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1期
JournalofNaturalScienceofHunanNormalUniversity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Vol.43 No.1
Jan.ꎬ2020
DOI:10.7612/j.issn.2096 ̄5281.2020.01.003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
格局及影响因素
张建伟1ꎬ王 贤1ꎬ2
∗
(1.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ꎬ中国安阳 455000ꎻ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ꎬ中国长沙 410081)
摘 要 在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及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ꎬ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ꎬ对二者空间演变耦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6年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ꎮ结果表明:(1)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ꎻ(2)不一致指数较低的地2005—2016年湖南省不均衡指数总体表现为不均衡程度显著下降ꎻ(4)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对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具有正向影响ꎬ创新集聚效应、创新联系和工资成本因素对二者的非均衡格局具有负向作用ꎮ
关键词 产业转移ꎻ创新产出ꎻ地理集中度ꎻ不一致指数ꎻ不均衡指数ꎻ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 F224ꎻ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5281(2020)01 ̄0015 ̄07
区较为集中ꎬ主要是长株潭城市群ꎬ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ꎬ主要是郴州市、永州市和岳阳市ꎻ(3)
TheUnbalancedPatternandImpactFactorsofAcceptanceofIndustrialTransferandInnovationOutputinHunanProvince
(1.SchoolofResourcesꎬEnvironmentalandTourismꎬAnyangNormalUniversityꎬAnyang455000ꎬChinaꎻ
ZHANGJian ̄wei1ꎬWANGXian1ꎬ2∗
2.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ꎬHunanNormalUniversityꎬChangsha410081ꎬChina)
Abstract Underthebackgroundofacceleratingindustrialtransferandvigorouslyadvocating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ꎬ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industrialtransferandinnovationoutputhasalsoundergonecer ̄tainchangesinHunanprovince.Iti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tostudythecouplingofspatialevolutionbe ̄tweenthesetwoprocesses.Inthisworkꎬusingthegeographicconcentrationꎬinconsistentindexꎬdisequilibriumin ̄dexandregressionanalysismethodꎬweexaminethespatialpatternandimpactfactorsofindustrialtransferandin ̄novationoutputinHunanprovincefromtheyearof2005to2016.Ourresultsareasfollows.(1)ThegeographicconcentrationofHunansundertakingofindustrialtransferandinnovationoutputpresentsaclear“core ̄periphery”structure.(2)Theareaswithlowerinconsistencyindexesaremoreconcentratedꎬmainlyinthe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urbanagglomerationꎬandtheareaswithhigherinconsistentindexesarescatteredꎬmainlydistributedinChenzhouCityꎬYongzhouCityꎬandYueyangCity.(3)Theoverallperformanceoftheunbalancedindexwassig ̄nificantlyreducedinHunanprovinceduring2005—2016.(4)Thelevelofthecommunicationinfrastructurehasapositiveimpactontheunbalancedpatternofindustrialtransferandinnovationoutputꎬwhereasinnovationagglomer ̄ationeffectꎬinnovationlinkageandwagecostfactorshavenegativeimpactsontheunbalancedpattern.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01136)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20 ̄ZZJH ̄012)ꎻ河南
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资助项目(19A170002)ꎻ安阳师范学院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AYNUEP ̄2017 ̄B17)ꎻ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ASCX/2019 ̄Z124)
∗通信作者ꎬE ̄mail:jwzhang12@163.com收稿日期:2019 ̄06 ̄21
16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第43卷
Keywords industrytransferꎻinnovationoutputꎻgeographicalconcentrationꎻinconsistentindexꎻdisequilib ̄riumindexꎻHunanprovince
产业转移不仅是资本流的重要渠道ꎬ也是技术流的重要载体ꎬ是技术流动和扩散的重要形式[1]ꎮ产业转移所蕴含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通过各种形式的非自愿性扩散ꎬ可产生一种既能促进承接地企业技术进步ꎬ而转移企业又无法收回全部收益的经济现象ꎬ这种现象称作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2]ꎮ进入21世纪以来ꎬ区际产业转移开始在国内逐渐显现ꎮ然而ꎬ目前学界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研究较多ꎬ对国内产业转移的研究较少ꎮ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形成机制分析[3]及不同尺度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实证验证上ꎮ大部分研究证实ꎬ区际产业转移对创新产出具有正面作用[4 ̄9]ꎬ且受到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地区企业技术差距和金融等的门槛效应的制约[10]ꎮ其它研究则认为ꎬ中部地区技术进步主要由研发推动ꎬ国际和区际产业转移的作用不明显[11]ꎮ还有研究则认为ꎬ总体上ꎬ产业转移不仅未推动区域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增加ꎬ反而阻碍了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增长ꎬ但是对于中国东中西部具体作用差异较大[12]ꎮ学界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存在论争ꎬ主要是由于区域、时间段及指标存在差异ꎬ更多是从时间角度运用面板数据开展产业转移的技术效应研究ꎬ从空间视角探讨区际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研究仍较少ꎮ然而ꎬ产业转移和创新离不开空间载体ꎬ合理布局承接产业ꎬ优化创新空间布局ꎬ对科学承接产业转移ꎬ充分发挥其创新效应具有重要作用ꎮ因此ꎬ本研究拟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和不均衡指数为实现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合理分布ꎬ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范围为湖南省14个地市州ꎬ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7年«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各地市统计年鉴、湖南省各地市政府统计公报及中国知网专利检索系统ꎮ本研究以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表征产业转移ꎬ以专利授权数表示创新产出ꎮ1.2 研究方法
1.2.1 地理集中度与不一致指数 地理集中度表示某要素在区域空间内的聚集程度ꎮ本文利用产业转移地理集中度与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以反映湖南省产业转移与产业产生的空间分布差异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trait/tratpolit/polt
Rtrait=ꎻRpolit=ꎬ(1)
teri/terterit/ter
其中ꎬRtrait和Rpolit分别为i地区t年的产业转移地理集中度和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ꎻtraitꎬpolit和teri分别为i地区t年产业转移、创新产出和国土面积ꎻtratꎬpolt和ter分别为t年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量、创新产出、国土面积总量ꎮ
为了直观反映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状况ꎬ本文构建了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不一致指数ꎬ以表征其不一致状况ꎮ其计算公式如下:
trait/trat
BYZit=ꎬ(2)
polit/polt
其中ꎬBYZit表示i城市t年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不一致指数ꎻtrait和polit分别为i城市t年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ꎻtrat和polt分别为t年湖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ꎮ不一致指数大于1ꎬ表示产业转移集中度高于创新产出集中度ꎻ反之ꎬ创新产出集中度高于产业转移集中度ꎮ
1.2.2 不均衡指数 不一致指数只是局部掌握了湖南省各地市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分布不均衡状态ꎬ为了从整体上考察各地市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在空间分布上是否相均衡ꎬ本文构建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不均衡指数ꎬ从而直观表达湖南省各地市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分布状况ꎬ计算公式如下:
E=
éê2(x-y)ùú∑i1úêi=1ë2û
ꎬ
n
n2(3)
第1期 张建伟等: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及影响因素17
其中ꎬE为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二者的分布不均衡指数ꎬxi为i城市产业转移占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总量的比重ꎻyi为i城市创新产出占湖南省创新产出的比重ꎻn为研究的城市数量ꎮE值越小ꎬ表示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空间分布耦合程度越高ꎬ表明地区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越相均衡ꎻ反之ꎬE值越大ꎬ则表示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空间分布耦合程度越低ꎬ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分布越不相均衡ꎮ
2 产业转移与创新时空演变格局研究
2.1 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从2005年的产业转移集中度来看ꎬ湖南省中东部的集中度较高ꎬ西部集中度低ꎬ均呈团块状分布ꎮ长沙市的产业转移集中度居第一位ꎬ为4.477ꎬ说明省会城市的基础条件吸引了大量产业转移ꎮ2005年长沙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为175.1亿元ꎬ同时长沙市国土面积适中ꎬ使得集中度较高ꎮ产业转移集中度较高的城市有湘潭市、衡阳市、岳阳市和郴州市ꎬ分别为1.664ꎬ1.520ꎬ1.467和1.284ꎬ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ꎬ地形以平原为主ꎬ人力资源丰富ꎬ基础设施较完备ꎬ同时京九铁路经过长沙市ꎬ湘潭市和衡阳市ꎬ也临近郴州市ꎬ交通便利ꎬ便于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ꎬ因此这些城市成为投资的首选地ꎮ产业转移集中度一般的城市有娄底市、株洲市、益阳市和常德市ꎬ集中度分别为1.110ꎬ0.987ꎬ0.780和0.694ꎮ产业转移集中度低的城市有邵阳市、永州市、张家界市、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ꎬ其中湘西自治州的集中度最低ꎬ为0.196ꎬ原因是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ꎬ经济发展落后ꎬ2005年才全面完成了所辖8个县(市)的乡镇村撤并工作ꎬ基础设施不完备ꎬ利用省外资金的条件不充分ꎮ
图1 2005—2016年湖南省产业转移集中度演变格局
Fig.1 IndustrytransferconcentrationspatialevolutionofHunanprovincein2005—2016
从2010年的产业转移集中度来看ꎬ长沙市和湘潭市的产业转移集中度高ꎬ分别为3.375和2.442ꎬ湘潭与长沙、株洲同为国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ꎬ长沙市作为省会城市ꎬ各项基础设施完备ꎬ而湘潭市也是“一五”、“二五”时期全国23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ꎬ工业基础雄厚ꎬ两个城市都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ꎮ产业转移集中度较高的城市有岳阳市、株洲市、娄底市、衡阳市、郴州市和益阳市ꎬ产业转移集中度平均在1.277ꎬ从空间分布图来看ꎬ主要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ꎬ呈环状分布ꎬ这些城市依靠地理位置优势ꎬ受长沙市的辐射影响ꎬ在利用外资方面发展比较便利ꎮ产业转移集中度一般的城市有常德市、邵阳市和永州市ꎬ分别为0.836ꎬ0.668和0.545ꎮ产业转移集中度低的城市有张家界市、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ꎬ其中怀化市位于湖南西部偏南ꎬ是该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ꎬ同时2010年怀化市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达74.75亿元ꎬ在全省仅高于张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ꎬ导致产业转移集中度较低ꎮ
从2016年的产业转移集中度来看ꎬ长沙市和湘潭市产业转移集中度仍处于高水平ꎻ与2010年相比ꎬ集中度较高的城市数量减少ꎬ衡阳市、郴州市和益阳市的产业转移集中度降为一般水平ꎬ虽然程度降低ꎬ但全省各市的产业转移都有很大程度发展ꎬ集中度较高的城市为岳阳市、株洲市和娄底市ꎬ集中度分别为1.514ꎬ1.509和1.362ꎻ产业转移集中度一般的城市有郴州市、益阳市、衡阳市和常德市ꎻ邵阳市、永州市与2010年相比ꎬ降为低水平ꎬ除此之外低水平城市还有怀化市、张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ꎮ2.2 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从2005ꎬ2010和2016年3年的创新产出集中度空间分布图来看ꎬ3年的空间变化并不大ꎬ长株潭城市群
18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第43卷
的创新产出集中度一直处于高和较高程度ꎬ并以其为中心ꎬ周围城市呈一般集中度ꎬ而湖南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低集中度水平ꎮ
从2005年的创新产出集中度来看ꎬ总体上ꎬ创新产出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分布在湖南省东部ꎬ湖南省北部、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处于低集中度水平ꎮ其中ꎬ长沙市的创新产出集中度最高ꎬ达到8.906ꎬ与创新产出集中度最低的州相比ꎬ是其近81倍ꎬ与第二位湘潭市相比ꎬ也是其近9倍ꎬ由此可见ꎬ长沙市创新程度高ꎬ主要是因为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城市ꎬ是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ꎬ经济发达ꎬ基础设施较完备ꎬ各种优越条件吸引相关科技人才在此聚集ꎮ同时ꎬ优越的经济基础也为长沙各种研发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ꎮ创新产出集中度较高的城市是湘潭市和株洲市ꎬ达到了2.925和2.434ꎬ与长沙市相差仍明显ꎬ这两个城市创新产出集中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是紧邻长沙市ꎬ受其辐射带动作用ꎮ同时由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积极推进ꎬ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吸引着大量人才和高技术产业企业ꎬ使其创新程度较高ꎮ创新产出程度一般的城市有娄底市、衡阳市和岳阳市ꎬ创新产出集中度分别为0.832ꎬ0.658和0.588ꎬ创新产出集中度平均在0.70左右ꎬ其中娄底市2005年的专利数为163ꎬ与岳阳市的214个和衡阳市的243个相比ꎬ数量较少ꎬ但创新产出集中度高于两市ꎬ这归因于娄底市的国土面积较小ꎬ为8117公顷ꎬ在湖南省各市州面积中仅大于湘潭市(5015公顷)ꎮ创新产出集中度低的城市有8个ꎬ分别为益阳市、常德市、邵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张家界市、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ꎬ平均集中度在0.278ꎬ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ꎬ西部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ꎬ经济发展较东部相比较为落后ꎮ
从2010年的创新产出集中度来看ꎬ创新产出集中度一般的城市增加了常德市和益阳市ꎬ集中度低的城市数量减少ꎮ长株潭3市创新产出集中度处于高、较高水平ꎬ集中度分别为7.929ꎬ3.264和2.248ꎻ2006年湖南省提出“3+5”城市群战略ꎬ其中“3”指的是长株潭ꎬ“5”指的是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娄底市和衡阳市5个城市聚集区ꎬ此项战略的提出ꎬ使得这些城市的交通、信息等各项基础设施都有了一定发展ꎬ对于人才有吸聚作用ꎬ同时技术的改进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ꎮ创新产出集中度低的城市有郴州市、邵阳市、怀化市、永州市、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ꎬ创新产出集中度平均在0.285ꎬ且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西部和南部ꎮ
从2016年的创新产出集中度来看ꎬ常德市的创新产出集中度下降到低水平ꎬ各市的专利数虽有大幅度的增长ꎬ但在全省中的比重变化不大ꎮ长沙市创新产出集中度(8.026)仍居第一位ꎬ相比2010年有所增长ꎻ其次是湘潭市和株洲市ꎬ分别为2.940和1.983ꎬ其中湘潭市虽然面积小ꎬ但拥有国家级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ꎬ技术水平较高ꎬ为创新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ꎻ创新产出集中度一般的城市有衡阳市、益阳市、娄底市和岳阳市ꎻ创新产出集中度低的城市共有7个ꎬ分别为常德市、邵阳市、永州市、郴州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ꎮ
图2 2005—2016年湖南省创新产出集中度演变格局
Fig.2 InnovationoutputconcentrationspatialevolutionofHunanprovincein2005—2016
3 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协调演变对比研究
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的溢出与扩散ꎮ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方式ꎮ另一方面ꎬ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又会导致产业转移具有迟滞效应[13]ꎮ2010年以来ꎬ国家先后批准了6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ꎬ由此掀起了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潮[14]ꎬ但二者分布格局是否协同ꎬ能否推动区域均衡协同发展ꎬ需对承接产业转移
[4]
第1期 张建伟等: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及影响因素19
和创新产出的空间研究进行深入对比分析ꎮ3.1 基于不一致指数的空间对比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湖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的空间非均衡格局ꎬ基于湖南省2005ꎬ2010和2016年的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数据ꎬ利用ArcGIS中自然断裂法将其结果分为4类ꎬ分别为高、较高、一般和低ꎬ并绘制空间分布图ꎬ如图3所示ꎮ
图3 2005—2016年湖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不一致指数空间分布
Fig.3 TheinconsistentindexspatialdistributionofindustrytransferandinnovationoutputinHunanprovincein2005—2016
从2005年湖南省的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的不一致指数结果来看ꎬ其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ꎮ不一致指数高的城市是郴州市ꎬ指数达4.482ꎬ说明产业转移聚集超前于创新产出聚集ꎮ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城市有怀化市、岳阳市和衡阳市ꎬ不一致指数平均为2.0452ꎬ说明产业转移聚集超前于创新产出聚集ꎬ但与郴州市相比不一致程度较低ꎮ不一致指数一般的城市有湘西自治州、邵阳市、常德市、益阳市、永州市、张家界市和娄底市ꎬ指数平均在1.642左右ꎮ不一致指数低的城市有株洲市、长沙市和湘潭市ꎬ分别为0.406ꎬ0.503和0.569ꎬ均小于1ꎬ说明产业转移集聚滞后于创新产出集聚ꎬ较低的产业转移比重与较高的创新比重导致不一致指数较低ꎮ
从2010年不一致指数结果来看ꎬ郴州市的不一致指数仍处于高水平ꎬ为3.205ꎬ相比2005年有所下降ꎬ除此之外还有岳阳市、永州市和邵阳市ꎮ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城市有益阳市、张家界市、衡阳市和娄底市ꎬ不一致指数分别为1.981ꎬ1.874ꎬ1.658和1.576ꎮ不一致指数一般的城市有怀化市、常德市和湘西自治州ꎬ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ꎮ不一致指数低的城市有湘潭市、株洲市和长沙市ꎬ指数小于1ꎬ说明产业转移聚集滞后于创新产出聚集ꎬ2006年ꎬ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ꎬ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ꎮ
表1 2005—2016年湖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不一致指数
Tab.1 TheinconsistentindexofindustrytransferandinnovationoutputinHunanprovincein2005—2016
地市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2005年0.50270.40560.56882.31041.75912.49571.73982010年0.42560.60600.74821.65842.19852.37301.27902016年0.40290.76100.94011.01201.67882.46001.8791地市张家界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娄底市湘西自治州2005年1.54111.73114.48241.60902.55021.33381.78022010年1.87431.98093.20482.33111.27921.57631.00172016年1.45201.38713.75181.54752.50001.92780.8437 从2016年不一致指数结果来看ꎬ郴州市、怀化市和岳阳市不一致指数高ꎬ说明产业转移聚集超前于创新产出聚集ꎬ其中2011年10月ꎬ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中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湖南省继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第二个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ꎬ郴州市就是其中之一ꎬ并且在地理位置上是离珠三角最近的城市ꎬ这对产业转移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ꎬ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要素丰富、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ꎮ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城市有娄底市、常德市、邵阳市、永州市、张家界市和益阳市ꎬ平均值在1.645ꎬ产业转移聚集略超于创新产出聚集ꎬ且集中分布在湖南省中部ꎮ不
20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第43卷
一致指数一般的城市有衡阳市、湘潭市、湘西自治州和株洲市ꎬ其中衡阳市的指数略大于1ꎬ而其他小于1ꎬ说明产业转移聚集滞后于创新产出聚集ꎮ长沙市不一致指数最低ꎬ为0.403ꎬ说明产业转移聚集远远滞后于创新产出聚集ꎬ原因主要是在2014年8月底ꎬ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ꎬ从而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ꎮ
总体上ꎬ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不一致指数变化不大ꎬ不一致指数较低的地区较为集中ꎬ主要是长株潭城市群ꎬ创新产出的集中度高于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度ꎮ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ꎬ主要是郴州市、永州市和岳阳市ꎮ
3.2 基于不均衡指数的空间对比分析
不均衡指数变化趋势反映了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在空间分布上的匹配变化ꎬ不均衡指数越小ꎬ说明两者在空间分布上越均衡ꎮ本文利用2005—2016年12年的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得出不均衡指数ꎬ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折线图ꎬ观测两者的非均衡格局ꎮ
从图4可以看出ꎬ整体上来看ꎬ湖南省2005—2016年不均衡指数呈下降趋势ꎬ前期波动较大ꎬ后期逐渐趋于平缓ꎬ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0.0948ꎬ在2011年达到最小值0.0624ꎬ极差为0.0324ꎬ2009—2016年间不均衡指数逐渐平缓ꎬ平均值在0.0656ꎮ总之ꎬ2005—2016年湖南省不均衡指数总体表现为不均衡程度显著下降ꎬ但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不均衡格局表征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ꎮ
湖南省2005—2016年不均衡指数主要由承接产业
图4 湖南省2005—2016年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
转移不均衡引起ꎬ因为创新产出本身要求创新资源集聚ꎬ不均衡指数
产业转移的分布受到政策、区位条件及产业基础等诸多Fig.4 Thedisequilibriumindexofindustrytransferandinnovation
outputinHunanprovincein2005—2016因素的影响ꎬ在承接产业转移初始阶段ꎬ具有明显的空间
不均衡性ꎮ随着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文件引导支持产业转
移ꎬ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相关措施承接产业转移ꎬ政策的作用在下降ꎬ而造成创新产出空间差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产业转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ꎬ致使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逐渐与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大致吻合ꎮ从2006年不均衡指数较大、2010年后不均衡指数先缓慢增长后又逐渐趋于稳定可以看到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差异对不均衡指数的影响ꎮ具体而言ꎬ2011年10月ꎬ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中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ꎬ衡阳、郴州、永州3市是湖南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ꎬ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要素丰富、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ꎮ并且这3地先后成为中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ꎬ衡阳成为南中国中心城市、湖南省域中心城市ꎬ永州成为对接东盟的主要桥头堡ꎮ从2009年至2011年9月底ꎬ3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462个ꎬ占湖南总量的35.6%ꎬ成为湖南对外开放充满活力、富有吸引力、颇具竞争力的先导区ꎮ
4 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空间非均衡格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受到产业转移相关影响因素和创新产出影响因素的影响ꎮ以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不一致指数表征二者的非均衡格局ꎬ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国际互联网用户数、FDI、创新联系(同省异单位论文数)、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创新集聚效应(专利产出累计)、常住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工资、等级公路里程、产业转移集聚效应(产业转移累计)等与非均衡格局进行相关性分析ꎬ发现仅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创新累计、同省异单位论文数以及平均工资4个因素通过了相关性检验ꎮ因此ꎬ为了消除数据波动的影响ꎬ选择2014—2016年湖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非均衡格局的平均值及4个相关性较强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ꎮ由于表征非均衡格局的不一致指数数值较小ꎬ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ꎬ对4个相关性较强的影响因素首先进行对数处理ꎬ然后进行回归分析ꎬ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0.799X1-0.438X2-0.144X3-2.178X4+25.138ꎬ
其中ꎬY为2014—2016年产业转移与创新不一致指数平均值ꎬX1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ꎬX2为创新累计ꎬX3为同省异单位论文数ꎬX4为平均工资ꎮ
从回归结果来看ꎬR2为0.646ꎬ说明模型结果较为可信ꎬ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创新累计的系数为正值ꎬ说明其对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的非均衡状况产生正向影响ꎻ同省异单位论文数、专利数和平均工资的系数为负
第1期 张建伟等: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及影响因素21
值ꎬ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转移与创新的非均衡状况ꎮ具体而言: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每增加1%ꎬ就会使不一致指数增加0.851%ꎬ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可以表征为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ꎬ如今的信息化时代ꎬ各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发达的信息网络支撑ꎬ同时ꎬ互联网用户数也间接反映了当地的人数ꎬ所以ꎬ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对产业转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ꎮ而信息化只是为创新提供了创新的条件ꎬ对创新的作用相对较小ꎬ所以其对非均衡格局具有正向作用ꎮ创新累计每增加1%ꎬ不一致指数减小0.438%ꎬ创新集聚效应将极大提升创新能力ꎬ而不一致指数是各地市产业转移所占的比重与创新产出所占比重的比值ꎬ所以创新产出的增加会对不一致指数有负向作用ꎮ同省异单位论文数每增加1%ꎬ不一致指数下降0.065%ꎬ创新联系有助于创新产出的增加ꎬ对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有着一定的缓解作用ꎮ平均工资每增加1%ꎬ不一致指数下降2.16%ꎬ对二者非均衡格局影响较大ꎮ平均工资较高ꎬ说明该地区经济较发达ꎬ也表明了该地区创新发展环境较好ꎬ高技术ꎬ高质量人才较多ꎬ创新能力较强ꎬ而根据产业转移理论ꎬ劳动力成本对产业转移有负向作用ꎬ因此平均工资对以不一致指数表征的非均衡格局具有负向作用ꎮ
5 讨论
随着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ꎬ各地都在着力提升创新能力ꎬ培育创新增长极ꎮ然而ꎬ为了实现技术追赶ꎬ湖南省不能一味地寄希望于提高科技投入ꎬ而应着力于区域创新集聚互动体系构建ꎬ夯实创新发展的集聚互动基础ꎬ充分发挥空间报酬递增效应ꎬ节约创新生产成本ꎬ实现对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ꎮ在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日益深入的背景下ꎬ湖南省应根据产业转移创新效应的行业差异和区域差异ꎬ制定相关产业转移和创新政策ꎬ促进产业转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良性互动ꎮ本研究对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进行研究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的空间布局及关系ꎬ对湖南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ꎬ充分发挥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具有一定的意义ꎮ然而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ꎬ创新也不仅仅表现为专利产出的增加ꎬ更多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产量的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及收入增加等ꎬ因此下一步将从这些方面展开研究ꎬ特别是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开展这些研究ꎮ参考文献:
[1] 潘少奇ꎬ李亚婷ꎬ高 尚ꎬ等.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ꎬ2015ꎬ34(5):617 ̄628.[2] 盛 垒.外资在华研发空间集聚及知识溢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ꎬ2009.
2013(9):77 ̄83.
[3] 李伟庆.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地自主创新: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ꎬ2012ꎬ32(10):20 ̄24.[5] 关爱萍ꎬ李 辉.区际产业转移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ꎬ2013(11):41 ̄47.
技进步与对策ꎬ2011ꎬ28(17):29 ̄34.
[4] 关爱萍ꎬ魏立强.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ꎬ[6] 李伟庆ꎬ金 星.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地区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7] 关爱萍ꎬ陈 超.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联动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软科学ꎬ2015ꎬ29(1):[8] 马永红ꎬ李 欢ꎬ王展昭.网络结构视角下的产业转移与企业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ꎬ2016ꎬ34(3):366 ̄372ꎬ379.
2015ꎬ32(21):120 ̄125.87 ̄91.
[9] 马永红ꎬ张 帆ꎬ苏 鑫.基于区际产业转移视角的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ꎬ[10] 关爱萍ꎬ李 娜.中国区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及吸收能力门槛效应研究———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1] 刘满凤ꎬ黄 倩ꎬ黄珍珍.区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和环境双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部六省的经验验证[J].华东经济[12] 冯南平ꎬ杨善林.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动态ꎬ2012(8):[13] 郑 谦ꎬ胡春阳ꎬ赵 瑾.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对产业转移迟滞作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ꎬ2012ꎬ29(12):57 ̄62.
江淮论坛ꎬ2014(6):82 ̄86ꎬ55.70 ̄74.
[14] 项桂娥ꎬ王剑程.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及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基于皖江城市带中小企业的实证调查[J].
管理ꎬ2017ꎬ31(3):60 ̄68.[J].软科学ꎬ2014ꎬ28(2):32 ̄36.
(编辑 HW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