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一吴新荣 印章是中国绘画特有的表现样式.是中华民族古老 文、刀法、篆法、印材、印色等常常因人而异。元赵孟 文化滋养培育的结晶。中国画讲究印章艺术。俗云: 烦自刻“赵氏子昂”、“赵孟烦印”、“子固”等细圆朱 “画比龙.印点睛。”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画 文印,秀逸圆工,宛转疏朗中带朴拙俊拔之气,一洗唐 龙点睛的作用。印章艺术也像其他艺术现象一样.经历 宋以来印文拙劣、矫揉造作之习气。王冕所画梅花,用 了一个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逐步发展过程。 笔精炼,他的画幅中所见篆刻“王元章氏”、 “王冕私 印章.远在商周时就开始使用.到秦汉时已很盛 印”等,大都取法汉印并出新意,奏刀从容、富于铁笔 行.最初只是权贵们的凭信和权威的象征。隋唐之后购 书写美 相传明代唐寅自刻印章有“江南第一风流才 藏鉴识之风大盛.将鉴藏印钤在法书名画上。表示对鉴 子”、“唐居士”等。清代吴昌硕的绘画。以凝炼道劲 识结果负有责任。一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 的石鼓琅王牙笔。奔放的狂草意.作泼墨大写意花卉,笔 也有鉴识之癖。故出现了许多鉴藏印,如唐太宗、玄宗 力雄健.气势磅礴。画幅所用自文印“吴俊之印”或朱 皇帝自书“贞观”、“开元”作印、徽宗皇帝的“宣和” 文印“俊卿之印”.皆能得浑穆隽拔之美。 连珠印 宋米芾宣称自己有印百余方.他常常在一帖中 现代中国画.有的受西画影响.画面很充实,有时 连用六、七方鉴印.这也显示了鉴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 作者在画面上不题款.只钤一方姓名印.表示此画为他 书画作品上 对于既是鉴藏家又是画家,在自己的作品 所做.从而使得印章与画面浑然一体。 上题名钤印也成为一种创新 许多画家把印章打在书画 二、与画面空间融合。安排构图的需要 的边缘.防止裱画者随意裁接。早期的代表人物有五代 1.平衡画面的轻重 李煜。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记述: “李后主才高识 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往往将主要事物放置于画面一 博,雅尚图书。蓄聚既丰,尤精赏鉴。今内府所有图轴 边.这样就导致画面必然有某处分量比较重。在中国画 暨人家所得书画.多有印篆.日‘内殿图书’, ‘内合 中的印章安排.可根据书画作品中的空间位置.看作品 同印’. ‘建业文房之宝’。 ‘内司文印’. ‘集贤殿书 上下左右是否缺少对比变化。或欠紧凑,或太空泛.题 院印’. ‘集贤院御书印’ (此印多用墨)”。可见他是 款、印章是解决画面轻重平衡的最佳手段。它就像一个 集书画印于一图的开创者。宋米芾集书画家、鉴藏家、 小砝码.可以平衡画面轻重.但不会影响画面原有的构 文学家于一身.且自己奏刀镌印,开文人镌印之风,其 图 在山水画的画面中.很多地方留有空白.为了构图 著作《书史》、 《画史》多处讲治印、用印之道,遂使 需要加上远山会使画面过于拥塞.气息不畅 而印章恰 文人治印传为美谈 元赵孟兆曩自画自诗 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有四两压千 自书篆自治印的全面才艺也非同一般。 斤的作用.从而使画面平稳、补缺。 著名书画家金冬心、黄易、陈洪绶、赵 2.平衡画面的虚实 之谦、吴昌硕皆精于篆刻,同时也反映 中国画讲求画面的虚实关系 早在 了印章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强大 宋代就总结出“三远法”.在一些山水 而持续的推动力。一般说来.印章在中 画中,前景、中景、远景依次推进,画 国画中的作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面的主体为实,远景、配景为虚,为了 一、为了“取信于人”。确定作者 平衡画面的虚实.画家除了通过笔法、 的需要 墨色来安排画面的主次.平衡画面的虚 印章又称印信 它从内容上分为姓 实外,还可以利用印章的大小、印色的 名、字、号(包括籍贯、年月等)印; 变化来调解 斋堂印;闲章、肖形印、吉语、诗、 3.收聚画中气势 词、文句等:鉴藏章.有个人与家藏 远在魏晋时代.顾恺之便提出“置 (还有公藏、皇宫藏印)。通过印章可以 陈布势”的理论.认为是“达画之变” 确属书画的作者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信 的关键 而“置陈布势”能否成功。还 息,比如:斋堂、生肖、喜好、收藏情 取决于画家的巧妙安排 “势”是中国 况等 鉴赏家可以从印章证实确属自己 画一种抽象的流动的意蕴之美 它是对 的鉴别.从中国画上的印章大多可以考 画面的一种整体感觉.是对艺术形象的 察出画的作者,因为印章其形状、印 总体把握.也是一种运动趋向或蓄积待 艺术・生活4・2009罐壤 发的能量 特别要说明的是.势与气韵是不 可分割的 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诗书画印 契合为一 压角印和栏边印最能起到聚气的 作用 画幅上钤用压角章.一般多与引首章 _-一…~ , 中国画中的运用,可以增添画面的活泼气氛. 延伸画外之意.增加读者无穷的遐想 欣赏 印章艺术的意境美.要善于将抽象思维和 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从抽象的线条中去 领略作者所表现的情趣.以及自然界万物的 气质。清高其佩临摹古代字画.用“不敢有 己见”、 “非我所能为者”、 “顾于所遇”、 形成上下斜角呼应。有的画幅需要形成上下 直线呼应的章法 压角章不能在左右两角同 时钤用。边印位置在画幅的安排.要根据构 图的需要来定.可钤于左边或右边的偏上或 偏下处.也可钤在中部的偏上或偏下处。根 据画面落完款后,钤上一印审视.如布局合 理.气势增加。如印过多或过散。乱了章 意园时光 周野 “玩味古人”等印。画钟馗用“神来”印.画 虎的用“满纸腥风”印.画鱼用“跃如”印. 画犬豕等用“一时游戏”或“一味糊涂”等 “青藤门下走 印 清代郑板桥画墨竹图用印法.失去气势。所以印章的字体、位置的 狗”、“六分半书”.古朴生动,意趣盎然。画面用 妥帖,也是门学问。当作者举棋不定时. 印与他笔下“自然淡淡疏疏”的墨竹.相得益 可以把印章打在其他纸上.选其合适的位 彰。 置试放.确定后再正式落印。 五、弥补题款。满足书画不足的需要 三、营造画面氛围。平衡色彩的需要 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 一般情况,白文印较朱文印分量重。明鱼靠鹤 局野 “每见画用图章不合所宜,即为全幅破绽. 文粗、框粗的朱文印比文细、框细的朱文印重。用分 或应大用小。应小用大,或当长印方,或当高印低,皆 量重的印章.再配以热闹又沉稳的朱砂色或大红色印 为失宜。凡题款字如是大.即当用如是大之图章.俨然 泥.适合墨色浓重之作。对比强烈又协调。楷书及工笔 添多一字之意。画幼用细篆。画苍用印古.故名家作 画一般宜用分量较轻较工整的朱文印或白文印.配以朱 画.必多作图章,大小圆长,自然石、急就章无所不 磉色印泥。明末清初山人的《鳜鱼图》,画面上只 备.以便因画择配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印章应遵循画 有一条特立独行的大嘴鳜鱼.其余全是空白.只有右上 面的需要.印章风格要与书画风格协调。工整秀丽的印 角钤有一方白文方印.印文是“可得神仙”。在这样意 章.不宜用在行草书及写意画上.急就章不宜用在楷 境幽远的水墨画上钤一方朱红印章,犹如万绿丛中一 书或工笔画上。如果钤上与书画风格明显不协调的印 点红。使全幅画焕发出夺目光彩,其神妙的艺术魅力 章,则成作品之累。对于画、款、印又提出: “题款 是不言而喻的 印色在中国画中也十分讲究。古代印色 时即先预留图章位置。图章当补题画之不足.一气贯 分朱色、墨色、赭色、青色等,但以朱色最为通行适 穿。不得题款字了字,图章了图章。图章之顾款, 用。传统文人画常以水墨为主,红色的印章可以起到 犹款之顾画,气脉相通。如款字未足,则用图章赘脚 提神的作用 它对整幅画面的色彩节奏的调节作用也 的续之:如款已完,则用图章附旁以衬之 如一方合 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情况画中有丹顶鹤及花卉,主体 适,只用一方,不以为寡;如用未足,则宜再至之, 红点较多.如在画面上钤上数方醒目的红色印章.必 亦不为多。”提出了款、印、画的密切联系 印章与 然有喧宾夺主之失。有时候画面色调比较灰,缺少响 款字一气贯通.相互照应,而不可敷衍了事 印以款 亮的色彩.印章可以发挥其作用。 而定.款则以画为准,这样才能气脉相通 他又提 现代中国画.已经把印章作为画面必不可少的构成 出了解决的办法: “更有画大轴泼墨淋漓.一笔盈 元素 印章服务于画面并为画面添彩。有时画面中出现 尺.山石分合,不过几笔。遂成巨幅。气雄力厚。则 大片的墨色.颜色太闷,加上印章可以调节。 款当大字以配之。然余纸无多.大字款不能容。不得 四、消除画面呆滞。延伸意境的需要 有题字略小以避画位。当此之际.用小印则与画相 画面的主题和意境当然不仅靠画面本身来阐发.题 离.用大印则与款相悖,故用小如字者先盖一方,以 款、印章的文字内容也起到对画面意境的补充、生发作 接款字余韵.后用大方连续。以应画笔气势。所谓触 用 由于画家所处的时代、 景生情.因时权宜,不能 环境、情感、思想的差别, 执泥。”由此可见.印章可 画面所呈现的意境不同. 以起到弥补题款与书画不 印章的形式和内容也丰富多 足的作用。一般说来.钤 样 在一幅作品中钤用多枚 印应与画幅形式相宜.与题 印章.尽可能竖横成行,朱 字大小相宜.用印应与书画 白相参.大小错落,化而有 风格吻合.与题款配合.互 律.切忌无序 钤用多枚 为补充.切勿重复题款之 印章时最好取奇数。印章在 花开三千年 沫然 俗事三千 沫然 意 曲艺术・生活4・2009 攫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