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匕明中医第17卷第101期 2002年第4期 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六版教材《中医儿科学》 编写的几点意见 张孝合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010020) 张美云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010020) 朱静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直属机关门诊部(010010)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材 六版 缺欠 目前正在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 放在一节,然后把“发病原因”和“病理特点”放 药类规化教材《中医儿科学》(以下简称“六版 在一节中,在小儿“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之 教材”)是在全国统一编写的五版高等医药院 间增加了“发病原因”等内容,把“年龄分期”单 校教材《中医儿科学》(以下简称“五版教材”) 列为一节,把“生长发育”和“生理特点”放在一 的基础上修订的,使之更加完善和充实,但也 节中论述。 有值得商榷之处,以下冒昧提出,敬请斧正,供 上述内容,我们认为五版教材的排列顺序 再版时参考 较好,原因是:(1)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病理 1 内容编排,六版教材有不如五版教材之处 特点,二者是密切联系的,论述了小儿的生理 儿科基础部分,五版教材把小儿“生理特 特点,接着论述其病理特点,前后连贯,便于讲 点”和“病理特点”放在一节中先后论述:把小 授,也便于学习和理解,六版教材割裂开论述, 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放在一节论述。 使之不易衔接。(2)小儿年龄分期体现了不同 六版教材则把小儿“生长发育”和“生理特点” 年龄阶段的不同生长发育规律,因此“生长发 胃实热也……始宜大柴胡而解之。若无潮热, 证。《金匮》有“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 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笔 建中汤”的明训。《金匮要略心典》云“今小便 者认为,黄疸初期见少阳证,可应用小柴胡汤 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也,乃土虚而色外见,宜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和解 补中而不可除热者也”。从上所述,可以看出 退黄。若里热渐盛,大便秘结,则为少阳阳明合 小建中汤治黄疸,非湿热所致,乃因脾胃虚寒, 病,当用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 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润泽肌肤引起,故主 姜、大黄、枳实、大枣)和解少阳,攻下热结。据 要见有面色及肌肤呈淡黄色,无光泽、两目不 实验研究,小柴胡汤能提高胆汁胆酸及胆红素 黄,小便通畅而色不黄,倦怠乏力,纳差食少, 的含量,增大胆固醇一胆盐系数,并可促进胆汁 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等症状,用小建中 分泌,增加其排泄量,起到利胆退黄作用,治疗 汤调理脾胃,益气补血。有报道,用小建中汤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等见有黄疸属于少阳证者, 治疗慢性肝炎、溶血性黄疸等见有黄疸属于脾 每多选用。大柴胡汤有显著的消炎退热利胆退 胃虚寒、气血不足者,有较好的效果。 黄和排石等作用,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 总之,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方剂很多,上述 作、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见有黄疸属 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对临床治疗黄疸有较高的 于少阳阳明合病者,用之每多获效。 治疗价值,且疗效较为确切,至今仍沿用,故录 6温补脾胃退黄方剂 之供同道参考。 此类方剂主要治疗脾胃气血虚弱的萎黄 (收稿日期:2001.02.10)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七明中医第l7卷第101期 育”应该包括“年龄分期”在内,“年龄分期”没 必要单列为一节,六版教材新加的“发病原因” 可另行论述。 2不能给某些症状、证作“诊断” 在传统的中医文献中,常把一些“症状”或 “证”当作“病”来论述,中医儿科教材中也有这 种情况,如“小儿水肿”、“咳嗽”、“呕吐”、“惊 风”、“汗证”等等。 病,是从发病到痊愈的一个完整过程。 “症状”和“证”是在病的过程中随病理变化而 发生、增减或消失的,由于病理变化等原因,想 同一种病的患者,症状不一定完全相同,不同 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症 状。所以一种病可引起某些不问的症状,一个 症状可由几种病引起,例如“咳嗽”是一种症 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六版教材把它当成 “病”作的“诊断”主要是“气管炎”。“支气管 炎”的诊断,未免片面。 在“病”的全过程中,某些“症状”和“证”可 以变化或消失,把症状或证作为病去诊断,症 状或证消失了,“病”就应该治“愈一了,事实并 非如此,如引起小儿水肿的肾炎和肾病,就是 消肿容易治愈难。所以,在传统上当作病的某 些症状或证,教材中应该重在辩证论治,不宜 作诊断。 3论述“病”,不能没有“临床表现”,“诊断”宜 言简意赅 六版教材比五版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使 之更加完善,但没有疾病的“临床表现”则是缺 憾。在疾病的“病因病机”后,不介绍“临床表 现”,直接论述“诊断”内容,不仅有悖于论述常 规,而且前后内容也不易衔接。六版教材“诊 断”内容中,虽然尽可能地介绍了临床表现,但 是“诊断”是建立在“临床表现”基础之上的,所 以“诊断”不能代替“临床表现”,如果二者混为 一谈,结果则是重点不明,条理不清,学员难以 掌握。例如六版教材关于“肺炎喘嗽”的诊断 内容有6条:第1条,该病轻证、重证的临床表 8 2002年第4期 现。第2条,该病严重者的临床表现。第3 条,新生此该病特点。第4—6条分别为肺部 听诊、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际上,这 是介绍该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抓住该病诊断 要点——热、咳、痰、端及肺部细湿罗音等症状 和体征。所以,在论述“病因病机”后,应该介 绍“临床表现”,然后才是言简意赅的“诊断”。 4适当引入现代医学内容 现在,中医各科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发展 以及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所以中医教材应 该适当吸收现代医学内容,为“我”所用,六版 教材已经这样做了,但还不够,值得商榷的有: 4.1 前面提到的给症状作“诊断”问题,如第 二章第二节,用“咳嗽”作病名,不如用“气管 炎”、“支气管炎”好。 4.2 现代医学内容的引入,要清楚、明了、前 后连贯。六版教材“急惊风”的“诊断”:“1.突 然发病,具有……四证及……八候。……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检查……神经系统 检查……4.属于细菌引起的脑炎、脑膜炎、周 围白细胞……”中医诊断急惊风,有第l条即 可,根本不用再罗列第3、4条,如果为了介绍 引起急惊风的西医病名以开扩思路,那么高血 压、脑外伤、惊恐、高热、中毒等疾病和原因均 可引起急惊风,书中没有介绍,这样反而使学 员局限于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细菌性脑膜 炎、脑炎能引起急惊风:确定急惊风的诊断则 需作脑脊液、神经系统、白细胞等检查。另外, 细菌性脑炎、脑膜炎,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的范围,上过第3、4条,可令人误以为它们 各是一种病。再如,佝偻病主要是缺乏维生素 D引起的钙磷代谢失常,骨样组织钙化不良引 起的。六版教材不作这方面的介绍,在诊断该 病项目中突然提出血中钙、磷等化验结果及腕 部x线片的改变,使初学者茫然。人类日常 所需要的维生素D,除食物供给一小部分外, 主要是日光照射而得到,所以,日光照射不足, 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重要病因之一。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七明中医第17卷筝101期 2002年第4期 [方药纵横] 再谈q'l-降散的临床应用 吕 直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310012) 关键词:升降散/l临床应用 明代温病学家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因 有以升降散为总方的“温病十五方”留传于世, 深得后世医家的盛赞。升降散以僵蚕清热解 郁、除湿化痰,蝉衣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姜黄 行气散郁,大黄泄热排毒,全方功能调气机、泄 些应该介绍,六版教材没介绍,而用“长期不直 接接触阳光,可引起气血虚弱,影响脾胃的功 郁火、化瘀滞,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 不仅能统治各种温热大证,因其“一升一降,内 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故被广泛应用于 外感、内伤的多种郁热杂证之中。笔者“升降 散的临床应用”(《光明中医》2001年第4期) 书未的“附方索引”中去查找,很不方便,而且 有遗漏,如六版教材“肺炎喘嗽”中的“三黄石 膏汤”在“附方索引”中就查不到。 能”作为一种病因去论述,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牵强附会。此外,疳证诊断”中的“5、贫血者, 7“三黄石膏汤”选方不当 肺炎喘嗽各型病理,主要是肺气闭郁,五 版教材用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加减,药证相符, 临床验之有效。六版教材在该病“热毒闭肺 血红蛋白……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 ……白蛋白……”。疳证的诊断,有前4条即 可,列出第5条是多余的,因为无论是否有贫 血或水肿,都不影响疳证的诊断。 型”却选用“三黄石膏汤”清热解毒,由于没介 绍该方药物组成及出处,“方剂索引”中又查不 综上所述,中医教材中,该加的现代医学内 容,一定要加,加就要加好,不该加的不要强加。 到,令人无所适从。据笔者查到的资料,《证治 5“鼻孔干燥如烟煤”存疑 五版教材在肺炎喘嗽病中有“鼻孔烟煤” 的描述,令人费解。六版教材订正为“鼻孔干 燥如烟煤”——从字面上讲:就是鼻孔干燥,像 准绳・类方》中有三黄石膏汤,由黄芩、黄柏、黄 连、石膏、豆鼓、玄参、甘草组成,没有开宣肺闭 之药,服该方后,肺气闭郁不能开泄,喘不能 平,怎么能对证;《伤寒六书》也有三黄石膏汤, 由石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豆鼓、麻黄等 组成,此方为三焦热盛,表实无汗而设,虽有麻 黄开宣肺气,但没有杏仁相伍,所以,用于肺炎 喘嗽,热毒闭肺者,不如麻杏石甘汤加清热解 烟煤那样。实际情况是:鼻孔干燥发黑,像黑 煤烟熏过一样。六版教材的改进,仍然描述不 确切。 6附方索引有遗漏。查找方剂不便 书是为读者服务的,教材也不列外,不能 毒之品。不知六版教材用的三黄石膏汤出自 何处及药物组成,如此为难读者似属不该。 以上六版中医儿科教材美中不足,为笔者 管窥之见,不一定正确,更不是以此否定全书, 应该说该教材是瑕不掩玉,谨供参考。 (收稿El期:2002.01.09) 9 在编写中,为了暂时省事,给读者造成永久性 的麻烦。和某些中医教材一样,五版、六版教 材的“附方索引”都存在这个问题:提到治疗使 用的方剂后,不注明该方的编号或在索引中的 页码,而是让读者按该方第一个字的笔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