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四处唐代建筑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朴实雄浑,豪放壮丽。目前,全国仅山西省还保存着四座唐代木构建筑。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似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其屋顶坡度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平缓的。虽然只是一座小型殿宇,但形制极美。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座落在寺后的山腰上,坐东向西,高出前部地面十二三米。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在寺举折圆和舒缓,曲线优美,整个殿宇雍容庄重,雄伟古朴。 五台山是唐代华严宗基地,佛光寺则是当时五台山十大寺之一。 芮城县广仁王庙正殿 建于唐太和五年 (831),座落在山西省芮城县龙泉村。五间四架,单檐歇山顶,殿身有檐柱十六根,全部筑入墙内,殿堂内无柱。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内奉水神广仁王,是一座四合院形制的庙宇建筑。庙内正殿。该庙为现存唯一的唐代道教庙宇。 平顺县天台庵正殿 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座落在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佛殿建在高高的石台基上,广深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斗拱形式简约、手法苍古。是隋唐时代始创的天台宗寺
庙。 殿前的这一对石狮子,屋沿之角上的小仙人,神兽已经在这座小山头守望了一千两百多年。 山西为唐王朝凝聚了最初的元气。大唐三百年的盛世里,山西匠人以木取材、木构撑天,用一座座木构斗拱托起了盛唐的天空
唐代建筑之一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五台县城南21公里处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东冶镇35公里。该寺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内。规模较大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在五台山,其余两座是平顺县的天台庵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禅寺座北面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
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南禅寺内还有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遗物。石狮一只高七十八厘米,另两只高四十五厘米。两块角石各方三十三厘米,一块上雕一只卧狮,另一块上为二狮相对之状,均极生动。石塔底方而十六厘米,高五十一厘米,共分五层,总高五十一厘米,第一层四周刻满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层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两侧各分上下两层,每层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层,每层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1949年后,南禅寺倍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五十年代初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南禅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1974年至1976年,政丄府拨款二十多万元,对南禅寺进行维修。此外,还增添了保护设施,修建了接待室,种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庙焕发出新的生机。
灵泉庙
五台山 佛光寺 大殿
五台山 南禅寺 大殿 规模小
天台庵 芮城
日本馆屋顶用纸张制成 世博后运回国印成课本
几名儿童在“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内观赏展出的一辆电动联网概念车“EN-V笑”。 新华社发
这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但谁还会说,这童话不是我们明天的生活呢?
犹如一本历史书,世博会记录下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反思
这本书,记录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足印。
二战前,世博会多以展示人类在工业、建筑等领域的成果为主题,1855年巴黎世博会混凝土和橡胶首度亮相,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推出了电动马达……每一届都记录下了人们追求技术进步的狂热,记录下工业各阶段的历史性飚进。
二战后,生命的陨落、家园的丧失使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人性、和平等课题。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为“科学、文明和人性”,而19年纽约世博会则将主题定为“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从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开始至今,世博会主题进入着重探讨人类的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阶段。如同一个鲁莽小儿,人类在成长的挫折中不断反思,走向成熟。
这本书,还丈量着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让一代一代中国人感受到现代文明无坚不摧的力量。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在琳琅满目的蒸汽机、农业机械、纺织机械中,代表中国的是12包精致的湖丝。后人如是评价,这“如同一个曾经自信满满的手工业者,懵懂面对工业时代那些庞然大物。工业文明对小农经济社会的冲击,势如排山倒海”。
1876年的第七届费城世博会,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面对欧美层出不穷的“奇
技淫巧”,中国工商业代表李圭大受震撼,在《环游地球新录》中惊叹于“泰西物产之丰,国力之强”。此后,被深深刺激的近代中国改革者,开始走出思想的“天朝上国”,“盛世危言”之论频出,由坐而论道变为起而救国。
而今,辗转一个半世纪后,世博会交付于中国手中。这是13亿中国人的光荣使命,更为中国进步开设了一个生动课堂。
在这个课堂上,城市学着如何成长,国家学着如何强壮,人民学着如何前行。
犹如一本科普书,世博会激荡着最具创新的头脑、种下最富想象的未来
翻开《国际展览公约》,第一章第一条便是,“世博会是一种展示活动,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众。”科学、创新,正是世博会要传达给世人的理念。
这传达从第一届世博会就无声地开始。在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这传达从潜移默化变为明确表达。而在18年,巴黎世博会更成为了“为成年人开设科普常识的大课堂”。这传达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到了20世纪的第一年,1900年巴黎世博会,引来了5000万参观者,创造了那个年代的最高纪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