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8-12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滑,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师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递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来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地已过矣。 .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视同岁中 顾:关注 .C.意望已过 过:超越 .
B.兴举义兵 举:发动 .D.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胡亥之杀蒙恬也 高余冠之岌岌兮 ..B.所以然者,兵多意盛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积信于秦三世矣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而遭值董卓之难 鸟倦飞而知还 ..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B.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C.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D.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操“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①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①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①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①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①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世道混乱的局面,曹操起初想隐居;后来兴兵讨伐董卓时,招募到很多兵马。 B.曹操在文中历数自己的功绩,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作者提到每次阅读乐毅和蒙恬的书都感动流泪,真切地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显示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过人的胆
识和非凡气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2)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7.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促使曹操“兴兵为政”的原因。 【答案】
1.A 2.B 3.A 4.D 5.A
6.(1)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2)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7.①被朝廷征召为官;①天下混乱动荡;①自己希望为国立功;①自己希望留下身后名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A.顾视同岁中: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顾,回看。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均为“……的原因”。 C.介词,到;介词,对、向。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孤强盛”是“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有不逊之志”是“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句是表明自己革除弊政,公正为官,属于为官的正常行为;①句是说自己遇上董卓叛乱时不扩充军队的原因;①句是表明自己不称雄的后果。其余均表明曹操志向高洁。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招募到很多兵马”错误,依据原文“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可知,是本来可以招到更多兵马,但却不愿扩充,汴水之战只有几千人,扬州招募不过三千人。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海内,泛指天下或全国;为……所,被动句;凡愚,平庸无能;为,担任。
(2)得分点:孤,我;当亲重之任,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见,被。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依据“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可概括出①被朝廷征召为官;①自己希望为国立功。
依据“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可概括出①天下混乱动荡。
依据“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可见,他以乐毅、蒙恬不背主的事例激励自己,可概括出①自己希望留下身后名誉。 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
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其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
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