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

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蝶恋花 · 春景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类型:词

蝶恋花 · 春景【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 春景【翻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声音渐渐消散了。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蝶恋花 · 春景【评析】

此词是由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上阕写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阕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

蝶恋花 · 春景【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明杨升庵《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谓「《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清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二》袭升庵论,谓:「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按,升庵误记作者,句出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二首(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今人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从词调史驳前人论,谓「《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有关,或出于明人附会,绝非六朝时所制曲。此调本唐教坊曲,源于盛唐,属新燕乐曲。」《蝶恋花》之名采于前人诗句,原以《鹊踏枝》之名列于唐教坊曲,张梦机《词律探源》谓「自北宋晏同叔词,始改调名为《蝶恋花》,词家遂不复知有《鹊踏枝》之本意矣。」按,易《鹊踏枝》为「蝶恋花」之作实始于南唐李後主《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王易《词曲史》:「此首乃由七言八句变为仄韵,双叠。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为四五句。」《钦定词谱》列《蝶恋花》三体;清万红友《词律》列《蝶恋花》为平仄互叶体;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列《蝶恋花》为仄韵格,注:「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四仄韵。」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捲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簾》。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文伯词名《转调蝶恋花》。

题注:傅注本存目阕词,据元延祐本补足正文,并以明吴讷钞本等加以校订。注文则仍付阙如。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题作「春景」。

青杏小:毛本作「青杏了」。

飞:《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原注:「一作『来』」。

人家绕:《全芳备祖集·後集卷五·〈杏·乐府〉》引此词作「门前绕」。绕,元延祐本原校:「一作『晓』。」

蝶恋花 · 春景【赏析】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东坡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阕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衹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衹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东坡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东坡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最後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衹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衹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後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

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蝶恋花 · 春景【辑评】

宋·魏菊庄《诗人玉屑》:予得真本于友人处,「绿水人家绕」作「绿水人家晓」。「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两字极有理趣,而「绕」与「晓」自霄壤也。

明·兪仲茅《爰园词话》: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平,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

清·王阮亭《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

清·先著、程洪《词洁》:坡公于有韵之言,多笔走不守之憾。後半手滑,遂不能自由,

少一停思,必无此矣。

清·黄苏《蓼园词选》:「绿水人家绕」,非「绕」字,乃曰「人家晓」。「晓」字与「绕」字盖霄壤也。「枝上」一句,断送朝云。一声何满子,竟能使肠断。李龟年正若是耳。「佳人」是「无情」,「行人」是「多情」者。「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清·李佳《左菴词话》:此亦寓言,元端致谤之喻。

清·王湘绮《湘绮楼词选》:此则逸思,非文人所宜。

近·兪乐静《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作者苏轼的简介

苏轼 - [宋] -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

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

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繁體版

作者:蘇軾 朝代:宋 類型:詞

蝶戀花 · 春景【原文】

花褪殘紅靑杏小。燕子飛時,緑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 · 春景【翻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天涯路遠,哪裏沒有芳草呢!

圍牆裏有位少女正蕩着鞦韆,圍牆外行人經過,聽到了牆裏佳人的笑聲。笑聲漸漸就聽不到了。聲音漸漸消散了。行人悵然,彷彿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

蝶戀花 · 春景【評析】

此詞是由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所作。上闋寫春,觸目紅花紛謝,柳綿日少,靑杏初結,普天芳草,充滿了繁華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闋寫傷情,藉「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意象,寓有對朝廷一片癡心卻被貶官遠謫的惆悵,表達出作者仕途坎坷、飄泊天涯的失落心情。

蝶戀花 · 春景【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本名《鵲踏枝》,明楊升菴《詞品·巻一·詞名多取詩句》謂「《蝶戀花》則取梁元帝『翻階蛺蝶戀花情。』」淸毛稚黃《塡詞名解·巻二》襲升菴論,謂:「梁簡文帝樂府有『翻階蛺蝶戀花情』故名。」按,升菴誤記作者,句出梁簡文帝《東飛伯勞歌二首(其一)》:「翻階蛺蝶戀花情,容華飛燕相逢迎。」今人李璉生《中國歴代詞分調評注〈蝶戀花〉》從詞調史駁前人論,謂「《蝶戀花》雖與梁簡文帝詩有關,或出於明人附會,絶非六朝時所製曲。此調本唐教坊曲,源於盛唐,屬新燕樂曲。」《蝶戀花》之名采於前人詩句,原以《鵲踏枝》之名列於唐教坊曲,張夢機《詞律探源》謂「自北宋晏同叔詞,始改調名爲《蝶戀花》,詞家遂不復知有《鵲踏枝》之本意矣。」按,易《鵲踏枝》爲「蝶戀花」之作實始於南唐李後主《蝶戀花·遙夜亭皋閑信歩》。王易《詞曲史》:「此首乃由七言八句變爲仄韻,雙疊。第二、六句各增二字,破爲四五句。」《欽定詞譜》列《蝶戀花》三體;淸萬紅友《詞律》列《蝶戀花》爲平仄互叶體;龍楡生《唐宋詞格律》列《蝶戀花》爲仄韻格,注:「雙調,六十字,上下闋各四仄韻。」以南唐馮正中《蝶戀花·六曲闌干偎碧樹》(一作晏同叔詞)爲正體。《樂章集》、《張子野詞》幷入「小石調」,《淸眞集》入「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趙德鱗詞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眞記》事。馮正中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德鱗詞有「不捲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簾》。司馬才仲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澗泉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方回詞名《鳳棲梧》,李方舟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文伯詞名《轉調蝶戀花》。

題注:傅注本存目闋詞,據元延祐本補足正文,並以明呉訥鈔本等加以校訂。注文則仍付闕如。元延祐本無題,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題作「春景」。

靑杏小:毛本作「靑杏了」。

飛:《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原注:「一作『來』」。

人家繞:《全芳備祖集·後集巻五·〈杏·樂府〉》引此詞作「門前繞」。繞,元延祐本原校:「一作『曉』。」

蝶戀花 · 春景【賞析】

這首詞是傷春之作。蘇東坡長於豪放,亦擅婉約,這首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人們仍用「何處無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局限於對「佳人」的相思。這首詞下闋所寫的是一箇愛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麽寄託。衹是一首很好的婉約詞。王士禎《花草蒙拾》所説的「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同時指出這首詞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花褪殘紅靑杏小。」開頭一句描寫的是暮春景象,這是説,暮春時節,杏花凋零枯萎,枝頭衹挂著又小又靑的杏子。作者的視綫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靑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靑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冲淡了先前濃鬱的傷感之情。「燕子飛時,緑水人家繞。」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緑水環繞著一戶人家。這兩句又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生動的春天畫面,但缺少了花樹的點綴,仍顯美中不足。「繞」字,曾有人以爲應是「曉」。

通讀全詞,幷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緑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眞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樹上的柳絮在風的吹拂下越來越少,春天行將結束,難道天下之大,競找不到一處怡人的景色嗎?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靑緑,又自是一番境界。東坡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東坡在《定風波》中所説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於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作者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鬱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墻裏鞦韆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墻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衹聽見墻裏有蕩鞦韆的聲音,一陣陣悅耳的笑聲不時從裏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蕩鞦韆。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靑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裏,他衹寫露出墻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産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裏」、「墻外」分別重復,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墻內是家,墻外是路;墻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墻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畱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有一種冷落寂寞之感。「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麽也平靜不下來。墻院裏女

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幷不知道墻外有個男子正爲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确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旣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爲人生際遇而煩惱,眞可以説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麽樣的思緒,對此,他幷沒回答。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幷未言明,卻畱下了豐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闋寫人,描述了墻外行人對墻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裏,「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爲,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眞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於清新中蘊涵哀怨,於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

蝶戀花 · 春景【輯評】

宋·魏菊莊《詩人玉屑》:予得眞本於友人處,「緑水人家繞」作「緑水人家曉」。「多情卻被無情惱」,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此兩字極有理趣,而「繞」與「曉」自霄壤也。

明·兪仲茅《爰園詞話》:古人好詞,即一字未易彈,亦未易改。子瞻「緑水人家繞」,別本「繞」作「曉」,爲《古今詞話》所賞。愚謂「繞」字雖平,然是實境;「曉」字無皈

著,試通詠全章便見。

清·王阮亭《花草蒙拾》:「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髥直是軼倫絶群。

清·先著、程洪《詞潔》:坡公於有韻之言,多筆走不守之憾。後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無此矣。

清·黃蘇《蓼園詞選》:「緑水人家繞」,非「繞」字,乃曰「人家曉」。「曉」字與「繞」字蓋霄壤也。「枝上」一句,斷送朝雲。一聲何滿子,竟能使腸斷。李龜年正若是耳。「佳人」是「無情」,「行人」是「多情」者。「柳綿」自是佳句,而次闋尤爲奇情四溢也。

清·李佳《左菴詞話》:此亦寓言,元端致謗之喩。

清·王湘綺《湘綺樓詞選》:此則逸思,非文人所宜。

近·兪樂静《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下闋墻內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聞鞦韆笑語,發此妙想,多情而實無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作者蘇軾的簡介

蘇軾 - [宋] - [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

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

《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