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王粲《登楼赋》浅析(一)

王粲《登楼赋》浅析(一)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王粲《登楼赋》浅析(一)

摘 要:作为抒情小赋的代表作,《登楼赋》历来是诸家研究的重点。这篇赋文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抒情小赋的典型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篇赋作又有着深邃的思想内蕴,值得仔细品味与研读。

关键词: 登楼赋、 艺术特色、 创作主旨

王粲《登楼赋》是汉末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曹丕《典论·论文》认为“ 王粲长于辞赋,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虽张、蔡不过也。”[1]萧统《昭明文选》收录此赋,并且在辞赋类中将其列为“游览”类之首。由此可见《登楼赋》在中国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燕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粲研究述评》一文讲道《登楼赋》是王粲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作地和作时、创作主旨、艺术成就的研究。笔者在本文中再次浅析《登楼赋》,虽没有跳出上述的研究范围,但是想通过本文的写作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登楼赋》的艺术特色

虽然《登楼赋》全文只有三段,但是整篇文章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以登楼游览为线索,首段写登楼所见之景,在写景中透露出忧思,“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2]两句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重的忧思,抒发怀乡思归之情;第三段是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感叹时光易逝,战乱纷纷,揭示出忧思的深层内涵即抱负不能施展的怀才不遇之情。贯穿全篇的始终是作者所见所感的忧愤情怀,线索明朗清晰,前后相互照应,使文章既具有严谨性,又具有艺术上的美感。

笔者认为《登楼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则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了诗意的境界。作者将浓郁的思想感情赋予景色描写之中,因情设景,情随景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登楼赋》开篇先写登楼所见的地势开阔、物产丰富的秀美景色,然而笔锋一转写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3],本想登楼销忧,不曾料到却勾起了思乡怀归之情。以乐景衬托心中的哀情,更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读来深切感人。第二段则是抒情中兼有写景,凭轩远望,却看不到旧乡之景,不禁涕泗横流,抒情写景相得益彰。最后作者描写了一幅萧瑟凄惨的日暮景象,将深沉郁结的愁绪与忧愤悲凉的心境一并融入景色描写之中,为我们展现了作者自身凄怆孤寂的形象。作者或以景衬情,或融情于景,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忧思怀归、怀才不遇的情感心境,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登楼赋》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体现了魏晋抒情小赋的主要艺术特色,这也是抒情小赋区别于汉大赋的独特之处。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登楼赋》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认为赋的本质特点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4],强调的是赋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登楼赋》虽不像汉大赋那样极尽夸张铺采之辞,作者以精炼的语言进行写景状物亦体现了“铺采摛文”的特点。作者先写登楼四望之近景,次写凭轩北望之远景,再写傍晚黄昏之暮景,最后以“循阶除而下降”与首句“登兹楼以四望”[5]相呼应,移步换形,空间感十足。在写景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融情于景,先写麦城美景,运用转笔,表明麦城虽美却非吾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思乡之情,紧接着又以“穷达”自然地过度到自身怀才不遇的忧愤,希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登楼赋》全文既志趣深远又情意真切,真可谓是“铺采摛文”而不板滞,“体物写志”出乎自然。刘勰在《诠赋》篇中列王粲《登楼赋》为“魏晋赋首”,想必也是从此赋情境交融,“体物写志”的特色之处来评价的。

王粲《登楼赋》的另一特色便是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如“北弥陶墓,西接昭丘”,看似写景实是用了两个典故,暗寓自己未能如范蠡那样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也讥刺刘表非

楚昭王那样的明君任人唯贤。在下文中,王粲运用孔子叹“归欤”、“钟仪楚奏”、“庄舄越吟”的典故来寄托思乡怀归之情,随着情感的进一步升华,王粲又引用《论语·阳货》“匏瓜徒悬”和《周易·井卦》“井渫不食”的典故准确而又含蓄的表达了自身怀才不遇,抱负未能施展的忧愤之情。文章所引用的这些典故是与作者的身世遭遇相一致的,非常贴切自然,使文章精炼而不生硬。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更是增加了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深广度和厚重度,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此外,《登楼赋》的语言自然流畅,注意声律和谐,铺排而无繁缛之弊。体制短小,句式由散体偏向骈体,体现了由汉大赋向抒情小赋过度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