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春季学期专项古诗阅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古诗练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下列字、词。
(1)辞:____________ (2)故人:____________ (3)唯见:____________ (4)尽:____________
[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故人”的去向是_________,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的插图对应诗中的哪两句?用“ ”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辉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理解词语的意思。
1 / 8
姗姗来迟:_______________。 白雪皑皑:_______________。 [2]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的雪花 (____________)的金晖 (____________)的树枝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___。这是一首抒情诗,以______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_______。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________的象征。
[4]这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之情。 [5]用直线画出色彩变化的句子。
3. 课内阅读。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诗中的两个“风雨”,第一个“风雨”指的是(____);第二个“风雨”指的是(____)。
A.自然界中的风和雨 B.各种各样的传言 C.烦恼、痛苦、忧愁 D.纷纷的议论
[2]诗中与“鸟儿的巢里”相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这首诗,在正确的说法后画“√”。
(1)这首诗赞颂母爱,表现了母爱的崇高与无私。( ) (2)这首诗着重表现了鸟儿和人一样都有避风港。( )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由衷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
[4]假如你给妈妈朗诵这首诗,想象她会有怎样的反应,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诗品鉴。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这首诗中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________;一幅是_____________。 [3]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2 / 8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这两个小节分别从静、动两个方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到“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呢?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2]词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赞颂了梅花_______的品格。 [3]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A.积极乐观 B.低沉孤高
7. 阅读天地。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句中__________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__________。 [2]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类文阅读。
稠李①树 叶赛宁
馥郁②的稠李树, 和春天一起开放, 金灿灿的树枝, 像鬈发一样生长。
3 / 8
蜜甜的露珠, 顺着树皮往下淌; 留下辛香味的绿痕, 在银色中闪光。 缎子般的花穗 在露珠下发亮, 就像璀璨③的耳环, 戴在美丽姑娘的耳上。 在残雪消融的地方, 在树根近旁的草上, 一条银色的小溪 一路欢快地流淌。 稠李树伸开枝丫, 发散着迷人的芬芳, 金灿灿的绿痕 映着太阳的光芒。 小溪扬起碎玉的浪花, 飞溅到稠李树的枝杈上, 并在峭壁下弹着琴弦, 为她深情地歌唱。
注释:①稠李: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3米,是一种极其耐寒的观赏树,广泛用于绿化和园林规划。除此外,稠李还可入药。②馥(fù)郁(yù):形容香气浓厚。③璀(cuǐ)璨(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1]诗歌朗读:读诗歌,照样子用分隔符号划停顿。 稠李树/伸开/枝丫,发散着迷人的芬芳, 金灿灿的绿痕 映着太阳的光芒。 [2]积累感知:
(1)把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 )的芬芳 ( )的露珠 ( )的耳环 ( )的稠李树 ( )的树枝 ( )的小溪
(2)选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稠李树,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观察描写: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味并体会诗人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可多选)
①味觉 ②嗅觉 ③视觉 ④听觉
(1)蜜甜的露珠,顺着树皮往下淌;留下辛香味的绿痕,在银色中闪光。(_______)
(2)缎子般的花穗在露珠下发亮,就像璀璨的耳环,戴在美丽姑娘的耳上。(_______)
(3)小溪扬起碎玉的浪花,飞溅到稠李树的枝杈上,并在峭壁下弹着琴弦,为她深情地歌唱。(_______)
[4]体会情感: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诗人笔下,绿色、金色、银色等各种色彩构成了一种充满生机的意境美,传达出诗人愉快、舒畅的心境。(_____)
4 / 8
(2)诗歌的最后一小节,“扬起碎玉的浪花”“在峭壁下弹着琴弦”的都是小溪,“她”是指稠李树。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_____)
[5]对比思考:读完叶赛宁的《白桦》和《稠李树》,有人做了如下两个比喻,你觉得她们分别对应的是谁?(填序号)
①纯洁文静的少女 ②艳丽活泼的姑娘白桦:_______ 稠李树:______
9. 诗歌鉴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_(谁)。 [3]篱落:_______ [4]惟有:_______
[5]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江南的田园景色。前两句写梅子_______、杏子_______,麦花_______、菜花_______,色彩鲜明;后两句写昼长人稀,_______飞、_______舞。
10.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春的消息 风,飘绿了树枝, 水,漂白了鸭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飞过树林,飞上山岗, 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这我的双脚; 我高兴地捕捉住它, 又怜爱的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唱歌,和你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
5 / 8
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 是谁搔痒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出的小草……
[1]读诗歌,填空。
(1)这首诗押“(___) ”韵,第三节诗的韵脚是(_____)。 (2)读诗句,照样子写一写各小节写了哪些“春的消息”。 第一节:风摇绿枝条、水漂白鸭的羽毛 第二节:人们换春装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节:太阳明丽、小草发芽
(3)这首诗描写了情趣盎然的春天,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2]给诗句选择合适的朗读语气。
A.惊喜 B.欢快和急切 C.渴望和欣喜 D.自豪、亲切 (1)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_____) (2)飞过树林,飞上山岗,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_____) (3)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_____) (4)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_____)
[3]第五节画“﹏﹏﹏”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说是“沉睡”的溪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结尾用“……”说明还有很多春的消息没写,你能仿照第三节或第四节诗写写你眼中的春天的消息吗?注意分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外阅读。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一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倘若——(___________) 惊讶——(___________) 悲哀——(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6 / 8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3]“我”叠纸船时为什么流着泪?为什么悲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抒发了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____________。
[5]本诗用“纸船”做题目的好处不正确的是( )
A.以“纸船”为题,借物抒情,用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 B.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 C.抒发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D.表达诗人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12. 古诗阅读。
材料一: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材料二: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群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这两首词以一个“ “字为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真可谓是词短情长。第一首是总写对 的回忆;第二首则是对 的忆念、向往.都表达了作者 。
(2)材料二中,描写的是江南 季的美景,可以从“ ”中看出。 (3)这两首词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两个片段,完成练习。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选自艾青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7 / 8
——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
[1]这两个片段都写“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强调的是(______),“绿意扑眼而来”强调的是(______),“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强调的是(______)。 A.绿无处不在 B.绿的种类多 C.绿的差异大
[2]下面的诗句中,与“流的水是绿的”写的是同一种事物的是( ) A.绿树村边合 B.春来江水绿如蓝 C.万条垂下绿丝绦
[3]艾青的《绿》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说它们都是“绿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着仿照画“ ”部分写一写整个世界都被火烧云染红时的景象:
_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__是红的,___________也是红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绿》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说绿色太浓了,以至于看起来非常奇怪。
B.《绿》中描写的“绿”是大自然中的景象,更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
C.《西湖漫笔》中“苍翠欲滴”写的是雨滴在碧绿的树叶上滚来滚去而欲落未落的样子。
D.《西湖漫笔》中“直绿到了石头缝里”的意思是绿色的青苔绕过了石头缝。
14. 品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这首诗主要是以___________为主题的抒情短诗。
[2]文中的两个“风雨”意义相同吗?为什么?“只”字在这句诗里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两个“躲”字前后有什么联系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