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土中国话题的记叙文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下人。乡土一词,原指家乡的土地,借指家乡。因为“土的滋润”,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有了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也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
城里人常用“土气\"来描述乡下人,带着几分蔑视的意味,但是“土气”的“土”其实指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对乡下人来说,“土”是他们的根。但对城里人而言,他们无法适应乡土社会变动不居的习俗。于是,“土气\"便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从事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
但是以土地为生的人,是附着在土地上的。我曾看过一篇小说《锄》,文中的农人六安爷热爱他的百亩园,在这片土地上,他耕种并收获了无数。但这片他曾挥过无数汗水的土地被一家煤炭公司看中,收购的价格高得惊人。六安爷舍不得,他着恋脚下的这片土地,在锄地的过程中他得到了精神满足和心灵寄托。文中的六安爷象征着那些辛苦耕耘的农人,他们深厚的土地情结让人为之动容。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城乡区域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已渐渐缩小。
我想起一部名为《山炮进城》的电影,它讲述了一名乡下人进入城市后的故事。他在路上看见川流不息的汽车和琳琅满目的商店,看见那些衣装整齐体面的城里人,而自己却
穿着寒酸破旧的衣服,与他们格格不入,便迈不开脚傻愣地看着。同时,在城里人眼里,乡下人往往是愚的、没见过世面的。我很赞同费老的说法,他用另一种视角告诉我们,乡下人没有见过世面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这就好比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可时代正在转变,一切都与时俱进了,文字下乡早已深入地推进,不识文字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与融合,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与交流,终会成为新时代的一股潮流。
所以,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