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区域文化特征

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区域文化特征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第3期 2 0 0 6年5月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1 ofthe Humanities and Socja1 Sciences) v01.26 No.3 May,2O06 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区域文化特征 吴金宝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各地出土汉墓画像音乐文物既反映了汉代社会音乐文化的共性特征,又通过其不同的题材、内容和风 格等,展示出不同文化区域中音乐艺术的个性差异与特征。鲁豫苏皖边界区深沉凝重和朴实严谨的儒家气息:南 阳风格区楚文化中巫风浓郁、神秘莫测的原始灵感,狂放夸张、玄妙绮丽的浪漫激情,个性鲜明、形式多样的表现 手法;四川区汉画中乐舞形象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和独具特色的品格,对于我们认识当时音乐文化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画像;音乐文物;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I(879;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6}03一(1722—02 乐队中钟、磬等礼乐重器的使用。与其他地区相比,苏鲁豫 皖汉画像中钟、磬等金石乐器的出现相对较多,这与山东地 区的传统礼乐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但是 这些礼乐重器的规模已远不能与先秦时期相比,没有了成 编使用的现象,只是零星的出现于丝竹管弦乐队之中。如: 1956年出土于山东沂南北寨村的乐舞百戏画像石(东汉)中 出现了两钟、四罄的组合“ 。还应该提到的是,2001年初在 济南洛庄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大型的钟鼓乐队,包括编 钟19件,编磬107件。经专家鉴定这些乐器均为西汉早期 制造,其乐韵和谐典雅,音响优美华丽,这也证明了金石类 乐器在汉代并没有消亡,而是经过改良和发展。从乐队的 组合关系来看,很明显是以编磬代替了编钟的主导地位,而 由编磬奏出的音乐,的确比编钟更为华丽优美。这就进一 步证明了,“先秦时期的‘金石之乐’与汉代的‘丝竹新声’曾 经历过一个交融并存的发展过程。而从汉画像石中的乐队 组合来看,表现力更强的丝竹乐已经取代了金石重器的主 导地位,形成了由重型向轻型的转变。在音色表现上也更 加明快而富有旋律性,由钟鼓乐为主的点型节奏音响转变 成以吹管乐为主的线型旋律形态”_2 J。3.乐队形制规模庞 大。该地区汉画像石中的乐舞演出场面规模宏大,演出内 容多为乐舞、杂技、鼓吹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由于演出 阵容庞大,演出大多在广场或空地上进行,室内乐较少。乐 队的人数众多,乐器体积硕大,如:钟、磬、建鼓等。建鼓多 放置于鼓车之上,两名乐伎立于鼓旁,站姿击鼓。立柱顶部 饰有羽葆,有的还饰有流苏,立柱顶端有伞盖做饰,有的加 饰翔(栖鹭或其他飞鸟)。在孝堂山画像石和沂南画像石中 都出现过这种大规模的演出场面,堪称全国之最。可见当 时社会音乐生活的繁盛,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贵族钟鸣鼎 食、征歌选舞的奢靡生活。 二、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各地汉画像石 音乐文物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区域风格特征,甚至有一些独 具特色的乐舞艺术形象。 一、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乐舞艺术风格 苏鲁豫皖区有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山东为齐鲁文 化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 誉,后人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 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 这无疑为山东及其毗邻的苏、豫、皖等地区的社会文化增添 了一些凝重肃穆的色彩。特别是东汉时期,官吏的选拔、察 举、征辟等,都要严格遵循儒家的道德标准,以至于儒家思 想的传播者越来越多,因此这一地区的画像石在题材和内 容上着重体现了儒家“讲求礼仪,注重教化”的特点,出现了 大量的礼乐、祭祀、游猎、车马出行的场景。 苏鲁豫皖地区的汉画像石主要采用密集型的布局,画 面分层分格,使其上下左右形成多个区间,每个区间反映一 个主题,一般多为三至五层,也有一些分为八到十层。这一 地区的画像石构图复杂,画面内容丰富,整块石上雕刻了各 种内容,而且画面上极少留空白,甚至每个区间的边框处也 刻满纹饰,整个画像石形成了敦厚淳朴、布局密集的艺术风 格。在描绘音乐生活的画面中,以表现儒家礼乐教化、宴饮 享乐和仪仗出行的题材内容居多。对于乐舞场景的描写, 呈现出一种质朴厚重,劲健秀丽之美,渗透出一种深沉凝重 和朴实严谨的儒家气息,与南阳汉画像石相比,苏鲁豫皖画 像石增添了几分现实主义的色彩,内容充分体现了儒家所 推崇的礼乐思想。 从汉画像的特征上看,苏鲁豫皖区与南阳和四J1I区有 着显著的差异。从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可以看出等级制和礼 乐制的痕迹,主要表现在:1.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体现。在画 像石的构图结构中,墓主人往往处于最上层的中心位置,或 整幅图的中心,其他内容如宴饮、出行、乐舞、百戏则分布于 次要位置。而且为了突出高贵身份和显赫地位,主人往往 高出常人几倍,图像中除了主人形象为正面以外,其余人物 皆以侧面形象为主。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主人的形象更 显得高贵端庄,乐伎、仆从等皆是俯首帖耳,呈谦卑状。2. 收稿日期12(}06—02—28 南阳汉画之所以自成体系,在于该地区长期以来优越 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南阳地 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至西汉时,南阳已是当时 的五大都市之一。时值东汉,又因“帝乡”的特殊地位,而成 为皇亲国戚们聚居的地方,与洛阳并称为汉代政治、经济和 文化艺术发展的两大中心。南阳又处于南北文化交汇的中 作者简介:吴金宝(1957一),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副教授,南阳师范学院汉画乐舞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汉代乐舞文化的 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O6年第3期 吴金宝: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区域文化特征 ・23・ 心,便于吸收各种文化的精髓。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政 治地位和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集博大雄浑与 迷离浪漫为一体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 南阳旧属楚地,楚文化中巫风浓郁、神秘莫测的原始灵 感,狂放夸张、玄妙绮丽的浪漫激情。个性鲜明、形式多样的 表现手法,对南阳汉画像石艺术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南阳汉画像艺术内容丰富,角度新颖,既有国之大器,又洋 溢着多彩变幻的时代气息。它的构图简洁,造型优美,人物 形象细部刻画细腻,无论是舞蹈者的身姿体态,还是奏乐者 的一招一式,甚至于龙腾虎跃,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富有强 烈的韵律美和艺术生命力。南阳汉画像石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画面单纯饱满,主题突出,每幅画只表现一个主题,给人 以疏朗、明晰之感。南阳汉画在写实的同时又大胆运用了 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手法,总体上不重视再现而重表现,充满 着夸张、变形和抽象。如:《蹴鞠图》中的舞伎,腰部拉细得 只成一根线,长袖则变成很长很细的两条线,人物的细部则 全部省略,给人以极强烈的印象。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南阳 汉画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感和生命感 J。 南阳汉画像石中表现最多的莫过于乐舞的内容,而最 能表现南阳汉画像特色的也正是乐舞中质朴浑厚的楚风 楚韵。 首先,在舞蹈方面,南阳汉画像中的长袖舞和建鼓舞是 最有特色的。长袖舞是一种独舞,舞者身着长袖舞服,腰肢 纤细,体态柔美,翩翩起舞宛如仙女下凡。傅毅在《舞赋》中 形容说:“体如游龙,袖如素霓o ̄E4]如:南阳县汉墓出土的舞 乐百戏图,左侧一名舞者侧身回首,举臂躬身而舞,另一个 单臂倒立于樽上,中间一人高髻束腰,挥巾踏拊而舞。那轻 柔流转的细腰充分体现了楚舞的飘逸浪漫,淋漓尽致地表 现出“楚人好细腰”之俗0 。建鼓舞是一种双人舞,舞蹈者 边击鼓一边起舞。南阳地区的建鼓舞形式多样,主要有 跨步式、腾跃式、蹴鞠式、反手跨步式等,舞蹈时感情激越、 节奏明快。给人以鲜活灵动之感,如:南阳市石桥东关汉墓 出土的鼓舞画像石,图中两名舞伎分立建鼓两旁,执桴击鼓 起舞,呈欢腾雀跃状,形象生动,动感十足。还有南阳县汉 墓出土的建鼓舞画像,图中两名舞伎伴着鼓的节奏,蹴鞠狂 舞,姿态优美,形象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阳画像 石中还有不少《建鼓舞》的图像,舞姿变化多端,击鼓方式多 样口]。由此可以推断,汉代可能有技艺高超的鼓员,独奏建 鼓,边击边舞,自成“建鼓舞”。这说明建鼓不仅仅是伴奏乐 器。而且还能独奏或独舞。 其次,南阳画像石中独具特色的相和歌艺术形式。先 秦时期,楚地的民间歌唱艺术已经相当盛行,到汉代发展为 唱众和”的形式,而且还加入了丝竹乐和舞蹈。如:新野 樊集西汉墓出土的歌舞画像砖 ,就是舞蹈歌唱的典型实 例,该砖长107cm,高23.5cm。图中一人操琴,一人击小鼓伴 奏,两个伎人上身裸露,挥臂张口,一边舞蹈一边相向而歌, 其舞姿神态极为传神。还有南 I II 帐营出土的东汉墓 “相和歌”画像石图中共有l2人, 起第一人抚琴,第二人 吹埙。第三人吹笙,第四人鼓瑟,另 人jF襟危坐似吹排箫, 左起三人站姿歌唱 。这是一幅典型的汉代“相和歌”及乐 一有着明显的差异,乐队的形制规模趋于小型化,人数一般不 超过l0人。演出形式以乐队和舞蹈的结合最为常见,多在 室内进行。虽然画中内容较少,但雕刻手法生动逼真、细致 入微,演员的衣着服饰、姿态动作,甚至于面部表情都刻画 得淋漓尽致。 三、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区乐舞艺术风格 四川I的本土文化为巴蜀文化,由于其地理位置较偏。加 之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因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稍逊 于中原和山东地区。但因这一地区经济繁荣、矿藏丰富,又 有天险可凭,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秦统一六国后,曾由 中原地区大量移民巴蜀地区,并有许多六国诸侯贵族迁徙 入川I;两汉期间又因中原战乱,士人纷纷避难于此;加上西 南交通的开辟,与外界商贸、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这一 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通过对于中原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吸收借鉴,逐渐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并为其音乐文化的繁荣和汉画像的发 展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在四川I地区的画像石中描绘骑吹乐的内容尤为丰富, 骑吹最初起源于西域少数民族,西汉时传人内地,并广泛流 行。是汉代鼓吹乐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四川I生动地再现了 王侯贵胄的威仪和排场。仪仗规模的大小,随从的多少,也 反映出高低等级的不同,并以此来表现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如1954年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大型画像石“宴乐、车 马出行图,,Esi,全长l130、3cm,宽45cm,描绘了车驾出行的盛 况。主车驾四马,其余“骑吏”、“导从”、“驺卒”、“鼓吹”及开 道的伍佰共ll车、52马、79人,组成庞大的仪仗队和卫队。 此图较之孝堂山石室中同一类型的出行图,规模还大。 西域乐舞、乐器的传人,为四川I画像石乐舞百戏的内容 注入了新的风格。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 量新颖独特的西域乐器和舞蹈逐渐传人内地,它们与汉民 族传统乐舞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促进了汉代乐舞的发展。 这些带有显著外域特点的乐舞和乐器,在四JII汉画像石上 都有着形象的记录。如:1978年新都东汉墓出土的“驼舞” 画像砖 。,砖高36.Ocm,宽42.Ocm。图中之骆驼身披羽饰, 背上两驼峰之间置鞍,鞍上树一建鼓,鼓上饰有羽葆,鼓座 两端兽头上翘,丝帛从兽头束至驼脖及驼尾,成八字形,既 可以固定建鼓,又能起装饰作用。鼓两侧各有一名舞者,头 戴高冠,身着长袖舞衣,一边击鼓一边起舞。从形式上看, 这种“驼舞”应是百戏的一种。《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唐 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虽畜牧而转移。其畜 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 这说明骆驼并非中 原之物,最初是从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引进的,而在四川地区 首次发现的“驼舞”画像石 ,为我们研究汉代民族音乐的 交流提供了真实形象的资料。汉代的乐队演奏时使用了丰 富的乐器,大量的西域民族乐器如:琵琶、胡笳、筚篥、鼙鼓、 角、羌笛、篪等在四川I画像石中都有出现。值得一提的是, “在四川I乐山虎头湾崖墓出土的画像石中发现了中国最早 的琵琶图形,图中琵琶全长27.5公分,共鸣箱图形略凸起, 头有弦槽,不见弦轴” 。这些乐器的传人共同演奏出了汉 代乐舞辉煌灿烂的篇章。 “一队伴奏的画面。 再次,南阳汉画中所表现的演出场面与苏鲁豫皖地区 [参考 文献] 2003. [1]山东汉代画像石[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2. [2]童忠良.从先秦编钟if-队到现代交响化民族乐extj].人民音乐, 1997.(7). [5]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M].成都:巴蜀书馆,1987. [6]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O0 [3]闪修山.南阳汉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3. [4]傅毅.舞赋[A].钱克昌.全汉赋[C].重庆:花山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太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