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态”理解三境界——兼论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生态”理解三境界——兼论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规划师论坛 本期主题: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规划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并列。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由此将引发我国城乡规划发展思路的转变。面对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 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要求城乡规划要深入理解和践行生态理念,大力构建生态城市,为实现“建设 美丽中国”的目标而不断探索。鉴于此,本期论坛以“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规划”为主题,邀请规划师们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 求,探讨生态的内涵、生态城市与生态美学、指标体系构建和生态规划实践。 生 态"理 , ,^± 解三境界 兼论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口杨培峰,易劲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当前对“生态” 定义的多元解读、过分解读甚至是误读,研究结合生态文明的内涵,提出对生态概念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和哲学生态三 境界的诠释,并以此辨析当今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现状和动态。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哲学生态;生态城市规划 [文章编号]1006—0022(2013)01—0005-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Three Levels Of“Ecology'’Cognition:Ecological city PIanning/Yang Peifeng,Yi Jin 瞩呐舳咖Ecological culture development is put high priority at the 1 8th NCCPC meeting,Ecological ciy tplanning and practice is required with high standards.With respect to the multiple understandings of ecology,the paper raises three levels of the concept cognition: natural ecology,system ecology,and philosophical ecology,and analyzes present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KUwOt'tlSl Ecological culture,Natural ecology,System ecology,Philosophical ecology,Ecological ciy tplanning 当今规划师面临的格局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 正在推进干载难逢的陕速城市化进程;忧的是不得不面 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 形势,我国的城乡建设举步维艰。因此,当前我国对生 但是,由于对“生态”定义的多元解读、过分解读甚至 是误读,造成了很多事倍功半甚至是“好心办坏事”的 情况。本文提出“生态”概念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和 哲学生态三境界的诠释,用于辨析当今生态城市建设规 态的重视也达到了历史上未有的程度,生态城市规划备 受规划师关注和青睐, 划的现状和动态,希望有助于规划行业对“生态文明” 时代要求的正确应对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 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 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规 ̄1JU ̄tF3更深入 地理解“生态”概念,从我国的生态现状出发,通过生 态城市规划的实践,探索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路径。 十八大中对“生态文明”的着重阐述并不是一蹴而 i生态文明溯源 就的,而是在众多生态研究、实践积淀下深思熟虑的结 果。 [作者简介]杨培峰,博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任职于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易劲,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1.1生态文明的学术溯源 自2O世纪6O年代开始,生态危机逐 渐成为全球性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人 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工业革命进 行批判与反思,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从 克思主义,为我国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 2生态乱象与生态概念 2.1生态乱象本质是对生态概念认识不清 从对自然的侵占和破坏的角度看, 合理的阐释空间。实际上,将生态文明置 于东方话语体系中,其核心就是建立在 天人合一理念基础上的生态整合观。 从原始文明匍匐于自然脚下到农耕 文明下艰难地适应自然,再到工业文明下 人类的城镇化本质上是个非生态化的过 程[引,因此人们对众多建设中的“生态”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所引发的环 境运动,到1972年著名的 人类环境宣 言》探讨如何能在不破坏环境的状态下 疯狂地征服自然,如今到生态文明下人与 往往莫衷一是;同时,城市本身是—个复 杂的巨系统,在多元利益和价值取向下 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引发了一系列生 自然的和谐相处,归根结底,无论是西方 还是东方,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都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处理,是对“控制自然”意识 实现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生态 经济学开始对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范式 态乱象[9_。“大树进城”、景观大道上景观 舶来品种代替乡土树种、绿地率单一指 标追求下的大草坪、大广场建设等“伪生 态行为”充斥城市,其实际生态效用却不 大;生态社区、生态广场、生态公园等概 念大量涌现,生态“绑架”了城市空间, 进行革命1生的反思,到1987年、1992年 联合国围绕可持续发展分别发布与制定 形态的反思。 ((我们共同的未来》和 二十—世纪议程 , 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球共识。1995年, (《生态民主 [1]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 明”(Eco]og1Ca]C1 V1]1zat,ioil)这一 1.2政府决策和行业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工业化、 城市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关 键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 大代价。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使得国家决策 层对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关注与重视。从 河道渠化引水入城、拦河筑坝搞生态漂 概念。实际上,在西方生态思想的发展脉 络中,后工业社会[2l、生态现代化[3l、生 态后现代主义[4]等都是生态文明的类似 表述,都是对西方生态危机的反思与解 决路径的探索。 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于1987年 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 流等破坏生态的现象愈演愈烈;另外值 得注意的是,一些过度生态、提前消费的 行为也开始显现,如在广州金沙洲有号 “重要问题”(十三大)、“基本国策”(十四 大)、“发展战略”(十五大)、“文明发展道 路”(十六大)到“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大) 的理论表述,再到十八大专章叙述“大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永续发 展”“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 一称全球最大规模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但 目前运营举步维艰,就是因为真空垃圾 收集系统在垃圾没有分类的情况下实施 效果很差。 这些生态乱象一方面是迫于城市建 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 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 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 设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是将生态简单地 等同于绿色、美学景观,甚至低碳。其本 质原因在于人们对生态概念 识不清。回 到原点,我们不禁要问,生态到底是什么? 系列构想表明,在当下社会急剧转型 关系”E5],李文华院士将生态文明的内涵 概括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 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 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6】,而诸 大建给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解释,即用较 少的自然消耗获侍IB较大的社会福利[ 。近 年来,我国学者多是从文明的组成要素 和进程两个维度去理解生态文明(图1), 偏重于政策的解读与建设路径的探索,借 鉴西方生态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马 的历史进程中,由传统的‘‘GDP至上”到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 已经在国家层面提上日程。 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了经济、社会、政 2.2生态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生态”的解 释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 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 活习性”。英文中的“生态”(EC0)源于希 腊文‘'0i <Ios”,意为“人和住所”,强调 治和文化等多层面和全过程,它不仅要 求思想观念在时间维度上的建设,更需 要产业、文化、环境、空间和制度等多方 面现实维度的具体支撑,各领域、各行业 都应探寻生态意识物化建设的着力点和 应对措施。 的是人类栖息地环境。从生态与环境的 区别(任何事物的主体都有环境,但并非 任何事物都有生态[ o])来看,生态就是生 、 生 态 物质文明 命的环境。实际上,这都是原始的生态概 念,是从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生态学中的 解释,即表示生物有机体与其他生物之 间、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随着生态问题及生态城市研究的深 危 机 。。‘ :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原始文明 r 农耕文明 ・ r 工业文明 一 ▲ 化,生态的概念也扩大化了,已不再是单 时间 图1生态文明的两种理解思路 纯生物学的含义,它既是相互作用的关 6规划师PLRnRER5 系描述,也是一门学问,更是表示生命和 环境关系间的—种整体、协同、循环、自 生的良好文脉、肌理、组织和秩序[11 ;也 不再是过去所讲的纯自然生态,而已成 界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情况和生态系统 的平衡状态,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外部物质 层饼”规划模式[14]已被熟知和运用,还 有俞孔坚先生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和“反规划”方法[峥5 6]等。 世界的一种状态。 近年来,随着“3S”等信息技术在规 为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的载体。 4.2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尊重是生态城市 规划的起点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因素 因具有明确的受益群体而易受关注,而自 然生态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缺乏明确的 划行业的迅速发展,对自然生态格局、过 程的尊重和模拟俨然成为当前生态城市 3概念:生态理解三境界 生态文明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一 规划的重点内容。从规划内容看,保护自 然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等反映在规划 对自然生态格局、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尊 重上,如在城市中建设和保留生态走廊、 个很好的时代命题,在生态城市规划的 产权主体,在公共利益没有代言人的情况 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规划从业者到底应 该怎么理解和把握生态概念,笔者认为 有以下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是自然生态的概念,指 自然界动植物与其生境的关系。这是影 响面最广、最为直接的概念层面。 (2)第二层次是系统生态的概念,指 研究对象是由自然演替和人为开拓两者 交叉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社会、经济系 统复合的结果。 (3)第三层次是哲学生态的概念,指事 物与周围习 晓的关系或事物之间的关联。 对这三个境界的理解,会影响规划 从业者对生态城市建设现象的理解、运 行和创新。 4.1自然生态的定义 自然生态是生态概念中最直观、最浅 层的内容。源于博物学的生态学本身就是 起源于对大自然的关注。自然生态有两层 含义:一是从它的构成来讲,自然生态是 能为人类利用的包括地质、地貌、水文、 土壤、空气、气候等无机自然环境和植被、 动物、微生物等有机自然环境的总和,是 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体[1 2_。自然生态作 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服 务功能多种多样,如自然生产、维持生物 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护和改 善人的身心健康等[1 3_。以滩涂湿地为例, 它在暴雨期能快速蓄积洪水水流,进而减 小下游洪峰流量,同时其丰富的植被又能 净化水质、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二是 从动态关系的角度出发,自然生态是自然 下(很大程度是由于规划行业、政府的忽 视甚至误导),自然生态往往成为牺牲品, 如水系屡遭破坏、山体被推平、树林被砍 伐等破坏I虫枣设现象屡见不鲜,城市环境 日益恶化并趋于“千城一面”。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生态遭遇 的这种破坏,显然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 相背离。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自然要素特 征和资源禀赋,自然生态不仅是组构城市 空间的显I 搦潞,也培育了各具地方特色 的城市文化。因此,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尊 重是不同城市进行生态规划建设的起点。 以水这—城市基本生态要素为例,它既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要素,也是维持城市 有机生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人们在建设过 程中饱受水质污染、洪水泛滥、水量失衡 等之苦后,已经逐渐认识到水这一景观要 素的敏感和脆弱,与水相关的生态城市建 设首要任务就是对水这一自然生态要素 的尊重。生态城市规划中,对水这一要素 的理解不仅仅是满足感官的需求,同时也 是提供生态服务价值、承载文化底蕴的重 要物质基础。最近广州展开的水系规划① 便是很好的例证。 4.3对自然生态格局、过程的尊重和 模拟是当前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 传统城市规划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的 胁迫,自然生态要素更多地被视为城市 建设的限制和约束条件,而生态城市规 划内在的要求是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之 上的(这也是前文自然生态第二层要义所 在),反映到空间建设上,就是对自然生 态格局、过程的尊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思想和“千 生态斑块等生态基础设施、对废弃地和 受损严重的生态区进行生态修复、对城 市建设中所占用的未开发土地进行生态 补偿[1 ;从规划方法看,生态承载力评 价(如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 生态足迹等)、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适宜性 分析、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分析、生态功能区 划等得到广泛应用。 对自然生态格局和过程的模拟更多 地反映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上,因为城 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以自然生态为 主体的物质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城 市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等的不同,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也相差甚远,绿地系统的自然格局和过 程也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因此,在绿地研 究中不但要专注城市自身系统的完善,更 重要的是关注应对不同城市生态问题的 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模式, 避免流于形式的程式化布局。 4。4对自然生态要素价值的重新认识是 当前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 以建筑学学科为代表的人居环境学 科,在寻求人类理想聚居环境的过程中不 断拓展、深化理论基础,并为达到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不断努力。其中, 左右学科发展方向和人类具体建设行为 的关键是如何辨识、判断自然界在人类活 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就是价值观问题。 从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不管是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思想、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 理念,还是当今的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 低碳城市等思潮,均体现了每一阶段人类 2 013年第1期第2g卷7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判断,并反映到规 划建设理论建构和相应实践上。但自然生 态系统的复杂 I,d=T ̄D系统性决定了这一核 心价值观绝大部分是出于对自然生态系 统朴素的、直观的判断,并且对自然生态 市生态问题的表象,归根到底是社会、经 济、自然的生态失调。随着生态学的中心 从研究自然生态向研究人类社会转移,系 统生态概念应运而生。这一概念将我们 对生态的理解引入了系统、复杂、多元的 领域,将生态系统理解为“社会—经济一 自然”多元复合的系统。 2O世纪6O年代E.0dum在 生态学 方在于它有两层边界:内边界(即生态基 的边界)有特定的空间范围,但不是一个 完整的功能实体,其物资流、能量流、信 息流、价值流主要依赖于外界环境的支 持;外边界是模糊边界,没有连续的空间 范围,只表示与内层生态基有关的源、汇、 库的影响范围。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 任务一是要弄清基与库之间功能流关系 的动力学特征;二是要弄清核与基之间的 控制论关系和调控方法[1 9l。系统组分的 共同作用执行了社会、自然、经济三大功 能,这一模型对城乡系统等复杂巨系统 有较好的解释度。 系统价值的判定往往莫衷一是。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和相关理论是基 于对自然价值认识的提升而提出的,是 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18]。生 基石 中提出以系l究沦 见.点看待自 过程; 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经济生态学围绕 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物质流动方式和调 控物质交换的“通量”(效率)与自然生态 系统的“容量”的关系,研究生态经济结 构、功能、规律、平衡、生产力及生态经 态系统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理论,其关键 贡献是提供了一种评价自然生态系统和 各组成要素价值的模式和方法。这已经 在许多学科领域引起极大的关注,并被 土地利用、环境规2,1J、林业发展、水土保 持等领域广泛运用。对自然生态服务功 能价值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量化比较有 济效益、管理等内容;著名的芝加哥学派 将城市理解成由不同人类群落组成的复 合体;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化生态学以社会 文化与生态适应之间的反馈机制及其作 用来解释城市多样性。 “干城一面、文化趋同、特色缺失”的 危机使我国城市建设从模仿西方的盲动 中开始反省东西方生态观的差异,寻求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生态观 的价值和相应建设策略。 5.2准确把握生态城市的系统性是生态 城市规划的关键 从系统论角度看,生态城市规划不 助于纠正以往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 自然生态长期性的价值服务的观点,使 得人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资本和人 造资.tr.A.tS-A舍时公正对待自然生态。但 到目前为止,建筑、规划学科仍缺乏对这 一应只尊重自然要素,以人为本的生态城 市规划,更应该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 复合的系统生态规划。以物质规划为主 体的我国城市规划确实缺少对系统生态 的把握能力,使得系统论和系统方法成 为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一时难以逾越 的门槛[20]。在这一方面的乏力让我们反 理论的“空间转译”,更谈不上将其理 论化和体系化了。因此,开展对自然生态 价值的量化研究,正确、准确判断自然价 值,最大可能地预计建设行为对城乡空 间带来的正负效应,有助于丰富和完善 人居环境的理论基础。 马世骏院士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理 论认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理解 思当前流于表面的生态城市规划的系统 生态绩效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的 门槛也是规划中有可能出现创新的起点。 系统生态具有典型的东方思维,其 所强调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求规划师积极 吸取其他行业和学科的相关观点。本文 难以涉及全部观点,仅提及其中的几个, 用于佐证这些还不为规划师所熟识的观 为三个关系圈的集合(图2)。其中,核心 圈是人,包括人的组织、技术、文化;第 二圈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包括地理环 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环境;第三圈是复合 生态系统的外部支持系统,可称为生态 库。这三个圈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5系统生态与生态城市规划 5.1系统生态概念 许多自然生态问题只是当下众多城 复合生态系统不同于传统生态系统的地 点可能是生态城市规划创新启发的触媒。 性 图2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胡涛等编写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马世骏等编写的《复 合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绘制而成。 图3关君蔚的“瞎子爬山法” 6规划师PLRrlrlER5 5.2.1能值研究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在能 量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及经 济生态学发展基础上提出能值分析方法, 将不同能值的能量系统转换成太阳能值 的统一量纲,突破了传统能量分析方法中 存在的不同能质问核算的壁垒,并且尝试 对难以量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服务等价 值进行能值转换。目前,能值分析方法被 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分析、环境治理 工程、城市系统研究等方面,在城市规划 行业中还缺乏利用。它具有衡量人居环境 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是从内而外 考察生态城市建设绩效的有用工具。 5.2.2城市代谢理论 城市代谢[21]概念将城市视为一个生 态系统,认为城市代谢就是将物质、能 量、食物等供应给该系统,然后又从城市 生态系统中输出产品和废物的过程。因 为城市原料和产品的代谢是城市碳通量 的载体,所以城市代谢方法在当前的低 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和 操作性,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城市 中职住行为、能源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 等对碳循环的影响,建立城市碳循环的 空间模型,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碳通 量”做出模拟量化,进而对城市现状或者 规划方案的碳排放水平进行评估。 5.2.3生态度 对城市现状生态程度的把握是生态 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规划方向的基础。 鉴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其生态 程度的测量尤为重要。黄书礼等人针对 台北市都市系统与自然、农业、水资源 等的关系,以及都市系统与废弃物产出、 环境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了台北 市永续发展的永续性指针系统,包括1 0 个指针群、8O个决策者指针,可作为台 北市相关 ̄Pf-]诊断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 的工具[2 2l。而最近颁布的《中国低碳城 市评价体系》②也使得原本复杂的系统变 得可被理解和量测,为低碳城市的建设 提供了实施指引。这些均为生态城市规 划的基础性和方向性工作提供了良好的 思路。 5.2.4新系统论研究方法 当今系统论已从“老三论、新三论” 发展到第三代系统论,伴生的新型研究 工具如神经网络等对动态、系统地创新 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崭新的手段,这也 是规划研究工作者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 5.3生态城市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反馈 的动态过程 当前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程序仍沿 袭静态的蓝图式规划编制方法。这些规划 程序隐含了经典物理学的机械思维:只要 我们知道物质的位置和状态,就可以判断 它唯一的过去和未来状态。折射在规划思 想上就是规划师凭其掌握的知识绘制的 蓝图就是空间可以实现的最佳状态。其局 限性主要反映在:①把物质系统与自然生 态系统分离,规划对象集中在实体空间而 忽视自然生态作用,反映在各个子程序上 表现为调查因子不全(缺乏生态因子)、用 地分类不齐(缺乏对生态用地的界定)等; ②缺乏对规划中建设项目生态后果的预 评价和对规划方案的反馈。这显然难以满 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 系统论思维要求规划程序是一个开 放、连续的系统。从生态学知识可知,以 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城市系统十 分复杂,规划师不可能依靠获得足够的微 观信息来认清整个系统的结构组合,但 是,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仍能够达 到规划的理想状态。关君蔚院士把充分运 用现有知识解析复杂系统的方法——进 展运筹法称为“瞎子爬山法”(图3):“把 目标视作山顶,找山顶的工作就像一个瞎 子拿手杖对周围点点触触测度高低,寻求 最短距的斜坡方向,于是就迈上一步,这 个过程反复进行,终于爬上山顶。”[23]生 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个动态的过程,从编 制到实施(中间有监控和动态反馈),其 程序可看作为实现理想目标而迈进的可 反复的步骤。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制定有充 分生态论据的规划方案,同时对方案实施 后的可能发生的生态后果逐一评述,以作 为生态反馈的依据。从这一角度看,生态 城市规划实质是一个模拟的过程。在这 —过程中,围绕生态城市发展目标,规划 师要把各种分散因素综合成一个统一的 规划方法。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学 为视角,将各种生态因素用循序渐进的 规划手法实现或趋近规划目标的过程。 6哲学生态与生态城市规划 6.1哲学生态的定义及特征 哲学生态强调关注事物之间“关系” 的研究观点和方法。生态文明倡导的“以 人和自然、人和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 生、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24]的核心问题 就是哲学生态层面的反映——事物之间、 事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引导。 哲学层面研究都是应对世界观的、普遍 性的视角和方法。哲学生态可以理解为 在生态文明价值观背景下,即从人类中 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侧重事物之 间的关系并对之引导的研究方法,而这 种关系以循环、开放为标志。从城市研究 角度看,这种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物、人 两类。 物的关系指物质代谢在时间、空间 上流动的关系。二十五年前, 封闭的循 环——自然、人和技术》一书讲述了美 国和其他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经验,它 对当今中国及其他国家生态建设问题仍 有启示。封闭的循环,也就是“生态”概 念内追寻的理想状态——3R原则,即减 量化(Reduci ng)、再利用(Reusi ng)和 再循环(Recyc]1ng)。起源于2O世纪8O 年代的产业生态学就是因提出合理引导 产业链关系理论而备受关注。无论是其将 工业代谢解析为梳理生产者、消费者、再 生者和外部环境四大关系,还是直接引导 工业企业之间资源和废物等关系的做法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就是典型案例@),其 核心思想都是将生态的概念放在“关系” 上,只不过是侧重与产业群及某一产业类 型、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关系。同时, 事物关系不仅表现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上, 同时也反映在物体群体之间的关系上,从 而表现为事物整体结构关系,如果这种结 构反映到城市上,就成为城市空间结构。 2 01 3年第l期第29卷9 人与物的关系并不是分离的,人的社 会经济行为总是通过物质空间进行反映, 生态导向已十分明确。生态概念看似简 18—30. 单,但蕴意颇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 哲学生态三个层面理解生态有助于从不 同角度把握生态的含义。对应的,以哲学 生态的思维看待城市这个“社会—经济一 [6]李文华.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J].环境保护, 2012,(11):12-15. 同时这种关系具有时空特征,是动态演进 的。这种生态实证的把握必须依赖哲学生 态层面——对关系的关注和引导来实现, 这也是通常规划研究十分注意的方面。 [7]诸大建.生态文明:需要深入勘探的学术疆域 ——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1O个思考[J].探索 与争鸣,2008,(6):5-11. 自然”多元复合的系统,尊重并重新认识 自然生态的价值,有效调控各种复杂的人 (物)关系,准确把握系统生态,也将有助 [8]唐叶萍.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 ].经济地理,2009,(7): ——再回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上来,我们 知道,左右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光是规划 师的工作,也不纯粹是物质建设层面的 事情,人的素质、社会教育、公共管理等 均十分重要。其中对建设过程中加强物 1 108-1 111. 于规划从业者在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和建 设实践中作出正确应对与创新。n [9]黄光宇,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框架 试析[J].规划师,2002,(4):5-9. [10]王如松.生态环境内涵的回顾与思考[J].科 学术语研究,2005,(2):28-31. [11]王如松,胡聃.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 质之间、人群之间关系的研究和引导,必 定是切实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6.2哲学生态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创新的源泉 绝大部分对物质之间的引导首先是 非空间的,如对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 用,对水资源的重复使用,对固体废弃物 的使用比例,对物质流、产业链的引导、 延展和深化,来自更为广义的反映居民 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等种种指标,均反 映了哲学生态的含义。以上种种,有的能 通过空间现象为规划师所了解,有的难 以用空间进行表达,在这方面,规划师要 做的是通过对事物(人)关系的理解,再 落实到显性的空间要素上来,这样规划 师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生态城市 建设中事物(人)之间的关联是复杂的,同 时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切 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必将从当前 “以物为主”的规划走向“以关系研究为 主”的规划上来,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创 新的主要源泉。 7结语 中国有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耕 文明和最短的工业文明,中国也应该更快 地进入生态文明时代[25]。未来二三十年 是中国城镇化的关键阶段,也有可能成为 各种生态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未来三十 年中国城市面临的生态压力可能增加3 倍一4倍[26]。作为生态文明8I观念形态向 实体建构过程中主要的空间载体,城市的 10规划师pL—nneR5 [注释] ①201 1年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构筑以“花城、 绿城、水城”为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 城市。围绕“水城”战略,广州近期多部门、多 专业合作,开展了广'Jt、『水系岸线总体规划,珠江 沿线城市设计,流溪河、增江沿线岸线控制性规 划等一系列规划,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 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等多方面提出了“生态 水城”的内涵。 ②《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 于2011年由全国低 碳经济媒体联盟正式发布,涵括21项标准,由 城。 氐碳发展规划指标、媒体传播指标、新能源 与可再生能源及低碳产品应用率、城市绿地覆盖 率指标、低碳出行指标、城市低碳建筑指标、城 市空气质量指标、城市直接减碳指标、公众满意 度和支持率、一票否决指标(当年是否出现严重 违反低碳经济发展事件)等十个大项构成。 ③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 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一种企业之间的循环 经济运行模式。这个工业园区以电厂、炼油厂、 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四个主体企业为核心,通 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形成共享资 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参考文献] [1]Roy Morrison.Ecological Democracy[M]. South End Press.Boston,1995. [2]Danie]Be1].The Coming of Post-indus- trial Society:A Venture 1n Social Forecast1ng[H].Bas1c BooKs,1973. [3]Huber.The Lost I nnocence of Ecol ogy: New Technolog1es and Superindustrial Devel opment[H].FranKfurt am Ma1 n: Fi scher,1982. [4]Charlene Spretnak.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Body.Nature.and Place 1n a Hypermodern Worl d[H].Addi son—Wes]ey Pub]1sh1ng Company.Inc..1997. [5]李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 忆一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J].生态学报,2009,(3):1 055-1 067. [1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H].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董全.生态功益:自然生态过程对人类的贡 献 ].应用生态学报,1999,(2):233—240. [14]lan L. ̄harg.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John Wi1ey&Sons.1969. [15]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 ]. 城市规划,2005,(9):64-69. [16]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生态学报,1999,(1):8—15. [1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 展战略[H].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18]Daily G.Nature’s Services Society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H].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 [19]马世骏,等.复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A]. 胡涛,等编.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H].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20]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 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 2000,(3):5-9. [21]Wolman A.The Metabol1smof the City [J].Scientific American.1965.(3): 179-190. [22]黄书礼,叶佳宗,陈俐伶.检视都市永续发展 指针的发展历程与内涵:从指针系统建构到政 策评估[J].城市发展研究,2006,(1):III- 126. [23]关君蔚.从生态控制系统工程谈起[H].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4]赵薇.生态文明的哲学反思 ].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8):55—58. [25]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 代——走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之路[J]. 中国园林,2010,(7):1—5. [26]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收稽日期]2012-12-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