在国 内,更是以不可移动文物的形式作为衔接名城与文保 单位的中间环节被纳入到保护对象范畴中 。 与权属单一、对象明确的文保单位保护不同,历 史街区保护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更广、领域范畴更多, 不仅包括建筑更新、环境整治,还与地方产业调整、 居民生产生活安置、社会文化复兴密切相关。因此, 街区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保护与发展间取得平衡: 既要“全面传承历史的真实信息,整体保存传统空间风 貌”;又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文化 事业发展”I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适应『生更 复、重建l^‘ 。然而,除标;佳的遗址类文保单位外,古城中仍有数量众多,虽无片瓦遗存, 但边界依然清晰的“遗址空间”。这些空间虽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突变而招致致命 损毁,但在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却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城市空间气质传承、文化机制构 新”的保护原则。适应,既是与宏观城市发展定位相符 的业态与风貌协调,也是微观上契合具体空间利用的功 能与设施更新;既是历史层面街区肌理、文脉的传承延 建有决定隆意义。因此,如何对待这些“已经消失的历史节点”,也应作为保护规划的研究 重点。对此,目前国家相关法规并无明文规定,各地在保护实践中则普遍采取遗址再造的方 式,对城市中重要的历史标志建筑进行恢复,作为展现历史风貌的景观元素以及旅游开发的 主要景点’。 续,也是现实层面居民生产、生活的与时俱进。正所谓 “适者生存”,唯有通过对街区建筑、空间与功能的适 应性更新、调整,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才能在现代文明 环境中保持生命的活力,才能使街区在拥有具体身份根 基前提下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具有相对的真实性。另外, 除“适变”之外,适应还代表“因材施用”和“有的放 矢”。街区的适应隆蟊浙是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建筑功 能更新,而不是笼统盲目的整体改造或全盘翻新。在 具体操作中,J立JlI币应肌理,结合个体建筑质量与场所特 值得强调的是, “遗址空间”的恢复对城市社会、人文与景观结构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应与“拆旧建新”的仿古式空间生产区分开来,选择性地施为。实践中,应首先考证需恢复 遗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价值,结合古城整体文化定位权衡立项。其次,对确定恢复建 筑的风貌、形制以及空间边界应进行详细考证,作为设计依据,确保复建传递信息的相对真 实。然后,还应对遗址空间范围内现有建筑进行价值与功能评估,选择优先恢复风貌、质量 较差与废弃地段,避免对较高价值既有建筑与原住民的拆迁。最后,充分研究恢复后建筑的 利用方式,使历史功能与时代发展相衔接。此外,对遗址空间的恢复重建还应摆脱简单空间 再造的认识,将其上升到社会再造、文化再造的层面去理解,增强各环节的公众参与,使古 代社会通过空间营造带动人际脉络整合的文化机制得以传承、复兴。 以大名府城“射圃一县文庙一天雄书院”地段恢复设计为例,规划结合史料考证结 论,确定上述遗址空I司的红线范围,将其联立定位为展示府城礼教文化的功能区,作为整体 征,有选择的植入和匹配业态,使街区的空间与功能相 互适应。 以大名府城城隍庙地段更新设计为例。规划结 合总体层面古城前朝后市的功能格局与发展定位,选 择原市井所在的城隍庙南、北街所夹的2.86hm 地段 进行更新示范设计。作为民俗文化体验的核心区,地 段内规划设置传统工艺作坊、民俗文化街以及特色餐 饮、住宿接待等具有业态职能的区域。设计前,规划 从空间肌理、建筑群体组合等方面对街区进行了形态 分析,并完成了对每栋建筑的综合评估及典型院落的 格局中实景体验的一个板块。复建范围内,现状建筑为县一中与废弃厂房。规划将一中所在 的文庙遗址区南侧礼祀空间辟为城市主要文化性公共活动与展示区;将文庙北侧及书院所在 的古代文教空间置换为中学教学区;射圃空地则清理后作为学生活动场地。在整个设计中, 规划尽可能协调遗址“前世今生”的各种功能权属关系,关注遗址恢复后空间与具体使用功 能及城市整体发展的双向对接,并以设计过程中各种公众参与活动为契机推动古城社会与文 化的重构f图31。 测绘。在此基础上,根据前述定位,对街区进行空间 加减法,在保留肌理特征与传统空间、交通组织方式 2O09年4月2O12年1月,歙县参照明弘治《徽州I府志》所载《府治公廨图》完成徽卅}府衙恢复重建,占地2.4hm ,投资2亿;2011年3月,山西大同根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启动明 代王府”恢复重建工程,一 期投资1亿:201 I ̄5FJ,邢台市政府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楔 区,拟在顺德府衙原址2hm 范围内进行恢复重建,并计划在5年之内逐步恢复南北长街、天宁寺、开元寺等古建筑遗址空间5~1O处;201 1 ̄8#J 温州I市 计划投姿3-79{乙元,在5 97hm T ̄r.9,恢复、整治演陵、子城城墙、温州府衙及其周边古迹风貌。 Cultural Landscape 圈例 __周边地段职能分析 改造前建毓平面图 改造后建筑平面图 一-椿奠・ *--# 二]mlmR 复建域陵庙院落 主要公共活动及 通行空间 髋藩式传统工艺 品加工作坊 参考义献: I I】王云才,史欣.传统地域文化荣观空间特征及形成 机理IJI.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fl,21(1): 31-38. I!l周年兴,俞孔坚.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 观U J.人文地理.2006(5):6I一65 3肖竞基于文化景观视角的亚洲遗产分类与保护研 的基础上,以结构的清晰、完整为前提,进行适当的拆除和补建,再进一步将相关业态 与挖掘、提炼的非物质遗产元素植入改造后的空间中,赋予其职能与生命力,从而实现 究U1.建筑学报,2OIt,增刊(2):5—11. 14l Taylor K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onception Asia:The Challenge for Conservation【cl//ICOMOS Thailand 2oo6 Annual Meeting.Udm1 Thani Province, Thailand.2(1(1( 1街区风貌、功能与空间的“三位一体”(图4)。 l 5l H0 skiI1 s W G Th Making nr th EnglhI1 5结语一兼谈对名城保护真实性的理解 [a/lib;t‘apelM1.Londotl:Hoddcr& c0I’ghtoi1.Iq55. 随着人们对名城与遗产概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名城保护已逐渐从一种只关注于过 实施世界遗产保护的操作导则lst,19q4. 去、着眼物质空间的议题转向一种面向未来、指向文明综合复兴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转 变过程中,旨在发堀演进文明中价值内涵,用以贡献城市未来持续发展精神动力的文化 I7l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lS1.193l 威尼斯宪章IS1,1964. 【 l张兵.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国道路:兼论 “真实性”原则….城市规划.:…I,增刊(I):48一 i3. , , , 景观视角,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和改进历史名城保护的方法体系,创造性地回答长期以 来一直困扰着人{FlAg关于遗产真实性的难解命题’。 基于以 ̄tA,9认识,对遗产真实性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决定保护工作未来的走向。伊仃 文化景观视角下,对于城市这样一种有着复杂经济、社会与空间脉络组织结构的有机体 『1川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四号,中华人民 历 和国文物保护法IS1.!【 .1 Il内罗毕建iZlS1.1976. !l华盛顿宪章Isl,I987. 史 文 名 化 而言,没有绝对的真实。“技术”不能检验动机, “合理”不能作为准则。保护中各种 关于真实性的论证与争辩,既是历史与现代的文明;中突,也夹杂着欲望与良 ̄DA,3人性对 抗。在演进更迭的过程中,无力透视未来发展的规划师没有平行的比选参照:在利益集 I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 名镇名村保护条例IS】,2( ̄08. {I黄山市人民政府令第:5号. 区保护管理办法Is1.2【Jll5. 结的空间中,没有具体身份立场的设计者同样难以评判行为的真假对错。正如镜头前没 有绝对真实的表惰,现实中亦不存在完全纯粹的空间,任何舍弃具体功能价值,将遗产 抽离现实经济社会环境的古迹修复或仿古建设,都会使城市脱离其文化上的叙事背景, 从意义的源头丧失对真实性的守护。 因此,与其将真实性作为一种衡量遗产对象的验证标准在一个难以得出结论的问题上 作嚣简介: 纠结、争论,不如将真实性化作一种着眼于空间生成机制的设计理念植入保护实践的具体 ; 曾珂19S1年生女河北人、 是大j 询,使名城保护能更好地吸收和发挥遗产资源的价值啪,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在历 史与现实、空间与功能、信息与愿景之间寻求“真实”的平衡(抑或“真实A,3XlZ衡”)。 l 茳蔷 i=£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旧城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