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风思源实验学校高效课堂阶段经验总结
为了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育人质量,构建适合当前教育教学协调发展的高效课堂模式,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和建设者,办人民满意学校。我校在县教育局“高效课堂”实施方案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为前提,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优化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结合我校校情、教情和学情,在艰难繁杂的开学建校过程中,我们且教且学,且行且思,不断探索,经过一年的努力,“两式并举、三本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初具雏形,并重新进入课堂实践、修订和推广,现在已基本形成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各科老师的认可并落实都教学实践中,全面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具体理念和做法如下:
一、确立核心理念,引领课堂方向
教学理念是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师生课堂教学的最高价值导向,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基因”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以校情为基础,以学情为依据,积极践行《教育规划纲要》及《课程标准》提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选择真正能引起学生学习变革的实验项目,构建了“两式并举、三本合一”的 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即:“基本式+变式”理念,以“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三本合一”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走向大众化与常态化,帮助每一个学生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质、形成好思维、培养好性格。以务实求真的教育态度,以施关爱、重细则,搭平台的教育
行为,最大限度地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基本式的核心元素即“三学原则”:教师导学、个体自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握恰当的程度,导学恰当的问题 ;个体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静心自学的习惯,落实个性化学习,实现差异化发展;互动展学——学生的差异性是教学的最大资源,学生实际上是互为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同伴互助,满足学生的社会性交往需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而阐释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只有学习者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和解释自己的所学、理解与建构,才真正发生了学习、体验了学习,因而享受了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学起来,尽量多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而且学有所获。
变式即学校、教师根据学情、校情、学科特点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式进行合理的转化,形成具有学段特点、学校特点、年级段特点、学科特点和教师亮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网络拓学——用畅通、便捷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学生与海量的信息资源之间的“对话”,可以实现在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上生师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的练习检测与评价反馈;实践研学—— 这是一个课堂升华的过程,一个探究式综合主题学习的过程,一个从问题出发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动手实验或实践体验的过程,一个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也是一个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过程。
二、构建主导策略,优化课堂教学
打好基础的教学目标(三维整体、创新意识) 实现三大教学任务:兴趣、习惯、方法(学习、思维)
我校构建了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对学生的民主、真诚和友善来换取师道尊严;教育教学中坚决落实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完善教育工作者的人格体系。随后紧紧围绕“1234”主导策略,(“1”即一个中心,全面提高课堂实效性,建设快乐高效课堂。“2”即两个基本点:学生乐学,会学,学好;老师善教,乐教,高效教学。“3”即“三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实现“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4”即四个关键点:“小组研学”的落实;讲与不讲的把握坚持;“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实践运用(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各种课型变式的具体规律的深入研究)全面展开,并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践行三本合一理念,实现有学无类:学习主体的“无类”:即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利——每个学生都要学起来。体现了对每个学习者学习权利的尊重。各种教学模式都有适用的环境——每种教学方式都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对教学模式的开放。学习结果的“无类”:即人人都享有学习成功的幸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成功。体现了对各类学习成效的包容。
三、践行理念策略,实现高效目标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成果。学校实施的这项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是拨动了全校教学神经的大工程。丰必文校长亲自挂帅,作了《强力推动课堂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效益》的报告,会议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以全面推动课堂实效性教学改革;邵汉军副校长全权负责实施,进行全体总动员,专门召开全校教师课改大会,其他校长和各级部主任分配到各备课组组织和执行,教学一线人员全员参与,积极听评课。这项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各个学科同时在每周四的下午第三至四节进行,课后集体对这两节课进行有效点评。
为进一步扩大并拓展延伸教改成果,学校又组织校内48名骨干教师(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前往北门中学学习先进经验。为进一步推动课改成果,吸收并优化外出学习经验,学习归来,学校要求各学科组给全体老师上汇报展示课,由教务处牵头,包学科的校长和学科组长具体负责领导、
督促和落实,并由前往洋思学习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各学科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进行授课,要求授课的老师提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摩课,第一至三节由三个备课组长分别上课,第四节主讲人说课、所有听课老师集中评课。随后,各学科全体任课老师集中一下午时间听这三节课,课后由主讲人对课堂设计等进行说明,然后先以级段为单位进行小组评课,最后再由各组代表集中发言,交流研讨。听评课结束后学科组长写出“三课一评”活动总结,在全体学科老师研讨基础上归纳出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在整合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形成框架式学校课堂教学要求。这就是“三课一评”高校课堂模式研讨活动。之后,根据这个基本框架,征求多方建议,对“三课一评”的成果进行斟酌、修改,初步确定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然后又展开新一轮课改研讨。这次研讨是“两课一评”,即确定两位老师授课,而且教授同一课,通过听课评课,比较哪一种方式好,哪一个效果好,找准优缺点,并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虽建校一年,我校教学教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杨早成、张勤、孙彩霞三位老师在省级优质课、说课、劳技操作等活动中获一等奖;周彩萍、汪艳芳、孙林三位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说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在2012年团风县六年级能力测试及毕业考试中,我校第一次参加就崭露头角,取得全县语数外三科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13年9月,吴丽芬还被评为湖北省“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为此,全县教学工作会在我校开放课堂,从而更加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受到了教育局的一致好评。目前,学校正在对“1234教学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深化和细化,突出各学科的实效性;同时,在“推门听课”不断复核验收的基础上进行“星级教师”评选,使之常态化、长效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