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

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第4期 (总第150期) 世纪桥 No.4,2008 Shi Ji Qiao (General No.150) 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人才 陈大华,张钰 110016) (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处,辽宁沈阳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培养真正创新型人才。要从基 础教育抓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2006年6月5日,总《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 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 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 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 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 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能抓住了在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 进入21世纪,全世界都把一个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分为三大资本:一是自然资本,这对一个国家实力影响的比 重越来越小;二是物质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基础设施和流动 资金;三是人力资本,这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世界银行曾经对世界各国的资本存量作过一项统计,提出了 “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 货币资本三者的构成约为:64:20:16。这就是说,人力资本 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因此,培养造就创新型科 技人才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突 出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培养人才,必须重视教育工作,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人才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及能力与其从小 接受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现代教育至今已有近百 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我国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 革。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没有从以继承为主的传统教育中解 放出来,随着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 来,我国以继承为主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经济 发展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其具体表现在:学生知识面太 窄,过早实行分科,专业化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创 新能力差,发散思维太少。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 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没有给学生充分动手和充分思维的 机会和条件,压抑了学生发展的个性,而个性发展中最亮丽、 一创造的人,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为此,我 们真正重视教育,就要从基础教育人手,实施创新教育,为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创新人 才,这也是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 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 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 技管理专家。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要特殊。进 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抓紧培养 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院士制 度、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制度,进一 步形成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使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一、得以脱颖而出。 三、营造一个激励创新、敢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创新是开拓者的“专利”,是勇敢者的“品牌”。思 想才会有创意,富有创意的人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 的形成是一个启动创新需求激发创新思维的过程。而创造 性活动表现“偏离”社会文化常规的思想或行为,具有大胆而 可贵的怀疑精神,然而这种怀疑偏离和突破对于传统和权威 必然有所触犯。所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有时被误认为 是一个超出“常规”的不顺从者,因而为社会所不容,遭到打 击和。为此,我们要创造一种社会环境,对创造性活动 所表现出来的“越轨”思想和行为表示宽容和鼓励,让他们自 由探讨、勇于创新。 四、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国家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 最鲜明的是创造力。教育重视对学生知识传播,忽视对学生 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 最大的危害在于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弱化学生的创新能 力。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 因此,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必 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使之向素质教育转化,还 教育的本来面目。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上充分体现创 新性。一方面,教育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高价值目标;另 方面,教育本身不断进取,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进行 方方面面的改革,尽快从“以知识中心”走向“以能力中心”,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再 者,教育要与人类的创新生活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时 每刻的教育活动中都要回归知识的本质创新,让学生体验到 创新的情感,激起学生再创新的激情和愿望。教育应该让受 教育者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会 一才,并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 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 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 企业就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 人才。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允许 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 ,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 法。支持企业吸引和招聘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世界进入重视能力的时代——尹继佐教授在上海人才 战略国际论坛的讲演(节选)[EB/OL].http://www. sdada.edu.cn/wxc/content.php?id=271. [2] 周全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J].攀登, 2007,26(4):170—171. [责任编辑:李伟] 收稿日期:2008—01—11 作者简介:陈大华(1965一),湖南茶陵人,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