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二、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导入新课】
活动:典故我知道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何人,他有什么野心?最终实现了吗?
这个典故通常指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氏想统一天下。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他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实现了愿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到司马炎时代,终于三国归晋,持续六十多年的三国鼎立时代结束了。
西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教学过程】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短期统一。
西晋统一的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魏灭蜀,二是废魏帝建西晋,三是西晋灭吴。263年,魏灭蜀。魏为什么首先灭蜀?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给了魏下手的最好时机。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但他皇位的取得,完全是用卑鄙的手段残酷杀戮拥护曹魏集团的势力,最后从曹家孤儿寡母的手中骗来的,并不是靠他真刀真枪在沙场上搏来的。所以晋朝的出身一开始就那么丑陋而腐朽。特别是灭吴后,晋武帝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
2、西晋的腐朽统治
可以说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没有之一。西晋的腐败不只是朝廷官员的堕落,而是全国上下规模空前的大腐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这些大地主、大贵族治国上往往缺乏雄才大略,而多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西晋是中国古代金钱崇拜最盛行的时期。钱本来是物品流通的媒介,但是,西晋钱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鲁褒写了一篇著名的《钱神论》,辛辣地讥讽一切为钱、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鲁褒对钱的作用的论述,十分精辟,他文中写道: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辨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发,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有钱可使鬼推磨。钱这东西可真是神物了。它对于世人,如同神明宝贝,大家像敬爱兄长那样爱它,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孔方”。而“孔方兄”的称呼,至今还在人们的
口头流传。
而接下来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争权夺利的战乱则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1)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动乱隐患。晋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赋予皇族子弟权力,造成权臣对皇权的威胁,一旦朝廷发生了变故没有帮忙的。所以,他即位以后,做了这辈子自认为最正确的一件事,共封了27个同姓诸侯王。晋武帝以为,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么多的同宗子弟,在国家有难的时刻,一定会支持皇室,江山就可以永固了。他哪里知道,这反而种下了祸根。因为这27个王国,都有很大的地盘,都手握重兵,而且控制战略要地,势利很大。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之后,掌握重权的地方诸侯,就想取而代之。
(2)长期的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晋武帝司马炎290年去世,他选择的接班人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大傻瓜。国家在他的手里运行了几年,已经是遍地饥馑了。有一次,他听宫里的人议论:老百姓真可怜,都快饿死了,连一点点粮食都吃不上了……他听后很纳闷,赶紧走过去关切地问:那为什么不吃
点肉粥呢?赶紧让百姓吃肉粥吧,吃了,就饿不死了!大臣们听了这样的话,除了失望就是绝望。
2、性质:争夺中央政权;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皇室自残事件,从公元291年开始,到公元307年结束,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前后持续了16年,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贪婪、凶残、暴虐、阴险、奸诈的丑恶本性暴露得淋漓尽致。
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由于晋武帝在世时施行的一系列糊涂政策,直接导致八王之乱,使西晋一朝仅仅存在了五十一年就走进了坟墓。
思考探究: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
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而这时候我们说有五胡入华,匈奴是第一,其他还有羯。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请学生根据五胡分布地区画出内迁路线。
3、内迁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却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由于这些政权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即「五胡」)所建,史称「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使得社会极度动荡,生产停滞,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曹操描绘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场面再次重现了。
5、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在登位以前,就听见王猛的名声,并约见王猛,谈得十分投契。即帝位,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加强中央集权,抑制贵族势力发展来强化中央力量,并兴修关中水利,前秦国力逐渐增强。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小结:西晋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长空,短暂但却明亮。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教学过程】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 266年,司马炎,西晋
2、西晋的腐败
二、八王之乱
1、根本原因:西晋的腐朽统治;
2、性质:争夺中央政权;
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
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
3、内迁影响
4、十六国
5、前秦的统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